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来历
1.祝福的由来
要知道“祝福”的由来,首先要明白“福”的由来。
福神为执掌祸福,致人以福之神。宋时民俗以道教中的真武大帝为福神。
道教中的地位颇高的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分治天、地、水三界,考校天人功过,司众生祸福之神。其中天官主赐福,地官主赦罪,水官主解厄,故民俗尊天官为福神,与寿星并列。
天官的形象常见于民间年画、版画、衙署壁画以及剪纸等。最著名的画题是“天官赐福”亦称“受天福禄”。
《茶番室三钞》引《宣和画谱》云:“五代时人陆晃有‘天曹赐福真君’像一帧。然则今所称天官赐福者,亦有本矣。”
天官赐福画面多为天官身着红袍立于海崖,手持一轴诰命,上写“天官赐福”或“受天福禄”四字,或加蝙蝠和儿童。 禄星文昌,主文人之功名利禄。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六星各有星名,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
《明史》的《礼志》称,“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张亚子即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
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忠主孝亲:文昌帝君除有抗击战死、忠主救民之功绩外,《梓潼帝君化书》称,张亚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
后值瘟疫流行,梦神授以《大洞仙经》并法箓,谓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验”。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亲的楷模。
成书于宋元时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列举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的因果报应,劝人行善积德。 文章司命:《文昌帝君阴骘文》称,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间,世为士大夫,为官清廉,从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
“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
凡世间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乃至二府进退等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
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
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 寿星指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星,《尔雅·释天》云:“寿星,角亢也。”
《史记·封禅书》注:“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可见,秦汉之时,奉祀寿星可以祈福祈寿,后世所奉祀的寿星实指南极老人星。
从周秦开始,历代都有奉祀寿星的活动,至东汉时期,祭祀寿星都被历代皇朝列入国家祀典,至明被废。寿星的职掌,最初为国运之长久,即国之寿,后被奉作主世间寿考之神。
齐梁高道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列南极老人丹陵上真为“太极左位”。寿星的形象很有特色,《西游记》第七回写道:“霄汉中间现老人,手捧灵芝飘蔼绣,长头大耳短身躯,南极之方称老寿——寿星又到。”
在民间美术作品中,常可见到这样的寿星形象。 奉祀:有福、得禄和长寿等三个目标,一直是中国道教信徒和普通民众追求的共同理想。
因此,明代以降,民间对福禄寿三星的奉祀经久不衰。道教宫观,尽管少有专门设立的福禄寿三星君殿,但是单独供奉寿星的仍较普遍。
中国福禄寿三星瓷雕至今仍然有人请回家供奉,并预先在道观中开光分灵,以求灵验,护佑合家有福、得禄和长寿。 喜神在民间诸神中不见经传的神,其形象也少见。
据清乾隆时编撰的《协纪辨方·义例·喜神》载:“喜神于甲己日居艮方,是在寅时;乙庚日则居乾方,是在戌时;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时;丁壬日居离方,是在午时;戊癸日居异方,是在辰时。”择定方位,新娘上轿时,轿口必须对准喜神所在方位少停一刻,称“迎喜神”。
另外,和合二仙也是喜神。旧时民间举行婚礼时,常挂和合二仙的画像,取“和偕好合”之意,以图吉祥喜庆。
“福”和“喜”的含义在民间是很广泛的,也常用福字和喜字来表现福寿康宁和吉祥喜庆。 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区分。
当今道教宫观中的财神神像,多为黑面浓须,骑黑虎,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全副戎装。该财神像当为武财神,即赵公元帅像。
传说赵公明原是日精之一,古时天有十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后,变化为九鸟,墬落于青城山,变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赵玄朗却独化为人,避隐蜀中,精修至道。
张陵在青城山炼丹时,收赵玄朗护卫丹室。天师丹成,分丹饵之,遂能变化无方。
赵玄朗食丹以后,其形酷似天师。天师遂命其永镇玄坛,故号玄坛元帅。
《三教搜神大全》称其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获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有姜子牙封神一节,封赵公明为。
2.祝福的由来
要知道“祝福”的由来,首先要明白“福”的由来。
