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关于芒种谚语手抄报

    1.快乐暑假手抄报谚语内容

    关于夏天的谚语:

    早钓太阳红,晚钓鸡入笼

    早晚钓一阵,回家吃一顿

    酷暑三伏钓早晚”

    宁钓早晚一刻,不钓中午半天

    早钓鱼,晚钓虾,中午钓个癞蛤蟆

    夏钓夏钓,夜间比白天好钓

    大麦黄,钓鱼忙

    夏钓荫、夏钓深,不冷不热钓边边

    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夏至不拔蒜,准得散了瓣。

    栽秧要抢先,割麦要抢天。

    夏至风从西北起,瓜田园里受熬煎。

    夏至棉花根头草,赛过毒蛇咬。

    小满不下,乾断塘坝

    小满雨水相赶

    此时台湾正进入梅雨季,因此有此一说。

    当日的天气还影响著往后的气候。

    端午节前后还有吹北风的可能。

    立夏北,无水通磨墨

    立夏补老父 / 立夏,稻仔做老父

    立夏日刮北风,占乾旱。

    立夏日要为年老的父亲进补。

    鹿港一带海域,芒种前后会出现鲨鱼。

    芒种蝶仔讨无食

    芒种疯鲨

    芒种逢雷美亦然,端阳有雨是丰年

    芒种下雨火烧溪,夏至下雨路泥泞

    芒种夏至,檨仔(芒果)落蒂

    南部的热带水果芒果在芒种后上市。

    天气炎热,令人昏沈,形容人们懒得活动,即使美食当前,也不为所动。

    未吃五月粽,破裘不甘放

    五月龙船北

    小满不下,梅雨较少。

    2.要题为:节气与谚语的手抄报,谢谢,回答好送一飞车,你得有戒,哈

    立春晴,雨水匀。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春天孩子面,冬天后奶面 春季的天气变化无常。春季在寒冬之后,盛夏之前,这时南方已热,北方还冷,南北的温度差别全年最大。

    因此,北方的冷空气,南方的热空气,常易发生冲突,造成锋面,发展成气旋。气旋来了,天便下雨;气旋去了,天又转晴。

    春季的气旋最多,天气也就变化无常,好像孩儿面,忽哭忽笑的样子。 冬天的冷风、乌云,非常可怕,好像后娘的凶相。

    这是因为冬天北风盛行,在福建省内,正是半稳定性极锋来回往复的地带,所以又多乌云,海面上更多暴雨,天空景象是非常可怕的。 ——福建福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全年二十四个节气,在阳历的月日是确定的,在阴历是不一定的。

    清明节在阳历四月五日,在常年是阴历三月初。如果碰到有闰月的阴历年,很可能在阴历二月初。

    那末,阴历二月行的是阳历四月的天气。三月行的是阳历五月的天气,比较平年的二月三月,要暖得多了,所以说清明在二月,野外一片青;清明在三月,大地还未回春。

    ——广西贵县 清明谷雨,冻死老鼠 在清明谷雨的节气,天气还是很冷的,这是北方寒潮南下的结果。 ——广西贵县 雨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 根据我国习惯,阴历正月初一和立春都认为是春的开始日。

    在阴历连续平年之后,立春就在阴历十二月中,和阴历正月初一隔着半个月的时光。这半个月在阴历年底,还是冬天。

    这就是“两春夹一冬”的意思。 查历年纪录,长江流域在阳历一二月之交,天气最冷。

    立春在阳历二月五日左右,长江下游的最冷天气行将结束,天气就可变暖了。但是照习惯说:这时还是残冬岁底的时候,所以有此一说。

    ——河南开封 未到惊蛰先动雷,四十八天云不开 相传惊蛰是全年初雷之期,实际上不可一概而论,要看各地方各年份而定的。愈北的地方,初雷愈迟;愈干冷的年份,初雷也愈迟。

    假使那一年,南方气团来的特别早、特别强,初雷之期也可提早。南方气团既经北来,此后下雨的机会自然多了,但是不一定有四十八天。

    ——湖南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这是冬去春来天气变暖的现象。但所说断雪断霜的日期,各地不同。

