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阜阳方言谚语

    1.谁能说出安徽阜阳最地道的方言(最少20句)

    盖体页子——夏天睡觉时盖身体用的布单,也可用被单代替。

    铺底——铺在被单下的垫被、草褥子等物品。 枕褡布子——枕巾。

    枕头瓤子/枕头胆——枕头芯儿。 锅拍子——锅盖。

    锅壳啷子/地锅———一种泥制的烧柴禾的灶。 锅脸——灶洞上方的熏黑的地方,呈方形,火头从这儿冒出。

    鼓顶拍子——蒸馒头用的顶部隆起的锅盖,用草编成。 水筲——水桶。

    胰子/洋碱/本碱——现叫肥皂。本洋碱(面子)是本地产的。

    牙子碱——以前用的一种土制碱。 油舀子/油递子——从油坛里打油用的器具。

    干饭疙巴——米饭在锅底结的锅巴。 二米(子)饭——大米和小米掺和着做的饭。

    二模头饭——半稀不干的饭。 米油子——做米饭时取出的稠米汤。

    猫耳朵——馄饨。 (面)糊涂/面糊儿——— 一种稀饭:水开后,拌上干面粉,搅成糊状烧开即成。

    面疙瘩(茶)/疙瘩汤/面鱼茶——— 一种稀饭:先把面搅成面筋泡上水,约半小时后,倒出水,把面筋 猪尿脬——猪膀胱。 灌肠——名词。

    香肠。 (猪)旺子—半熟的猪血。

    叶子——(1)指一般植物的叶子;(2)专指茶叶。 莲花豆儿/开花豆儿——炸蚕豆(蚕豆剥皮后经油炸,谓之)。

    斯气了——(食物)馊了。 煳了/糊了——食品或衣物等经火烧焦变黑。

    澥(1)糊状物或胶状物由稠变稀。例:浆糊~了。

    (2)干饭加入水,由干变稀。 将面饽/将面——述宾短语。

    面和稀了,放些干面,使之变稠,谓。 抻剂子——和。

    例:抻好面剂子,才能擀面条。 茅坑——供人大小便的粪坑。

    家≤后一屋侧或村外的大小的便处,极简陋。 坎肩(儿)/坎夹子——背心。

    多指夹的或棉的。 汗子——(1)农村人夏天贴身穿的中式小褂;(2)汗衫(很薄的针织品)。

    岔裤/马岔裤——冬天里为了走路或干活方便穿的一种“裤子”,实际上不成裤子,只是从底下套到大腿根的两只裤脚筒。上端用带子栓到腰上。

    腿裤子/裤——开裆裤(小孩穿的)。 褯子——尿布。

    苇瓮子—— 一种用芦苇花、苇毛编成的鞋,很暖和,冬天穿。 木屐子/泥屐子——木制的一种雨鞋代用品,鞋底用木脚垫高,穿时用绳子系住。

    (鞋)靸子/鞋呱搭子——拖鞋。 帽壳子——用高粱莛子编的帽子,可遮阳,还可挡雨。

    呈圆锥形,下部一同有帽箍固定。 圈—金属制成的项圈。

    手箍子——戒指。 骚马——公马。

    骒马一母马。 牤牛/老犍——公牛。

    后者多指骟过的。 (老)叫驴——公驴。

    草驴——母驴。 骟羯子——公羊。

    水羊——母羊。 牙狗———公狗。

    郎猫——-雄猫。 米猫——雌猫。

    恶水——总称淘米、洗碗、刷锅等用过的水,可喂猪。 贩蛋——下蛋。

    亡蛋——孵小鸡未成的蛋。 孵小鸡儿——指老母鸡焐小鸡。

    虫蚁子——飞禽总称,鸟。 小小虫——麻雀。

    老洼子——白鹭。 鳖虎子/夜蝙蝠子——蝙蝠。

    蝎虎子——壁虎。 虼蚤——跳蚤。

    抠/尖—吝啬。 猴头—形容词。

    调皮。 粘牙—缠人、淘气。

    诘(款)牙—扎手,不如意。 二胡—冒冒失失,什么都不怕的样子。

    麻溜/利亮—麻利。 楞拉瓜哜的一楞拉巴哜的。

