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谚语客观现实

    1.遵循客观实际的成语

    实事求是

    shí shì qiú shì

    【解释】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结构】紧缩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定语、补语、状语。

    【辨形】是;不能写作“士”。

    【近义词】脚踏实地

    【反义词】有名无实徒有虚名

    【辨析】~和“脚踏实地”都有“做事认真;从实际出发”之意;但~有“研究和探求事物发展规律”之意;而“脚踏实地”没有此意。~多用于形容做事方法上;而“脚踏实地”多形容做事的精神和态度。

    2.客观现实是什么意思

    现实是与理想相对的一个词。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

    举个例子吧:

    比如爱情。梁祝的故事相信楼主不会陌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也应该比较熟悉。这两对有情人最后都是其中的一人追随另一个人死去,虽然结局悲伤,这两份爱情却是千古美谈,是忠贞的代表。我们都羡慕并渴望这样不二的爱情。但是,生活中,甚至请楼主扪心自问,如果,我是说如果你有一个山盟海誓的恋人不幸先你而去,你是不是会选择死亡,为了永远与她不分离?应该不会吧。更何况,梁祝、罗朱的死是美谈,可就算你做了他们一样的选择,你周围的人相信不会在悲伤之余赞你忠于爱情,而是会说你懦弱,连这样的打击都受不了,无法面对而选择死亡。这就是现实。

    再说工作吧。是踏入社会之前,在学校的时候,是不是极度痛恨所有的,痛恨所有的不公平,瞧不起走后门,拉关系的人。但是在社会的染缸中,是洹逐渐可以理解那些不公平,当然也会有许多人选择洁身自好,但是对那些不好的事不会像当初那样愤怒。在踏入社会前,你是不是想过改变所有的不良风气,而后来的事实是,不得不先改变自己。这也是现实。

    再来说友情吧。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也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说,天涯若比邻。理想的状态是,欢天喜地地和每个人成为朋友,愉悦生活。但是现实不一样。当你了校门,许多人都是因为工作牵连而相识,所以之间多少都会伴着利益关系,这也注定了友情不是那样的单纯和牢固。也不会年少时的死党一样让你无条件信任。所以,到最后,真真正正的朋友一生也许就那样几个。这也是现实。

    再说生活。每个人应该都对自己的生活有过憧憬和规划。希望将来以怎样的状态来生活。用句现在的话来说,幸福像花儿一样。应该是基本。但是现实是,为了生活,你不得不工作。不得不爽了朋友的约,不得不减少了跟亲人的相处,不得不你梦想去的草原或海边一拖再拖。最后,明明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工作,可是却因为工作失了生活。这也是现实。

    所谓现实,就是与你当初的理想相悖。当你逐渐融入了这些现实,有一天你会听到旁人说,你很现实。

    3.【古代谚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诚实,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这种诚实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不诚实,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大意】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大意】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提示】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仅仅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提示】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靠实践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会一事无成.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出处】《荀子·儒效》. 【大意】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到,虽然听得很多,必定会有许多是错误的;见到了而不能理解,虽然记住了,必定会有许多是虚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虽然知识丰富,也必定会遇到困扰. 【提示】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因为“力行”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出处】《荀子·性恶》. 【大意】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现今寻找依据,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寻找证明. 【提示】无论说什么话,如果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而证据往往表现出事物的关联性,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谨于言而慎于行. 【出处】《礼记·缁衣》. 【大意】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 【提示】这句话告诫人们,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 君子强学而力行. 【出处】扬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 【提示】强学和力行,都要求一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读书学习,需要有毅力钻研进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要缜密思考,把所学和所用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实事求是.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大意】从客观事实中去研究,得出规律. 【提示】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学,不爱虚夸.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书,遇到民间送上善本书,他都找人来誊写一遍,然后把抄好的书给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颜师古评论他这种行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书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书中所讲内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实.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这句话引申为对一切事都应当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 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大意】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次. 【提示】虽然“耳闻”与“目睹”都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许多情况下耳闻的真实性却值得怀疑,因为经常会被传言所蒙蔽,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更为确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 【大意】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 【提示】凭空想像而不去实践,正如想品尝鱼的美味却不想去编织渔网,而仅仅站在水边羡慕,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标迈进,脚踏实地去争取,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出处】王充《论衡·薄葬》. 【大意】对一件事情最好的证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对一个理论最好的检验就是看其是否有证据. 【提示】王充是东汉哲学家,他最讲究实证.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虽然说得神乎其神,他也绝对不信.在《论衡》里,他不厌其烦地辩论,指出鬼之类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思想在古代独放异彩. 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出处】荀悦《申鉴·俗嫌》. 【大意】名声必须有事实与之相配,做事情必须有结果来证实. 【提示】这句话提醒人们注意,有时候一个人有很大的名气,但却不一定名副其实;有时候做一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但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所以,在观察人或事时,都要看其真实的情况或实际的效果,而不要听信虚名.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处】。

    4.违反客观实际的成语

    拔苗助长:【基本解释】: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拼音读法】:bá miáo zhù zhǎng

    【使用举例】:那种不顾学生能否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异于~。

    【近义词组】: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使用方法】: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不切实际地办事,欲速不达

    【成语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谚语客观现实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