福神为执掌祸福,致人以福之神。宋时民俗以道教中的真武大帝为福神。
道教中的地位颇高的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分治天、地、水三界,考校天人功过,司众生祸福之神。其中天官主赐福,地官主赦罪,水官主解厄,故民俗尊天官为福神,与寿星并列。
天官的形象常见于民间年画、版画、衙署壁画以及剪纸等。最著名的画题是“天官赐福”亦称“受天福禄”。
《茶番室三钞》引《宣和画谱》云:“五代时人陆晃有‘天曹赐福真君’像一帧。然则今所称天官赐福者,亦有本矣。”
天官赐福画面多为天官身着红袍立于海崖,手持一轴诰命,上写“天官赐福”或“受天福禄”四字,或加蝙蝠和儿童。 禄星文昌,主文人之功名利禄。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六星各有星名,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
《明史》的《礼志》称,“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张亚子即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
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忠主孝亲:文昌帝君除有抗击战死、忠主救民之功绩外,《梓潼帝君化书》称,张亚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
后值瘟疫流行,梦神授以《大洞仙经》并法箓,谓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验”。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亲的楷模。
成书于宋元时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列举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的因果报应,劝人行善积德。 文章司命:《文昌帝君阴骘文》称,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间,世为士大夫,为官清廉,从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
“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
凡世间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乃至二府进退等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
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
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 寿星指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星,《尔雅·释天》云:“寿星,角亢也。”
《史记·封禅书》注:“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可见,秦汉之时,奉祀寿星可以祈福祈寿,后世所奉祀的寿星实指南极老人星。
从周秦开始,历代都有奉祀寿星的活动,至东汉时期,祭祀寿星都被历代皇朝列入国家祀典,至明被废。寿星的职掌,最初为国运之长久,即国之寿,后被奉作主世间寿考之神。
齐梁高道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列南极老人丹陵上真为“太极左位”。寿星的形象很有特色,《西游记》第七回写道:“霄汉中间现老人,手捧灵芝飘蔼绣,长头大耳短身躯,南极之方称老寿——寿星又到。”
在民间美术作品中,常可见到这样的寿星形象。 奉祀:有福、得禄和长寿等三个目标,一直是中国道教信徒和普通民众追求的共同理想。
因此,明代以降,民间对福禄寿三星的奉祀经久不衰。道教宫观,尽管少有专门设立的福禄寿三星君殿,但是单独供奉寿星的仍较普遍。
中国福禄寿三星瓷雕至今仍然有人请回家供奉,并预先在道观中开光分灵,以求灵验,护佑合家有福、得禄和长寿。 喜神在民间诸神中不见经传的神,其形象也少见。
据清乾隆时编撰的《协纪辨方·义例·喜神》载:“喜神于甲己日居艮方,是在寅时;乙庚日则居乾方,是在戌时;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时;丁壬日居离方,是在午时;戊癸日居异方,是在辰时。”择定方位,新娘上轿时,轿口必须对准喜神所在方位少停一刻,称“迎喜神”。
另外,和合二仙也是喜神。旧时民间举行婚礼时,常挂和合二仙的画像,取“和偕好合”之意,以图吉祥喜庆。
“福”和“喜”的含义在民间是很广泛的,也常用福字和喜字来表现福寿康宁和吉祥喜庆。 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区分。
当今道教宫观中的财神神像,多为黑面浓须,骑黑虎,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全副戎装。该财神像当为武财神,即赵公元帅像。
传说赵公明原是日精之一,古时天有十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后,变化为九鸟,墬落于青城山,变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赵玄朗却独化为人,避隐蜀中,精修至道。
张陵在青城山炼丹时,收赵玄朗护卫丹室。天师丹成,分丹饵之,遂能变化无方。
赵玄朗食丹以后,其形酷似天师。天师遂命其永镇玄坛,故号玄坛元帅。
《三教搜神大全》称其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获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有姜子牙封神一节,封。
3.拜年的来历30字左右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为什么要拜年?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
