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祝福四婶

    1.《祝福》中对四婶的一段评论性的文字

    在旧中国,女性常常是温柔、善良、贤慧、胆小、软弱的代名词,翻开鲁迅小说《祝福》,那些鲁镇的女人们就以这样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

    不单是祥林嫂,其他女人也是这样。三从四德历来是女人们必须遵从的,这在她们身上全化作了温柔贤惠等诸多的“美德”。

    《祝福》中的四婶大约就是这样一个代表。她非常善解人意,丈夫鲁四老爷的每一次皱眉,都会成为她“决策”的重要依据,他的告诫——祭祀时不让祥林嫂沾手——也便成了她的行事准则。

    对外人,四婶还颇有些同情心,比如面对第二次守寡再度来求职的祥林嫂,虽然“起初还踌躇”,可“待到听完她的话”,“眼圈”竟“有些红了”,并最终收下了她。当然,四婶的同情心并非没有限度,它是以祥林嫂的勤快能干为前提的,一旦前提条件不成立,祥林嫂自然还是要被扫地出门的。

    其实,四婶满脑子也是封建思想,只不过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时候显得“灵活”些。

    2.分析柳妈、四婶的人物形象

    柳妈是个吃斋念佛、与人为善的“善女人”。

    但是她对祥林嫂的再嫁却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不如索性撞死。这与她“不杀生”的主张自相矛盾,这也表明柳妈也深受封建礼教观念的毒害。

    知道了祥林嫂的“风流韵事”之后,她又把“风流韵事”传播开去,供大家谈笑,也算是无聊冷漠。她是真心想帮祥林嫂,但她却用封建迷信观念作为帮助祥林嫂的指导思想,应该说她的动机是好的,可最终还是好心办了坏事。

    柳妈无意中充当了帮凶。 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以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家的佣人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

    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躇”,后来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了她。但是祥林嫂不能像过去一样能干了,四婶开始是“不满”,进而是“警告”。

    当祥林嫂“去拿酒杯和筷子”的时候,四婶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彻底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受辱,死后免于痛苦的希望。应该说就在祥林嫂在人生的海洋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的时候,四婶掀起了惊涛骇浪,于是一个巨浪打来,吞没了祥林嫂。

    四婶也间接地充当了杀人凶手的角色。

    3.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鲁四老爷在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走,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

    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四婶。就是四婶“你放着罢,祥林嫂”的一声喝令,彻底粉碎了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

    所以我们可以说鲁四老爷是主谋,而四婶却是杀人犯。 祥林嫂的婆家人利用封建夫权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

    如果不逼他改嫁,她就不会再次丧夫失子,遭受人生的沉重打击。 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

    柳妈给祥林嫂出主意也是完全出于善意,但她以封建神权为指导思想,为祥林嫂寻找出路,不知不觉中推了一把已经站在悬崖边缘的祥林嫂,让她坠下了万丈深渊。柳妈尽管是无意识杀人,但她也是凶手。

    “我”对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的含含糊糊的回答,既加剧了祥林嫂的痛苦,更加剧了她对死亡的恐惧,于是祥林嫂就只能在一片祝福声中凄惨地离开了人世。“我”应当也有一份罪责。

    “鲁镇的人们”既无聊空虚,又寻求刺激。他们把祥林嫂不幸的遭遇当成自己生活的调味剂,开始好奇,继而咀嚼,最终厌烦,不断地往祥林嫂心灵的伤口上撒盐。

    应当说他们也是集体无意识杀人的凶手。 祥林嫂自己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封建思想已经深入到她的骨髓,渗透到进她的灵魂。

    她用封建思想指导自己抗争命运,注定是没有出路的。祥林嫂曾“逃”过,曾“撞”过,曾“捐”过,也曾“问”过,但她已陷入封建思想的沼泽,抗争只是加速她走向死亡的进程。

    这样看来,祥林嫂之死应该是集体谋杀。我们在看到杀人的硬刀子的同时,还要看到杀人的软刀子。

    这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就是封建礼教。是封建礼教一步步吞噬祥林嫂,造成了她的人生悲剧,造成如此悲惨的社会悲剧。

    4.鲁迅《祝福》文章鉴赏根据鲁迅先生刻画祥林嫂最突出的手法写300左

    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明确1:三处肖像描写:第一处: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顺着眼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第二处:再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仇一物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明确2: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初到鲁镇时,脸色表黄----生活艰辛,红润----青春的活力,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可以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明确3: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5.关于鲁迅的《祝福》的问题1.祝福在鲁镇是怎样的一种形式

    1、“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流行的一种迷信习俗.富人们在农历年底举行大典,置办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让他们保佑自己“平安”,祈求来年幸福.2、到鲁镇以前 二十六七岁,在卫家山和祥林结婚. 到鲁镇元年 春天死了丈夫,年底(冬初)逃到鲁镇做工.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衔去. 到鲁镇六年 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到鲁镇十三年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 3、勤劳、耐劳、安分、能干、很珍惜这个机会.对生活要求很低,容易满足,也说明以前生活更不好.如果说,祥林嫂死去第一任丈夫是不幸的,那么,她很快走出了阴影,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赢来了生活的阳光.4、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婆婆为卖掉了祥林嫂.因为当时妇女没有地位,必须从父、从夫、从子(婆婆代表族权).5、面对被卖改嫁的命运,祥林嫂以死抗婚.她以死抗婚是出于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因为在旧社会,礼教要求妇女三从四德、从一而终,认为妇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6、祥林嫂再到鲁镇,脸色青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与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鲁四叔对她的态度颇有些不满,下一个八字断语:“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四婶认为她寡而再嫁,嫁而又寡.是个克夫克子,不祥的女人.鲁镇人对她的态度是冷漠,歧视,“音调不同”,“冷冷”,有些害怕,生怕沾染晦气.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