    傻不愣登的——傻。 黄不哜的——黄。

    黄不哜哜的——黄。 膀——因水浸泡或水肿而变胖。

    胖臭一上非常臭。 溜光——什么也没有,光也。

    推板/差气/差劲——表质量不好:本领不大或为人风格不高等。 倒劲——差极了。

    匀(溜)/匀和——大小匀称。 月白—(1)本义:淡蓝;(2)引申义:含胡。

    静板—安静。 景/嗲—撒娇。

    筋壮/有嚼头—指食物咀嚼时给人一种有弹性的感觉。 枯缩——皱。

    横—蛮横。 不得地——述宾短语。

    无权无势。 不咋味儿-不怎么样的。

    胎——(1)瘦弱。(2)薄。

    光滚——神气,含嘲讽义。 钉铃搭挂—形容衣着不端正。

    齿实—形容词。又匀称又厚实。

    管护—形容词。有效。

    花花搭搭—形容花色变得模糊。 亭范—亭匀,多指形体上得。

    (阜阳网古城颍州频道: /gucheng/)。

    2.写出三句方言谚语

    递员进门——带信的来了 卤煮鸭子——肉烂嘴不烂 吹鼓手吃饭——顾吃不顾吹 吹鼓手掉进井里——想(响)着想(响)着下去了 吹鼓手坐宴席——顾吃不顾吹 吹口哨过坟场——自己给自己壮胆(比喻本来心虚,有所畏惧,却设法使自己镇静,以增加自己 的勇气和胆量) 吹鼓手赶集——没事找事(比喻自找麻烦,自寻烦恼) 吹喇叭扬脖——起高调(比喻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 吹胡子瞪眼——气到极点 吹起来的肥皂泡——不攻自破 炊事员行军——替人背黑锅 春天的竹笋——节节向上 春天的石榴花——心红 此地无银三百两——泄露了天机 锤砸铁砧——响当当(比喻本事过硬,远近闻名,很有影响) 春天的蜜蜂——闲不住(比喻热爱劳动) 从小没娘——说来话长(比喻有很多话要说) 从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比喻眼光狭窄,认识人不全面) 阿拉伯数字8字分家——零比零(0:0) 阿公吃黄连——苦也(爷)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案板底下放风第——飞不起来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矮子坐高凳——上下两难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接着葫芦挖籽——挖一个少一个 接着脑袋往火炕里钻——憋气窝火 接着龙头喝水——勉强不得(比喻不能强迫人去做不愿做的事) 矮子推掌——出手不高 矮子爬坡——贪便宜 按老方子吃药——还是老一套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安禄山起兵——反了 案板上砍骨头——干干脆脆 岸边的青蛙——一触即跳。

    3.阜阳的有哪些俗语

    1 、声母 阜阳市方言声母26个(含零声母)。

    突出特点是:(1)有舌面后浊擦音?(即h〔x〕的浊音),它能与很多开口呼韵母相挤成音节。如“俺”读作“??”。

    (2)舌尖后浊边音1,即翘舌浊边音。不与韵母相拼,而能自成音节或充当儿化韵的韵尾。

    (3)舌尖后(翘舌)清边擦音?和不送气舌尖后(翘舌)清边塞擦音t?牛很有特色,它们不能与韵母相拼,而能与l尾拼合,组成儿化音节。(4)唇齿清擦音f的出现频率高,如“书、刷、涮、双”等字,都念f声母,而不念sh〔?〕声母。