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4.拜年的由来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5.杭州、绍兴祝福(西兴祝福、绍兴祝福)的来历、习俗、活动
“祝福”── 绍 兴 过 年 习 俗 作者:资讯采编 文章来源:资料采编 更新时间:2005-4-12 ----在绍兴,一跨入家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买酒、春糕、裹粽、掸尘、杀鸡宰鹅、买鱼买肉,准备新年穿戴的衣着鞋帽,购置馈赠亲友的礼物等等,可谓忙得不可开交,唯恐筹措不周,闹出笑话。
----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富有粘性的饴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个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
所祀的神像印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 南宋亡后,遗臣们慑于元朝统治者的淫威,不敢公开设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行。
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祀,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这家。
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 “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
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如鸡鹅要跪着,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眼睛,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
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百身莫赎的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祝福后便祭祖(俗称“请回堂羹饭”)。祝福时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纹横摆的,祭祖时则改为直摆;祝福时祭祀者朝外行礼,祭祖时则朝风跪拜。
祭祖后,便用煮福礼的法汤烧年糕或面吃,名日“散福”,表示神所赐之“福”散给了一家人。 ----过年的习俗,绍兴和外地大同小异。
“除夕吃喝,元旦穿着”,这是过年的高潮。在新年旧岁交替的一个月里,人们就是这么忙碌着的。
----然而,在吃人的旧社会里,对劳动人民来说,过年如过关,祈神祭祖是得不到什么“福”的。象鲁四老爷家里那种阔绰的祝福排场,今天只有在电影《祥林嫂》里,作为历史的陈迹而重现。
6.拜年习俗的由来
1.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而这个时候新年并未到来拜年显得有点敷衍,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晚年了,这个时候新年的喜庆气息已经淡去,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2. 新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短信,微信,视频等方式
3. 传统的拜年手势自古男女有别。标准的男子作揖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压手。这和中国自古“男左女右”的传统一脉相承。如果手势做错了,意思就有很大的差别
7.新年的由来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
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
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
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
《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
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
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
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
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性、应酬性加强。
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
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自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我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
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拜年,赏灯,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中华过年习俗还辐射到周边其他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国家,他们与我们以相似的方式庆祝新年。
