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广东民间谚语

    1.广东民间谚语

    HI,宝贝~~告诉你:

    硬着头皮上 花钱买气受 大小是个头 不打不成交 跟人过不去 天生的一对 八九不离十 眼不见为净

    老来这一套 一代传一代 明知山有虎 拉拉不下脸 有劲没处使 旧瓶装新酒 不看不知道 公说公有理

    不打不相识 吃软不吃硬 秀才不出门 硬着头皮上 一报还一报 高低不答应 不服也得服 有话讲当面

    少来这一套 说话兜圈子 把话说回来 真人不露相 无巧不成书 多没有意思 大眼瞪小眼 话不说不明

    要钱不要脸 能上不能下 水火不相容 不是吃素的 操心不禁老 货卖一张皮 有点飘飘然 花钱买罪受

    没用的东西 不放在眼里 别动手动脚 相当有一套 人多点子多 全凭嘴一张 到底是好人 不吃白不吃

    一报还一报 官身不由己 打开话匣子 别来这一套 顾头不顾尾 有嘴就有路 嘴皮上功夫 未必不知道

    瞒上不瞒下 人小心不小 还是老样子 同行是冤家 说不到一块 人生地不熟 对事不对人 包在我身上

    好说不好听 曲里拐弯儿 大人有大量 两个狗东西 打虎亲兄弟 功夫不过关

    2.广东有哪些谚语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三人胜过诸葛亮

    一人有福,带挈成屋

    一尺插三棵,唔密又唔疏

    一只筷子食豆腐----搞祸晒

    一生儿女债,半世老婆奴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3.民间谚语

    创造幸福靠双手,前进还须攀高山。

    致富在于勤劳,知识在于积累。路不怕远,只要不停的走。

    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怎能获得香甜的食物。不埋头干点苦活路,香甜的事物又从那里来。

    本事不是来自天上,都是努力学习得来。愚人做事喜欢看表面,能人办事表里一致。

    只要自己上进,哪怕别人轻视。人要有志气,树要有硬皮。

    不从山脚起步,怎么到达山巅。没有知识的人,就像没有眼睛。

    喜欢说假话的人自以为高明,实际是自己欺骗自己。聪明人办事爱与人商量,愚昧人一切自作主张。

    一人修路,万人安步。有了狐皮帽,忘了羊羔皮。

    口说如风吹,实践是真金。有钱是姐妹,无钱是主仆。

    好心待人,自己得好报。说你好的人并非都是朋友,说你不好的人也并非都是仇人。

    诚实比珠宝贵重。假话说一次,真话都无人信了。

    总爱发誓的人,往往最爱撤慌。马在软地上易失蹄,人在甜言上易栽跟斗。

    金子是黄的,但它可以使人的心变成黑的。人不知足,反送了自己的性命。

    贪心如果太甚,很快就会掉入深渊。鱼儿贪食鱼饵,立即就会毙命。

    理不说不明,火不点不燃。见强者不能惧怕,遇弱者不要欺侮。

    酒喝多了会发疯,话说多了要伤人。路走长了脚要肿,酥油汤喝多了拉肚子。

    只要不忘本,管他如何穿戴。春天的气候忽冷忽热,人生的道路有祸有福。

    舍不得吃,却被狗叼。想要得到的食物给多给少都满意,不愿听到的话语说多说少都扫兴。

    男到五旬正当年,战马弓箭不离身。骗子的嘴巴会讲经,小偷的眼光最敏锐。

    心里无鬼,岂怕鬼敲门。与其庸人当家,不如能人守门。

    女人哭是赌气,男人哭是伤心。人即使跳上了天,也要落在地上;马即使转游了四方,最终得回到家门。

    一张牛皮有厚薄,一家子女有好坏。明知错了还不改,定是魔鬼缠了身。

    品德好坏看行为,籍贯何处听口音。男人到拉萨也没有人说好坏,女人去背水也有人说闲话。

    没有见过雪山的猴子,看见马鸡就会眼花。人要有骨气,马要有力气。

    乌鸦说猪黑,自己不觉得。麦草浮在水面上,宝石却沉在水底。

    烧火要空心,做人要真心。水中的鱼儿上不得上岸,山里的老虎下不得滩。

    懂得与别人协商相处,才是真正有本事的风度。喜欢吹捧的人,暂时也会占点便宜。

    人凭装饰美,鸟凭羽毛好。连小河都不敢淌过的人,怎能越过宽广的大海;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怎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