    (4)老派音中还保留着尖音字。 其中,舌尖前音z〔ts〕、c〔ts'〕、s〔s〕与齐齿韵相拼的为多,而与撮口韵相拼的已很少。

    2、韵母 阜阳市方言共41个韵母:11个单元音韵母,14个复元音韵母,11个鼻化元音韵母.5个鼻音尾韵母。其主要特点是;(1)没有前鼻尾韵母,与普通话前鼻尾韵母相应的是鼻化元音韵母,如“天”念作。

    t'i?。(2)后鼻尾韵母则较少,如“肮、央、汪”等字,都不念后鼻尾韵母·而念成了鼻化元音韵母——?、ia、ua了。

    (3)没有er〔?r〕韵母,与普通活er〔?r〕和r尾相应的则是?、L和L尾。 3、声调 阜阳市方言4个调类。

    调类与普通话相当,担每一个调类各有自己的调值。 4、声韵配合关系和基本音节 阜阳市方言25个辅音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7组,加上零声母共为8组。

    41个韵母,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分为4组,声母与韵母相互拼合,共得出基本音节428个。如果把能自成音节的?(如“耳”读做cl)等3个音节也计入,则为431个。

    二、词汇 阜阳方言有自己的特色:至今沿用着一部分在今天普通话中已不能独立使用的古代汉语单音词。如“他仿他爸的脸面儿”中的“仿”。

    有些方言词在词形上与普通话的词完全相同,却表示不同的意义,如方言说的“晚上”是指下午。而“灯下”,作为方位短语,它的含义与普通话相同。

    但“灯下”还可以作为时间词使用,表示“晚上”,而普通话中就没有这种用法和义项。有些方言词在词形上与普通话完全不同,却可以表示完全相同的意义。

    如方言说“撑杆子”,“雨淋子”,都与普通话的“伞”同义。有些词语是方言中独有的,在普通话中找不到相应的表达形式。

    如“干店”是指临时租给过路人宿夜的小店,只提供空房。又如惯用语“揽满食”,是指见到对自己有好处的活儿就拼命揽过来抢着干,含贬义。

    有不少量词都富有方言色彩,如“一坨”儿。是指“一块儿”“二棚(楼)”是指“二层(楼)”。

    方位短语也有一些自己的独特的说法,普通话中有一个“四下里”,方言里,除有“四下里”外,还有诸如“八下里”、“几下里”、“两岔里”等:方言语汇的系统性很强。 方言里称“老板”为“掌柜的”,称“老极娘”就叫“掌柜娘”;方言里称“岳母”为“老丈母娘”,称“岳父”就叫做“老丈母爹”。

    方言中个别词语受到外地方言的影响。如方言经常把“可以”或“行”说成“中”·是受到河南话的影响;方言称“表兄弟”为“老表”.是受到江西话的影响;方言中原有一个与普通话“撒娇”意义上大致相当的词,叫“景”,但现在有时说成“嗲”。

    这是60年代末上海知青来此插队后逐渐说开的,系受上海话的影响。

    4.经典阜阳话

    1..不沾(“不行”,“不可以”的意思)

    2.好里很里很 (“很好”的意思)

    3.半撅 赖赖啊~~~

    (年轻人之间有矛盾,要动粗之前经常说的一句话,带有挑衅的意思)

    4.疼里洋熊样 (“疼的很厉害”的意思)

    5.我类孩又~~

    6.我类个孩来,咋都是佛脏话类?吓人类羊熊样

    7.做个文明的阜阳人 就应该注意素质 你看你你们都说的什么啊 有失阜阳人的素质

    (格拉条,格拉条。.白走类 咱吃格拉条吧 肚子饿类很)见面打招呼 吃过么 能哈去啊 今个晚血娄上那歪娄去

    8.夜儿个俺失恋了!!

    9.阜阳美哩很~东西好吃哩很哩很哩很哩很~

    哈哈~白许了,天都血了,你吃过吗哩?没有来吃点各拉条子吧~

    10.半撅再给我来来,我毁了你。

    11.曾经有一份过劲的爱,过劲的洋熊洋,摆在俺面前,俺理都没有理她,等到猫比了,也熊了,俺才后悔的洋熊洋.如果老天爷再给俺一次机会的话,俺会对那个女的说:俺稀罕你,如果要加个期限的话,俺希望时间能够长里很里很里很.