其他国家也有“新年”的哦,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罗马尼亚、俄罗斯、匈牙利、法国、英国、葡萄牙、意大利、美国这些国家的新年是如何过的吧. 罗马尼亚 每年一月一日是罗马尼亚的传统年节,但它又与正教的圣诞和主显节的时间相临,几个节日便合在了一起,所以罗马尼亚人的新年实际上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至直翌年一月六日结束.十二月二十四日夜,教徒门要去教堂作礼拜,之后,他们在一位手举五星红灯的儿童的引领下沿街游行,吟唱圣歌,直到深夜.二十五日上午,小火子们持刀佩剑,一身戎装在,广场或市中心演出圣经故事.三十一日,是结婚的吉日,办喜事的人很多,很多人还习惯在这一天问卜算挂. 元旦之后的数日之中人们还要举行很多独具民族风情的贺岁活动.除夕之夜新郎,新娘要牵拉"圣犁""圣牛"到亲友邻居家拜贺.孩子们则三五成群,手持花棍轻轻敲打自己的父母长辈,唱花棍歌祝亲人吉祥如意,小伙子们则手拿花杖,拉着铁犁到各家拜年,其间跳山羊舞,主人也会以各种佳肴招待他们.另外还有一种化装游行,十分有趣,一个头戴山羊面具,两只羊角间夹着一面象征太阳的镜子,在其它"动物"冬眠后仍蹦跳不止,待一阵音东响过,其它"动物"渐次苏醒,与山羊共舞,用以象征万物复苏.游行队伍里还有名医生,手持大号注射器向路人喷射"圣水"."圣诞老人"更是必不可少,他身穿大红袍,不断向。
8.新年的由来
新年的由来 新年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在西方,它的节庆活动不如圣诞节那样隆重(在有的国家把它与圣诞节合起来过),而在东方特别是东南亚一带,它显然不如春节重要,那么各国的新年到底有什么特色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罗马尼亚、俄罗斯、匈牙利、法国、英国、葡萄牙、意大利、美国这些国家的新年是如何过的吧. 罗马尼亚 每年一月一日是罗马尼亚的传统年节,但它又与正教的圣诞和主显节的时间相临,几个节日便合在了一起,所以罗马尼亚人的新年实际上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至直翌年一月六日结束.十二月二十四日夜,教徒门要去教堂作礼拜,之后,他们在一位手举五星红灯的儿童的引领下沿街游行,吟唱圣歌,直到深夜.二十五日上午,小火子们持刀佩剑,一身戎装在,广场或市中心演出圣经故事.三十一日,是结婚的吉日,办喜事的人很多,很多人还习惯在这一天问卜算挂. 元旦之后的数日之中人们还要举行很多独具民族风情的贺岁活动.除夕之夜新郎,新娘要牵拉"圣犁""圣牛"到亲友邻居家拜贺.孩子们则三五成群,手持花棍轻轻敲打自己的父母长辈,唱花棍歌祝亲人吉祥如意,小伙子们则手拿花杖,拉着铁犁到各家拜年,其间跳山羊舞,主人也会以各种佳肴招待他们.另外还有一种化装游行,十分有趣,一个头戴山羊面具,两只羊角间夹着一面象征太阳的镜子,在其它"动物"冬眠后仍蹦跳不止,待一阵音东响过,其它"动物"渐次苏醒,与山羊共舞,用以象征万物复苏.游行队伍里还有名医生,手持大号注射器向路人喷射"圣水"."圣诞老人"更是必不可少,他身穿大红袍,不断向路人抛洒五彩纸屑和礼物.(上图为罗马尼亚一乡村正在举行全村新年祈祷) 俄罗斯 历史上,俄罗斯的新年曾有几次变迁,古代,人们为迎春送冬而举行祭礼,以三月一日为新年,十五世纪受,拜占庭文化影响以五月一日为新年;十七世纪彼得大帝统治时期的一月一日为新年:后东正教会又把它改为一月七日,直到本世纪末才把新年定为一月一日. 节前,艺术家和伐木工人采伐塔行枞树,供克里姆林宫和各大公共设施举行新年联欢会使用.商店里琳琅满目,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选购礼物,青年人则相互寄送贺卡.除夕夜,各大公共设施上灯火齐明,身穿白毛镶边红袍的严寒老人在人流间穿行,象人们致以节日的祝福,并向孩子们赠送礼物,娱乐场所组织假面舞会.午夜克里姆林宫钟声长鸣,人们听到钟声后,施放焰火,相互高呼,庆祝新年来到,庆祝活动直至凌晨.(上图为克里姆林宫宫墙和红场一角,远景为克里姆林宫钟楼) 匈牙利 新年是匈牙利的传统年节,此前离家的人尽量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节庆活动从新年前夜开始,届时,男女老幼走出家门,手拿纸做城的喇叭,吹出没有曲调的音乐.不多时又开始了抢喇叭的游戏,人们边吹边抢,边抢边吹.此俗沿习已久,每到新年都有人出售纸喇叭,购买者也十分涌跃. 新年这天,学校放假,家家户户装饰圣诞树,圣诞树有用塑料制成,也有的家庭在节前到树林里砍伐松树,搭成圣诞树.街道上的圣诞树则更为漂亮,上面挂满了彩带,彩球和各式玩具,足有两层楼高. 另外,新年这天,亲友之间还要相互拜访,赠送礼物,礼物一般为镀金的镍币和玻璃器皿,镍币作工精细,正面印有徽笑的天使,背面印有"祝你新年快东"的字样,玻璃器皿上印有憨态可拘的小猪,它身穿马甲,前蹄上翘,上面也印着"祝你新年快乐"(上图为一枚匈牙利银制纪念币) 法国: 中世纪以前,法国的新年是四月一日,直到1564年,查理九世才把它改成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家人团聚,同餐共饮,按古老的风俗,是夜每个人都喝得酩酊大醉.法国人认为除夕时家中的酒如没有喝尽,来年必有厄运.所以豪饮是法国新年的特色之一.另外新年时父母或长辈要给孩子们红包,以表关切,这一点很象我国春节的"压岁钱".很多人还用元旦的天气来预则来年一年的天气,他们认为,元旦刮南风,则一年风调雨顺;刮西风是捕鱼和挤奶的好年头,刮东风水果可以大丰收.(图为法国的两种最著名的香槟.) 英国: 在英国每年一月一日是新年,但由于它在圣诞节的12天节期之内,所以节庆活动就不突出.但是在苏格兰地区,人们认为圣诞节是家人团聚日,而新年才是普天同庆的节日,因而对它的重视胜过圣诞节. 在苏格兰,新年前夜,亲朋好友一齐聚会,痛钦威士忌,欢渡节日.午夜12点,各教堂钟声齐鸣,庆祝新年来到,人们一边饮酒,一边高唱《友谊地久天长》,并在音乐中跳起热烈的苏兰舞蹈.午夜刚过人们又开始了拜年活动.届时家家大开门户,欢迎任何人前去,并用事先烘制好的小黑面包待客.并以第一个登门来访的客人占卜自己的家运,来者阔绰,预示好运,来者贫穷预示受苦,而且来者必须是黑发、黑肤的陌生人,苏格兰人认为这样的人会给他们带兴旺的年景.否则来访者必须手拿一块黑煤来代替黑发、黑肤,还要带面包和盐表示善意.进门后将煤放入主人家的壁炉内,将面包放在桌上以示拜年,这样主人便会给他热情的招待. 葡萄牙 每年一月一日是葡萄牙的传统年节,元旦前后十天正是葡萄牙的"斗牛旺季"因而观斗牛便是元旦的一大盛景.与西班牙斗牛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