    大凡纬度愈北,断雪断霜的日期就愈迟。例如断霜的平均日期,南京在三月十八日,北京要到四月十三日。

    ——江苏常州 反了春,冻断筋 反了春,是立春之后下雨的意思。立春在阳历二月初,这正是全年最冷的时候。

    冷天下雨,因为潮湿关系,所以觉得格外冷。 ——山东即墨、河南太康 有关节气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3.我想写一张有关于农谚语的手抄报,标题可以怎么写,帮一下忙

    谚语的脚步一、农谚的起源 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

    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之于14世纪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之于8世纪初唐朝的《朝野佥载》;“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

    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

    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的。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

    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谣与农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会关系方面的;而农谚则描写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

    这种区分是后来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截然划分的界限。因为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的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也难与歌谣截然划分。

    古代农业社会更是如此。例如《诗经》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农事操作的,又是农民抒发感情的。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谚才从歌谣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同时,属于纯粹生产经验的农谚,也不断增加、丰富起来,成为指导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编辑本段]二、农谚在生产上的作用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

    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

    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如果我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

    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项来说,浙江就有500条左右农谚。

    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好像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手册一样,曾经起过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老农民中都还保留有这种习惯。

    1959年我们在丽水县向一位老农了解当地播种粟的经验,他就举出“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的农谚,并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说:“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龙爪稷(当地称粟)的经验时,农民又举出“稻倒收一半,麦倒没得看,粟倒一箩收箩半”的农谚,说明龙爪稷的特点是不怕倒伏。

    诸如此类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足以证明农谚对指导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 [编辑本段]三、农谚内容的特点 【农谚内容概述】 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

    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

    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解放前费洁心所收集的《中国农谚》,是由时令、气。

    4.求有关芒种节气的谚语

    ◆芒种和夏至节气天气相关性较好,所以关于这两个节气的气象谚语很多,例如:◇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鄂、湘、桂)◇ 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辽、闽、赣)◇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头。

    (粤)◇ 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贵)◇ 芒种雨涟涟,夏至火烧天。

    (苏、桂、湘)◇ 芒种雨涟涟,夏至旱燥田。(赣)◆长江中下游的黄梅天多半是从芒种节气后期开始的。

    农民对芒种节气的雨水很关心,故流传下来的气象谚语很多。如下:◇ 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天。

    (粤)◇ 芒种夏至,水浸禾田。(粤)◇ 芒种落雨,端午涨水。

    (湘)◇ 芒种夏至常雨,台风迟来;芒种夏至少雨,台风早来。 (闽)◇ 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

    (苏、皖、川、鄂、贵)〔指阴雨天多,行路容易滑倒〕◆芒种闻雷,对农业生产好坏及未来天气均有一定的预示意义,反映在气象谚语中:◇ 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 (桂)◇ 芒种打雷是旱年。

    (湘、豫)◇ 芒种打雷年成好。(湘)◇ 芒种闻雷美自然。

    (陕)◆ 芒种节气的风和气温与未来天气有一定的预示意义,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芒种南风扬,大雨满池塘。 (湘)◇ 芒种西南风,夏至雨连天。

    (皖)◇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苏、冀)◇ 芒种刮北风,旱情会发生。

    (湘)◇ 芒种热得很,八月冷得早。(湘)◇ 芒种日晴热,夏天多大水。

    (浙)。

    5.关于小满的手抄报题目

    (一)名词解释小满(grain buds)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264636239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

    (二)小满的由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三小满的物候“小满三候”:第一候苦菜秀,第二候靡草死,第三候小暑至。 苦菜秀︰《埤雅》以荼为苦菜 。

    《毛诗》曰:“谁谓荼苦?”是也。 鲍氏曰:“感火之气而苦味成。”

    《尔雅》曰:“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此苦莱宜言英也。鲍氏曰:“感火之气而苦味成。”

    蔡邕 《月令》以谓苦荬菜。 靡草死︰ 郑康成、鲍景翔皆云: 靡草,葶苈之属。

    《礼记》注曰:“草之枝叶而靡细者。”方氏曰:“凡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靡。”