    12.管

    13. 靠了,噎熊了 (“完了,出事了”的意思)

    14.个念人.. (“恶心”的意思)

    15. 我的乖乖

    16.面疙瘩茶!

    面宇子

    17.撂板喽~~~(扔了)

    18.万人山上砍过树,颖西镇里盗过墓,此生行尽天涯路,阜阳滴半拉橛子就是酷。

    解放路去摸过包,古商城里嫖过娼,万里长城万里长,阜阳滴半拉橛子就是强。

    胜利路上下过海,人民东路挂过彩,青山颜色终不改,阜阳滴半拉橛子就是拽。

    颖河边上洗过澡,鼓楼广场赛过跑,天若有情天亦老,阜阳滴半拉橛子就是叼。

    青颖公园打过劫,专署街口飙过血,意气精魄坚如铁,阜阳滴半拉橛子就是烈。

    颖西武校练过武,曼哈顿里嗨过舞,天下英雄皆入土,阜阳滴半拉橛子就是虎。

    国贸床上流过汗,白金汉宫吃过饭,也曾弯弓射麻雀,阜阳滴半拉橛子就是赞。

    北大门上吹过风,市府闹事立过功,万山览遍此为峰,阜阳滴半拉橛子就是凶。

    派出所里睡过觉,公安局里报过到,曾与将军驱虎豹,阜阳滴半拉橛子就是冒。

    地主桌上翻过本,动力广场嗨过粉,千秋家国血未冷,阜阳滴半拉橛子就是狠。

    19.夹菜——刀菜。(刀言,别作假,全当搁自己家里。他三斧,来我给你写酒,满上满上。)

    20.跨过去——掐过去。(镇么窄里。

    5.阜阳话的词汇

    阜阳方言有自己的特色:至今沿用着一部分在今天普通话中已不能独立使用的古代汉语单音词。

    如“他仿他爸的脸面儿”中的“仿”。有些方言词在词形上与普通话的词完全相同,却表示不同的意义,如方言说的“晚上”是指下午。

    “呐扁”作为方位短语,而“灯下”它的含义与普通话相同。但“灯下”还可以作为时间词使用,表示“晚上”,而普通话中就没有这种用法和义项。

    有些方言词在词形上与普通话完全不同,却可以表示完全相同的意义。如方言说“撑杆子”,“雨淋子”,都与普通话的“伞”同义。

    有些词语是方言中独有的,在普通话中找不到相应的表达形式。如“干店”是指临时租给过路人宿夜的小店,只提供空房。

    又如惯用语“揽满食”,是指见到对自己有好处的活儿就拼命揽过来抢着干,含贬义。有不少量词都富有方言色彩,如“一坨”儿。

    是指“一块儿”“二棚(楼)”是指“二层(楼)”。方位短语也有一些自己的独特的说法,普通话中有一个“四下里”,方言里,除有“四下里”外,还有诸如“八下里”、“几下里”、“两岔里”等:方言语汇的系统性很强。

    方言里有称“老板”为“老白的”,称“老极娘”就叫“老白娘”;方言里称“岳母”为“老丈母娘”,称“岳父”就叫做“老丈母爹”,也有叫做“老丈人”的。方言经常把“可以”或“行”说成“管”或者“照”,也有方言中个别词语受到外地方言的影响:方言称“表兄弟”为“老表”.是受到江西话的影响;方言中原有一个与普通话“撒娇”意义上大致相当的词,叫“景”,但有时说成“嗲啦”。

    这是60年代末上海知青来此插队后逐渐说开的,系受上海话的影响。 本部分收录的词语按意义分类,有些词语意义相同,但说法不一,为便于比较,也一起收录,其间以斜扛分开;可有可无的语素加括号。