    醉汉口里吐真言。好话不好听,好心无好报。

    人老思家乡,乌老思窝巢。人活一生,草长一春。

    说话伤心是罪过,扫把打人是侮辱。心直口快,就像翱翔蓝天。

    斗不过狗,却向猪扔石头。水长滩多,路长弯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涓涓之水,汇成江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炮台云,雨淋淋。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棉花云,雨快淋。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

    梭子云,定天晴。秋雾连阴冬雾雪。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立了秋,挂锄钩。 立了秋,把扇丢 。

    立秋三天,寸草结籽。 立秋三天,遍地红。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捆起。 立秋栽葱,白露栽蒜。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秋后加一伏。

    秋耕深,春耕浅。 秋后的蚊子,飞不了几天。

    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 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立秋之日凉风至。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秋不凉,籽不黄 立秋十天遍地黄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 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秋天宜收不宜散 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六月立秋紧'丢丢',七月立秋秋里游.(闽南)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江苏)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根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大暑小暑不。

    4.常用的民间谚语有哪些

    “小二”管“大王” 挨着勤的没懒的 矮子面前不说短话 按下葫芦起来瓢 八抬大轿请不去 八字没一撇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一张人皮 半斤对八两 半路上出家 饱汉不知饿汉饥 背着抱着一般沉 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笨鸟儿先飞 鼻子气歪了 比登天还难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死人多口气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别人牵驴你拔橛子 兵败如山倒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急乱投医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 不吃馒头争(蒸)口汽 不吃羊肉惹身臊 不打不相识 不打无把握之仗 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费吹灰之力 不分青红皂白 不够塞牙缝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见真佛不烧香 不进山门不受戒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可同日而语 不拉屎占茅坑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怕慢,就怕站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心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食人间烟火 不是省油的灯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死也扒成皮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在话下 不知道哪头炕热 不知哪块云彩下雨 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墙不回头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操心不见老 拆东墙,补西墙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叹不如慢磨 长添灯草满添油 唱对台戏 朝中有人好做官 炒豆众人吃,炸锅一人事 车到山前必有路 扯淡 陈芝麻烂谷子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成者王侯败者贼 秤杆离不开秤铊 秤有头高头低 秤铊虽小压千斤 吃饱了撑的 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吃不了兜着走 吃错了耗子药 吃定心丸 吃饭想撑死,干活怕累死 吃力不讨好 吃了豹子胆 吃了迷混药 吃了枪药了 吃人不吐骨头 吃人饭,拉狗屎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 吃人家饭,受人家管 吃软不吃硬 吃哑巴亏 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丑话说在前头 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 初一一回十五一回 出多少汗,吃多少饭 出家人不说在家话 出水才见两腿泥 出头的橼子先烂 穿新鞋走老路 穿一条裤子 船到桥头自然直 船家的孩子会浮水 窗户纸一点就破 吹胡子瞪眼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一时,彼一时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从刀尖上爬过来的 从小离娘,到大话长 打不着狐狸惹身骚 打不着野狼打家狗 打柴的不能跟放羊的走 打倒不如说倒 打灯笼找不着 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打狗还得看主人 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打酒向提瓶子的要钱 打开窗户说亮话 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如意算盘 打铁还需本身硬 打退堂鼓 打瞎子,骂哑巴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打肿脸充胖子 打着灯笼找不着 大白天说梦话 大白天做梦 大海里捞针 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大难不死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眼瞪小眼 大意失荆州 大丈夫能屈能伸 胆小不得将军做 当地生姜不辣 当耳旁风 当面鼓对面锣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当着矬子不说短话 刀架脖子上 刀快不怕脖子粗 刀枪药虽好,不破手为高 刀子嘴,豆付心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得便宜卖乖 得理不让人 得了便宜卖乖 得饶人处且饶人 低头不见抬头见 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点腊烛不知油价 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丁是丁,卯是卯 顶风臭十里 丢下嘴里的肉,去等河里的鱼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斗大字不识一升 豆付掉到灰堆里 豆付一方扁担一条 肚子疼怨灶王爷 端人家碗,受人家管 断了线的风筝 对事不对人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躲雨跳到河里 恶人先告状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儿大不由娘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二一添作五 翻脸不认人 反其道而行之 反咬一口 方是真的,药是假的 房顶开门,灶坑打井 防君子不防小人 放长线钓大鱼 放屁砸了脚后跟 肥的瘦的一锅煮 肥水不流外人田 费力不讨好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风里来,雨里去 佛烧一炷香,人争一口气 福不双降,祸不单行 该吃九升,不吃一斗 干打雷不下雨 干的早不如干的巧 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甘蔗没有两头甜 赶鸭子上架 赶早不赶晚 敢怒不敢言 刚出狼窝,又入虎口 胳膊拧不过大腿 胳膊肘往外扭 隔墙有耳 隔行如隔山 各打五十大板 各人的梦各人圆 给个棒棰就当针 给脸不要脸 功到自然成 恭敬不如从命 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 公鸡下蛋,母鸡打鸣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狗改不了吃屎 狗眼看人低 狗嘴吐不出象牙 狗耷拉舌头不干鸡跷脚干 顾前不顾后 挂羊头卖狗肉 官不大,僚不小 官船漏,官马瘦 光许愿,不烧香 鬼迷心窍 贵人多忘事 锅大勺有准 孩子哭了,抱给他娘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汗珠掉地摔八瓣 好饭不怕晚 好钢用在刀刃上 好汉不吃眼前亏 好汉不提当年勇 好合不如好散 好虎架不住群狼 好话不背人,背人没好话 好话不说二遍 好话说尽,坏事做绝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好马不吃回头草 好猫不叫,好狗不跳 好人难做,白布难穿 好人死在证人手里 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 好事不过三 好死不如赖活 好问。

