• 首页>文化 > 文化
  • get俗语和谚语

    1.谚语和名言和俗语共50则

    严于律己 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处事为人,信义为本。 马要快当,人要稳当。

    不能正己,焉能正人。 宁可认错,不可说谎。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有钱不乱花,有功不自夸。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

    山高泉水清,树高根须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 善说不如善做,善始不如善终。

    好事一做到底,坏事一次莫为。 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大海不讥笑水滴,高山不嘲讥小石。 跑马摇头要落后,英雄骄傲要跌跤。

    虚心好学受人赞,自命不凡讨人嫌。 贤者不炫己之长,君子不夺人所好。

    自命不凡讨人嫌,虚心才能添智慧。 谦逊者常思己过,骄傲者常说人短。

    劝学求和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千日造船,一日过江。

    读书千遍,其意自见。 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细线常锯木必断,檐水久滴石必穿。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入门。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处处留心皆学问,问遍千家事必明。 学问再深也别满足,过失再小也别忽视。

    早不起能误一天事,少不学要误一生事。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想飞就得有翅膀,要想学就得有毅力。 品行修养 谦恭待人,忠孝传家。

    要求太平,处事公平。 宁可吃亏,不可食言。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行为不正经,舌头短三分。

    得之不为喜,失之不为忧。 要为众人做好事,莫为金钱误此身。

    有源之水水常清,有根之木木常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要学老牛勤耕田,莫学鹦哥尽练嘴。 家庭生活 儿的生日,娘的苦日。

    要求子孝,先敬爹娘。 千经万典,孝顺为先。

    女怕选错郎,男怕选错行。 夫妻一条心,胜过千万金。

    要想家庭好,事事多商讨。 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选婿莫只选金钱,选女莫只选容颜。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齐心家不散。

    梳头不好一日过,嫁夫不好一生错。 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难来时各自飞。

    倾家二字淫与赌,宁家二字勤与俭。 爱情不是强扭的,幸福不是天赐的。

    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财。 孝顺公婆自有福,勤种庄稼自有谷。

    与人之交 肝胆相照,相见以诚。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看一颗心,鼓打两张皮。 朋友千个少,冤家一个多。

    报晓的是雄鸡,相帮的是知己。 炼铁需要硬火,交友需要诚心。

    金钱可以抛弃,朋友不可忘记。 君子之交谈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与其在朋友眼里,不如在朋友心里。 留得人情千日在,人生何处不相逢。

    有好马不怕路远,有好友不怕事难。 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不可忘。

    结交要象长水流,莫学杨柳一时青。 看其面不如听其言,听其言不如察其行。

    2.搜集一些俗语和谚语.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谚语第二缉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人怕理,马怕鞭。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有理赢,无理输。

    ◆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

    ◆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好酒不怕酿,好人不怕讲。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理不短,嘴不软。

    ◆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谚语第三缉 ◆人有志,竹有节。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磨不炼,不成好汉。◆木尺虽短,能量千丈。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

    ◆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只要自己上。

    3.俗语与谚语的区别

    “俗语”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是一种形式简练、意义精辟、内容丰富而材料特殊的语言。俗语包括谚语、格言、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类型。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鼻子里插大葱——装象(相)”等。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是能揭示客观规律和道理的句子 。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

    由此可见,“俗语”包括“谚语”,“谚语”只是“俗语”的其中一种,“俗语”的范围广,“谚语”的范围相对要比“俗语”小得多。两者是从属关系。

    4.俗语和谚语有什么区别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

    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

    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乙、弱肉强食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乙、积重难返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乙、后来居上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乙、因小失大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乙、分道扬镳甲、前怕狼,后怕虎乙、畏首畏尾甲、打破砂锅问到底乙、刨根问底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乙、一见锺情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

    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

    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

    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

    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

    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

    例如: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

    (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

    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二,谚语和格言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

    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

    如: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⑥金子碎了分量在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⑨墨是可以磨浓的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①①人心齐,泰山移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

    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

    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

    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

    如:①不认这壶酒钱②不知道哪头炕热③蝉曳残声过别枝④横挑鼻子竖挑眼⑤眉毛胡子一把抓⑥起大早,赶晚集⑦求爷爷,告奶奶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⑨摇头不算点头算⑩中看不中吃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

    5.俗语与谚语的区别

    俗语是民间长时间流传下来的有一定道理的语言;

    谚语是经过专人整理流传下来的有一定道理的语言。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俗语的形成 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谚语概念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五种: 一、气象谚语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 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农业谚语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三、卫生谚语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四、社会谚语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狭路相逢勇者胜。 五、学习谚语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总结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6.谚语和俗语有什么区别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这是一句俗语。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俗语属于"熟语"范畴。"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且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一般的词组或语句是可以临时组织的,但熟语一般不改变其组织结构,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熟语一般包括俗语、成语、惯用语、格言和歇后语。既然属于熟语,所以这几类熟语的界定不是非常明确(往往是由某标准区分的,比如"成语"往往是"四字格式",书面语色彩浓;而惯用语多为"三字格",口语色彩浓厚),往往有兼容现象,互相也在影响变化(比如俗语中有很多可以视为谚语,格言,而一些格言,由于沿用时间长久,为多数人所用,也就成了"俗语")。熟语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丰富,形式精炼,源远流长,运用普遍而表现力强。

    俗语是最有特色的熟语,它是思想文化和语言的结晶,它融汇古今中外各方面的知识,经过无情的历史的检验、汰洗和提纯,是一种历久而鲜活的语言,它有深博的表意功效。

    7.俗语与谚语有何不同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get俗语和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