    形容词锅(第3声)脑子——形容声音非常大,震人;可嗓子嗡——形容声音、水流等达到最大(流)量;怪粘弦-----------形容挺厉害;俺家---------我们家嫩-------那么嫩远-------那么远fuo话---------说话晚上回来——下午回来(与普通话不同)匪----------水匪桶--------水桶喝茶--------喝白开水(晚上指吃晚饭)得(dei)----------对白----------别白客气----------别客气白管我----------不要管我白徐叼————别啰嗦福(上声)--------------书福包------------书包怪----------挺 、非常 、非一般粘弦--------厉害不管、不粘----------不可以 、不行切个(两个字要儿化音)----------前天夜个------------昨天争-------少些------多还争嫩些啊-------还少很多啊今(jin r)个------------今天明(ming r)个-------------明天后(hou r)个-------------后天口头禅----------------乖乖 、我地乖问候语-------------------吃过蛮盖体(发:tei音)页(三声)子、盖里页子——夏天睡觉时盖身体用的布单,也可用被单代替。铺体(发:tei音)、铺里——铺在被单下的垫被、草褥子等物品。

    枕头皮子——枕巾。枕头瓤子/枕头胆——枕头芯儿。

    锅拍子——锅盖。锅壳啷子/地锅———一种泥制的烧柴禾的灶。

    锅脸——灶洞上方的熏黑的地方,呈方形,火头从这儿冒出。鼓顶拍子——蒸馒头用的顶部隆起的锅盖,用草编成。

    水筲——水桶。胰子/洋碱/本碱——现叫肥皂。

    本洋碱(面子)是本地产的。牙子碱——以前用的一种土制碱。

    油舀子/油递子——从油坛里打油用的器具。你头哩走——你走在前面,或,你先走。

    末了(liao) ——最后。衣食住行饭结包、饭结巴、饭疙巴——米饭在锅底结的锅巴。

    二米(子)饭——大米和小米掺和着做的饭。二模头饭——半稀不干的饭。

    米油子——做米饭时取出的稠米汤。猫耳朵——馄饨。

    (面)糊涂/面糊儿——— 一种稀饭:水开后,拌上干面粉,搅成糊状烧开即成。面疙瘩(茶)/疙瘩汤/面鱼茶——— 一种稀饭:先把面搅成面筋泡上水,约半小时后,倒出水,把面筋选搅边空入开水中,使之形成许多象鱼苗似的细长条,烧开即成。

    吃馒头时喝。麻糊——米粉和鲜豆浆调和成糊状中火煮沸即可。

    油茶——用豆芽、千张丝、豆子、海带勾芡烧成的汤,微带辣味,可当早餐的稀饭。米茶——用少量大米烧的茶,代稀饭。

    吃馒头时喝。猪尿(shui)脬——猪膀胱。

    灌肠——名词。香肠。

    (猪)晃子—半熟的猪血。叶子——(1)指一般植物的叶子;(2)专指茶叶。

    莲花豆儿/开花豆儿——炸蚕豆(蚕豆剥皮后经油炸,谓之)。斯气了——(食物)馊了。

    煳了/糊了——食品或衣物等经火烧焦变黑。澥(1)糊状物或胶状物由稠变稀。

    例:浆糊~了。(2)干饭加入水,由干变稀。

    将面饽/将面——述宾短语。面和稀了,放些干面,使之变稠,谓。

    抻剂子——和。例:抻好面剂子,才能擀面条。

    茅坑——供人大小便的粪坑。家≤后一屋侧或村外的大小的便处,极简陋。

    坎肩(儿)/坎夹子——背心。多指夹的或棉的。

    汗子——(1)农村人夏天贴身穿的中式小褂;(2)汗衫(很薄的针织品)。岔裤/马岔裤——冬天里为了走路或干活方便穿的一种“裤子”,实际上不成裤子,只是从底下套到大腿根的两只裤脚筒。

    上端用带子栓到腰上。腿裤子/裤——开裆裤(小孩穿的)。

    褯jiè子——尿布。苇瓮子—— 一种用芦苇花、苇毛编成的鞋,很暖和,冬天穿。

    木。

    6.方言谚语

    小小偷摘茄,大大偷牵羊

    鸭母听雷公(鸭子听雷)