    5.有关于佛山民间俗语或对联

    佛山民间俗语云:“正月十六行通济,行过通济无闭翳(即无烦恼)”。究竟“行通济”是一项什么活动?为何有此习俗?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它位于今普澜公路北端的同济路口。明代这里为桥亭铺(即区)。它横跨佛山涌,该水道通大沙、粥塘、简村、奇槎诸乡,是当时通往顺德主要水道。

    当年,通济桥两岸各建有一座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坛,每逢农历正月十六,乡人及四乡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携男带女,步行至通济桥,或在社坛焚香烛、烧炮仗,或步入南济观音庙烧香,参神叩拜,男子求签,妇人则扯神前花灯灯带,求赐丁财。接着购买“行运风车”,手持着游行于通济桥上。

    起初正月十六“行通济”,凡行通济桥的人,须一次从桥头(北岸)行至桥尾(南岸),由桥尾右傍大基而去,经尾“兜”至澳口返回佛山镇,否则不吉利。当时桥头、尾路的两旁,小商贩摆卖香烛、百解符箓、爆竹、生菜(取其“生财”之意)、行运风车等小摊档。

    此举渐盛,终成佛山镇及附近村民“行通济”一种民间习俗。建国后,桥已毁、庙已拆,这项活动曾一度停止。近年,人们又渐兴此俗,每年均有一些群众“行通济”。据近两年统计,每年正月十六行通济的旅客已近20万人次。

    佛山楹联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庙宇、祠堂、戏台、街道、商店、住宅,新居落成或节日,都以佳联一对装潢门面。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对联,又是最好的广告宣传手段之一,是民间祈求幸福、喻意吉祥的文化习俗。昔日有“东山文社”,今有“楹联研究会”,都是佛山民间研究、创作楹联的群众性组织。

    著名的佛山祖庙,大殿山门有一对联:“凤形涌出一尊地,龙势生成一洞天。”传说是明代吏部尚书、佛山人李待问与补鞋匠巧对而成的。广东现存最完整的古戏台——建于清顺治十年的祖庙万福台,有两副对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传来往事留金鉴,谱出高歌彻紫霄”。短短的联语,把戏剧的形式、特征及其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得国内外艺术界的赞赏。