    谓之靡草,则至阴之所生也,故不胜至阳而死。 原为小暑至,后《金史志》改麦秋至。

    《月令》:“麦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满为四月之中气,故易之。

    秋者,百谷成熟之时,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 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都是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

    (四)小满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04,20世纪=21.86。 举例说明:2088年小满日期=[88*.0.2422+21.04]-[88/4]=42-22=20,5月20-21日小满。

    例外:2008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那张图的标题改一下,)就好了。

    6.关于年月日有关知识手抄报

    一、农谚的起源 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

    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之于14世纪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之于8世纪初唐朝的《朝野佥载》;“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

    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

    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的。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

    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谣与农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会关系方面的;而农谚则描写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

    这种区分是后来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截然划分的界限。因为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的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也难与歌谣截然划分。

    古代农业社会更是如此。例如《诗经》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农事操作的,又是农民抒发感情的。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谚才从歌谣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同时,属于纯粹生产经验的农谚,也不断增加、丰富起来,成为指导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编辑本段]二、农谚在生产上的作用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

    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

    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如果我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

    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项来说,浙江就有500条左右农谚。

    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好像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手册一样,曾经起过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老农民中都还保留有这种习惯。

    1959年我们在丽水县向一位老农了解当地播种粟的经验,他就举出“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的农谚,并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说:“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龙爪稷(当地称粟)的经验时,农民又举出“稻倒收一半,麦倒没得看,粟倒一箩收箩半”的农谚,说明龙爪稷的特点是不怕倒伏。

    诸如此类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足以证明农谚对指导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 [编辑本段]三、农谚内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38646433容的特点 【农谚内容概述】 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

    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

    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

    7.关于农业知识的谚语

    春光一刻值千斤,廿四个节气勿等人。

    春打六九头,穷人苦出头。 只有自踏车,没有白削花。

    若要花,霉里扒。 黄花见白花,四十五日上轧车。

    东北风,雨祖宗。 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床上困勿得,田里了勿得。 六月初一雷个响,棉花便个梗。

    六月六,晒得鸭蛋熟。 六月里盖被,十二月里无米。

    白露身勿露,赤膊当猪猡。 白露前后一场风,乡下人做个空。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楼青稻,霜降一齐倒。

    小雪勿见叶,小满勿见荚。 麦浇芽,菜浇花。

    冻断麦根,牵断磨绳。〈麦丰收〉 冬至油菜,年大麦。

    冬至离春四十五,一百零五到清明。 养了三年蚀本猪,田里好来勿得知。

    三亩棉花三亩稻,晴挨好,雨挨好。 上昼薄薄云,下昼晒煞人。

    生活谚语 越吃越馋,越缩越懒。 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满饭吃得,满话说不得。 铜钿眼里翻跟斗。

    不会种田看上埭,不会做人看大妈。 立得正,坐得稳,不怕和尚尼姑共板凳。

    有嘴讲别人,无嘴说自身。 好记心不及烂笔头。

    看人挑担勿吃力,自上肩脚嘴要歪。 钻头勿硬,蹩断钻梗。

    懒人没有凳来坐,勤劳人没有手来做。 吃力勿讨好,黄胖炒年糕。

    临时上轿穿耳朵。 狗嘴里出不来象牙。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 衣。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

    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二,有关风向和天气的谚语 东风急,备斗笠。 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三、有光,电、声现象与天气的谚语 星星密,雨滴滴。 星星稀,好天气。

    星星明,来日晴。 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直闪雨小,横闪雨大。 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四、有关生物反应与天气的谚语 泥鳅跳,雨来到。 云下山,地不干。

    云绞云,雨淋淋。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 衣。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

    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二,有关风向和天气的谚语 东风急,备斗笠。 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三、有光,电、声现象与天气的谚语 星星密,雨滴滴。 星星稀,好天气。

    星星明,来日晴。 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直闪雨小,横闪雨大。 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四、有关生物反应与天气的谚语 泥鳅跳,雨来到。 泥鳅静,天气晴。

    青蛙叫,大雨到。 鸡进笼晚兆阴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 笠。 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扑地烟,雨连天。 水缸穿裙,大雨淋堋? 咸物返潮天将雨。

    柱石脚下潮有雨。 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头发响,风一场。 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关于芒种谚语手抄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