    寺衰无和尚

    吃砒霜拉屎去透狗

    有金无碎银

    孙阿孙、隔一墩

    老太婆投木头,乞丐婆咒天地

    好厄一句,坏厄一句

    吃酒头街,厮打流妻

    2字对:吃醋,拉糖。像样,骇才。开花,结果。摸茄,结瓜。

    3字对:狗笑月,鸭听雷。蛇吞象,虎迎(叼)猪。手部长,目量浅。双头蛇,三脚虎。牵猪哥,做鸭母。虎捺皮,蛇褪壳。石头虎,柴尾龙。乞食胚,流栖相。面皮薄,腹肚撑。

    4字对:乌龟镇路,白蚁吃厝。钱轻轿重,想好凿歪。摩(五指抓)盐撒酱,食铜吐铅。尼姑捧醋,孤老撕姜。呼鸡骂鸟,买猫换魈(猫,仙游称niau)。耳聋放炮,青盲(瞎子)敲钟。湖蜞吮血,鲫母缠脚。饲狗袒贼,逼虎伤人。沟蚓钓龙,光饼掷狗。

    5字对:老鹞荫七里,好猫管九家。老牛吃幼笋,矮狗爬高墙。麻长轧无縩,树老破无柴。年年十八岁,日日三十晚。厝瓦槽猫狸,葵桶(马桶)里胡蝇。好竹出好笋,歹铁打歹钉。土土夺一鼓,狂狂打七更。鸟仔蹦砻糠,庐鼠咬破棉。歹狗塞门户,猫狸温灶空。射圃里匾额,城隍庙猪脚。虾蚂爬盐瓮,庐鼠落油缸。担碗吃碗缺,打石遇石钻。马快房着贼(被盗),京城里讲官。鬼面前乞仔,神帐顶拾柑。老爹老爹讲,乞食乞食凉。二吓拔马尾,和尚吃猪肝。

    6字对:酱虾坐横头位,猪母游四城门。鸡嘴捏做鸭嘴,狗头假做羊头。狗骂猴,猴骂狗;熊惊鬼,鬼惊熊。灶驻下比老妈,摇篮里叫叔公。目睭藏裤脚里,耳腔塞高化棉。宽张担,紧行路;长交财,短算帐。哑口师公行傩,青盲先生过桥。胸坎道(拍),番薯咬;目睭顿,猪脚囵(啃)。吃碗里摆碗外,担柴卖买柴烧。刘贾讲,金奴会;陈三面,五娘声。嘴红红讲别人,脚乓乓吃祖公。含冤打簸箕鼓,希罕出扫帚星

    7.方言谚语

    尾巴掌骨――尾骨 抓巴眼――外斜眼

    身坯/魁格/码子(俗)/码坯 眯妻眼――近视眼

    (俗)――身材 羊白头――天老儿

    赤膊/赤骨落――光膀子 憨大――傻瓜

    雀子斑――雀斑 打金针――针炙

    软档――腰等易受损的软处 马夹――坎肩,背心

    绞肠痧――急性肠炎 茄瓢领――无领短衣

    精(鸡)肉痱子――鸡皮疙瘩 围(音于)身――围裙,饭单

    寒热――发烧 手巾――毛巾

    疖/热疖头――疖子 嘴套――口罩

    青胖块/乌青块――青的肿块 绢头――手帕

    链条――项链 挖耳(音尼)――耳挖子

    兴核(音活)――肿大的淋巴结 圈――耳环

    羊癫风/半牵风/羊头风――癫痫 嘴唇膏――唇膏

    斯的克(旧)――手杖(来自痄腮胀――腮腺炎英语stick)

    出痧子――出麻疹 木屐(音局)板――木屐

    小肠气――疝气 蚌壳棉鞋――由左右两块鞋面拼成的蚌壳形棉鞋

    风疹块――荨麻疹 轧叉――发夹

    偷针眼――麦粒肿 饭泡粥――用剩饭加水煮成的粥;

    滋水――疮口渗出液体 滚脓――化脓

    薄浪汤――形容极稀的粥 刁嘴――咬舌儿

    面衣――用面粉做成的锅内煎烤的薄饼 斗鸡眼――对眼,内斜眼

    阜阳方言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