    佛山明代的状元伦文叙,还在十岁孩童时,一次与一群孩童在街上踢球,误将球踢进了王将军的花园内,伦文叙进园讨球,王将军要他对出下联才还球免罚。王指着墙上的画,出了上联:“画图中,龙不吟,虎不啸,看见孩子,可笑可笑。”文叙见桌上有棋盘,即对下联:“棋盘内,车无轮,马无鞍,说声将军,提防提防。”将军听后,赞叹不已。

    有一秀才,见村民杀狗,欲讨狗肉吃,村民出一上联:“狗仔烩侬巧笑善长穿黑服”(“巧笑”,煮熟狗头之状),秀才见一老妪到河边倒虾壳,即对下联:“虾公蒸熟鞠躬如也着红袍。”村民见秀才对得工整,便请他吃了一顿狗肉。

    有一警世对联,专讽刺那些不求实际的人和事,上联是:“井里鲜花,蝴蝶闻香难下采”,下联是:“粉墙画果,猴儿欲食枉思量。”此联已在民间流传数百年,脍炙人口。民间交往的趣联颇多,不胜枚举。

    佛山街道,过去都建有闸门楼,除有石刻街额外,多有一副对联,俗称街对。其中豆豉巷(今升平路),每年春节必挂一联。

    商业对联更是多姿多彩,行业特色浓烈,趣联佳对比比皆有。如理发店联:“磨砺以需,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药材店联:“一药一性,岂可指鹿为马”、“百医百方,焉能以牛易羊”;绸布店联:“公道取材锦簇花团新世界”、“荣怀有庆经天纬地大文章”;杂货店联:“岂可得新忘旧”、“何妨以有易无”;古玩店联:“古代山川室内有,名人墨宝厅中寻”;裁缝店联:“愿将天上云霞服,裁作人间锦绣衣”;茶寮联:“坐片刻无分你我”、“饮三杯各自西东”;酒店联:“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开言此处香“;甚至厕所也有对联:“入门三步急,出门一身松”……各行业的新对联层出不穷,各具特色,而民间住宅春联更是多不胜举。民间楹联之盛,已成为良风民俗。

    6.现代民间谚语

    威武面前不屈膝,困难面前不折腰。

    002 住在山里不怕坡陡。 003 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上不去的山。

    004 不怕百战失利,只怕灰心丧气。 005 一发如雷,一败如灰。

    006 兵败如山倒。 007 失败得教训,成功获经验。

    008 失败不要垂头丧气,胜利不要得意忘形 009 失败是成功之母。 高不过脚底板。

    010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斧快不怕木柴硬。

    01订伐斥和俪古筹汰船咯1 不怕风雨的牧民,羊群为他歌唱。 012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013 困难象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014 困难常常有,千万别低头。

    015 迎着困难走,困难化不流。 016 别困河深不渡河,别因困难不进取。

    017 钢铁怕火炼,困难怕志坚。 018 环境困不住志士。

    019 山高挡不住愚公,困难吓不倒英雄。 020 暴风吹不倒昆仓山,困难吓不倒英雄汉。

    021 大海不怕雨水多,好汉不怕困难多。 022 懦夫把困难看作沉重的包袱,勇士把困难化为前进的阶梯。

    023 不要因为困难就失去勇气,困难常常是长志气的根子。 024 风浪里试舵手,困难中识英雄。

    025 好汉面前无困难,困难当中出英雄。 026 经不起风吹浪打,算不得英雄好汉。

    027 困难是懦夫回头的起点,也是勇士前进的起点。 028 创亦难,守亦难,知难不难。

    029 你如果遇到困难,请你不要叹息;正如月亮遇到日蚀,只是暂时的。 030 船破有底,底破有三千竹钉。

    031 船破有帮,帮破有底。 032 困龙也有上天时。

    03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034 银河纵隔断,自有鹊桥通。

    035 要想找到珊瑚和玛瑙,就得下到大海里边;要想找到宝石和碧玉,就得翻过万千山。 036 胜利是克服了无数困难取得的 037 不顶千里浪,哪来万斤鱼。

    船乘风破浪才能前进;人克服困难才能生存。 不登高山,不显平地。

    不到高山,不知平地。

    7.什么是客家谚语

    客家谚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①生产谚语。

    总结生产经验,包括气象、时令、耕作技术、家畜饲养、手工作业等内容。如“早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春锄泥,夏锄皮;干锄浅,湿锄深”,“猪要喂得饱,牛要喂夜草”等。

    ②社会谚语。反映阶级压迫和社会人情世态等内容。

    如“天下乌鸦一般黑,到处杨梅一样花”,“有钱能使鬼推磨”,“缸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等。③生活谚语。

    总结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经验,反映人民的世界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如“两脚站得牢,不怕大风摇”,“丰年当作歉年过,碰到歉年不挨饿”,“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人前听”,以及“饭后行百步,不用上药铺”等。

    8.潮州民间谚语概述

    ^_^,我只知道潮州猪脚。

    ^_^给你个网址吧/search?lp=%E6%BD%AE%E5%B7%9E%E6%B0%91%E9%97%B4%E8%B0%9A%E8%AF%AD+filetype%3Atxt&p=%E6%BD%AE%E5%B7%9E%E6%B0%91%E9%97%B4%E8%B0%9A%E8%AF%AD&pid=ysearch&ei=UTF-8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 吃了胡萝卜,百病化乌有。

    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 苹果每日啖,不用去医院。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多食一点姜,不用开药方。

    热天半块瓜,药物不用抓。 早上喝盐汤,胜喝人生汤。

    辣椒尖又辣,增食助消化。 精粮合口味,粗粮润肠胃。

    多食一点醋,不用到药铺。 晨起一杯水,到老不后悔。

    常吃萝卜菜,啥病也不害。 豆腐配海带,常吃保健康。

    白菜萝卜汤,益寿保健康。 心虚气不足,桂圆米粥煮。

    口渴心烦躁,粥加猕猴桃。 好菜不过食,美酒不过量。

    葱是和事老,做菜不可少。 午茶助精神,晚茶导不眠。

    9.搜集几条民间流传谚语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10.关于民间俗语的故事

    亲家吃“莲螺”粒定从前,潮阳内地一位名叫阿山的人,第一次应邀前往海门对手亲家阿海家作客。

    阿海与阿山在客厅一边品尝潮汕工夫茶,一边谈天说地。日将近中午,阿海的家人便把午餐准备好了。

    只见桌上摆着两盘鲜美的“莲螺”,还有其它菜肴及米酒等。阿山早就听说“莲螺”肉质鲜美可口,是极好的酒料,不禁暗自流口水哩。

    用餐之时,阿海一手拿着熟“莲螺”,一手拿着小竹签,教对手亲家阿山怎样挑“莲螺”肉。阿山按照对手亲家阿海的示范,将小竹签插入“莲螺”肉头部,然后捏紧小竹签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想一下子把螺肉挑出来。

    但由于方法不对头,用力过大,仅仅拉出了一段螺肉。他将那段螺肉蘸一蘸辣椒水,往嘴里一送,慢慢咀嚼起来;又呷了一口米酒,嘴里回味着,味道果真妙不可言。

    阿海若有所思地说:“亲家,刚才你把‘莲螺’尾弄断在‘莲螺’壳里面,你快把它弄出来,那可是最好吃的。”阿山又按照阿海的示范,右手拿着螺壳,螺壳嘴对准左手心用力震动起来。

    由于用力过猛,结果把“莲螺”尾弄丢在地上。阿山弯下腰将它捡起来,顺手往嘴里一送。

    谁知他却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呸呸呸”地呕吐个不停,连忙用清水漱口。原来,阿山错把鸡屎当成“莲螺”尾捡起来吃了。

    因为“莲螺”尾的颜色跟鸡屎的颜色差不多,难怪他会弄错。尽管阿海再三招呼对手亲家阿山继续品尝“莲螺”,然而阿山再也不敢问津了。

    担柑食了剩柑担,这是一句诙谐有趣的潮汕民间俗语,用于比喻、批责那些好说大话,爱吹牛皮,言过其实或要求过分,或者自高自大,争名夺利的人。意思是说一担(两筐)柑食完了,自然剩下空的柑担。

    潮语柑担与“敢口旦”谐音。“敢口旦”潮语就是敢说。

    但此是贬词,是不符合实际不能实现的空话。这句俗语,无论其形其意,均源自旧时民间一种游戏,称“赌蔗斗柑”。

    这是秋收后农闲时节,乡民自发的娱乐消遣活动。这种活动,潮汕有,广州地区也有。

    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第337条就写到‘:广州儿童,有赌蔗、斗柑之戏。蔗以刀自尾至首破之,不偏一黍,又一破直至蔗首者为胜。

    柑以核多为胜。有咏者云:‘赌蔗斗柑独擅场’在潮汕,笔者旧时见到的赌蔗斗柑之戏与广州有所同,也有所不同。

    赌蔗作法相同,但参戏者和斗柑作法则不同。在潮汕,参戏者多是青壮年,他们热血方刚,好强好胜。

    每当秋后农闲季节,柑蔗成熟上市,这些年轻人闲着没事,就三五成群常聚于村头巷尾卖柑卖蔗小摊贩旁,进行赌蔗斗柑活动。斗柑是以猜中柑肉瓣数为胜。

    胜者食柑免钱,猜不中者则出钱买柑。其游戏方式有两种:一是摊主作东,众人竞猜;二是参戏者互相打赌。

    无论哪一种方式,摊主都乐于参予和支持。因为打赌斗猜的结局,他的柑也卖完了,对其生意很有利。

    又因为柑肉瓣无定数,要猜中难度大,往往胜少输多。年轻人又不易认输,一再进行,直到担柑猜完食了,竞猜才结束。

    这“担柑食了剩柑担(敢口旦)”的俗语就由此而生。其原意是指那猜不中者无本事,直到一担柑猜完食了,还猜不中,岂不是只剩柑担,谐音含意指“敢口旦”。

    后来引伸用于对有类似说不准,言不符合实际的比喻。解放后,由于社会不断进步,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高级,这较为低级的赌蔗斗柑游戏已逐渐消失,再不多见。

    但由它所形成的俗语却至今依然在民间流传。柑是潮汕常见之物,担柑和柑担又是潮人很能理解之词,柑担谐音为“敢口旦”很有趣,故这句俗语就在潮人中常用不衰。

    “赛猪赛鹅,比不上渡头玉猪槽”猪是全身宝,这是过去农村不可缺少的家庭副业。养猪须用喂槽,其质料有木、陶、石制成,形式有长形、方形、圆形等状,在农村是常见的。

    建国前,澄海县则发现有用玉石制成的大型雕刻玉猪槽(见图)。图中这件玉猪槽重4298克,长46厘米,宽20厘米,高9厘米,玉质深绿色,活耳,耳雕刻狮头形一对。

    50年代被澄海县文化部门征集,现珍藏在澄海市博物馆,列为馆藏珍贵文物。潮汕民间流传有一句“赛猪赛鹅,比不上渡头玉猪槽”的俗语。

    历来澄海上华冠山村村民,每年正月十八日赛大猪、大鹅,是村中的传统习俗。村民凑合养大猪在神前比赛,最大大猪总肉量超400市斤,各社赛区,吸引周围四乡六里男女老少前来观赏,热闹非常。

    历史上发生过八国联军,抢夺北京圆明园文物后,部份带走出国,部份在市井折价出售。冠山邻村的渡头村有一富户,则买到圆明园流散出来的这件玉猪槽,富户看到每逢正月冠山村民赛大猪、大鹅的壮观场面,自己竟将购得这件珍贵玉猪槽,派人守看保护,搬到神前展出。

    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潮安、汕头附近群众都前来观看奇宝,盛况空前。因此,“赛猪赛鹅,比不上渡头玉猪槽”的故事便在民间传开。

    放掉面桃去抢饼在潮汕文化丛书第一集的《潮汕妙语典故》中收集了“放掉面桃去抢饼”这句俗语,按里面的解释典故似乎有点欠佳,我觉得这句俗语应出自潮汕的“施孤”习俗,这就要从中元节说起。古代一年有三元,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为称下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鬼节,许多地方有这个节日,各地的活动。

    广东民间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