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祝福》
一、舞剧《祝福》是根据什么改编的
舞剧《祝福》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诞生在芭蕾舞台之时,穿足尖鞋的祥林嫂便袅袅婷婷地走到人们眼前。
她虽然不大像鲁迅笔下苍老垂危踽踽独行的老妪,但无可争议的是从一部中国文学名著翩然而出的主人公,有着中国人塑造自己时那份天性,那种老祖宗传下来的思维定式、情感脉络以及表达方式。 芭蕾舞中的祥林嫂尽管挺洋气,然而在洋人眼里她却十分的“中国”。
因此,她曾频频亮相于亚、非、欧、美各大洲的剧场,也获得了自己同胞的认可。特别是其第二幕在全剧已久不上演的情况下,延伸并取代了全剧的生命。
《祝福》是20世纪80年代(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僵化并自我禁锢的时代刚结束)首先在中国推出的心理描写的一部舞剧。 它承续了国际上这一创作趋势,在第二幕的重点舞段一一祥林嫂与贺老六的双人舞及各自独舞中,以中国式的情感递进,很细腻很精心地演绎了一般人物性格、理念和情感碰撞的过程:被绑缚着前来成婚的寡妇祥林嫂,誓不二嫁地头触桌角以自戕,使得贺老六顿陷尴尬境地——用积攒多年的血汗钱“娶”来的媳妇,竟是一个为暴力胁迫且性情刚烈的弱女子,于是她的去留便成为摆在贺老六面前的十分艰难的选择。
以他的善良是不愿也不能强使祥林嫂留下来;而从他的苦境与同病相怜的感情出发,他又多么盼望和需要她留下来。同样,苏醒过来的祥林嫂也面临一次人生选择,要么遵从理法观念(这已形成她身上根深蒂固的自觉)宁死不改嫁,要么服从内心的渴求,与一个敦厚善良、对自己体贴理解的男人相依为命。
何去何从在二人心中似沸水翻腾,并以舞蹈的形体韵律表达出来。舞台上人物一来一往,都是循“抉择”而展开的,那便是作者描画的人物之心理轨迹。
二、四幕芭蕾舞剧《祝福》是怎样的剧
四幕芭蕾舞剧《祝福》是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编剧蒋 祖慧、刘廷禹、陈敏凡、蒋维豪,编导蒋祖慧,作曲刘廷禹。1981年6 月27日由中央芭蕾舞团首演。
1995年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 经典”作品提名奖。色蕾舞中的祥林嫂尽管挺洋气,然而在洋人眼 里她却十分地“中国”。
因此,她曾频频亮相于亚、非、欧、美各大洲的剧场,也获得了自己同胞的认可。特别是其第二幕在全剧已久不 上演的情况下,延伸并取代了全剧的生命。
《祝福》是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中国推出的心理描写的一部 舞剧。它承续了国际上这一创作趋势,在第二幕的重点舞段,祥林 嫂与贺老六的双人舞及各自独舞中,以中国式的情感递进,很细腻 很精心地演绎了一段人物性格、理念和情感碰撞的过程。
人们忙忙 碌碌,喜庆气氛笼罩着小山村。编导对此高浓度地渲染,是为接踵 而来的悲剧做铺垫。
当婚礼在人们兴致勃勃地要看新娘子的面貌 而推向高潮时,祥林嫂被反绑的形象突然出现在人们眼前,而且在人们尚未省悟的瞬间,她又痛不欲生地朝桌角撞去。婚礼顿时演变 成了悲剧。
这种强烈的对比,无疑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此外,编导 在吸收中国民间舞蹈、在借鉴民间风俗如“揭盖头”等方面,也力求 体现中国风味。
剧中三次“揭盖头”的处理就很有戏剧效果,每演 至此,剧场都爆发会意的笑声。被绑缚着前来成婚的寡妇祥林嫂,誓不二嫁,头撞桌角以自裁, 使得贺老六顿陷尴尬境地。
用积攒多年的血汗钱“娶”来的媳妇, 竟是一个为暴力胁迫且性情刚烈的弱女子,于是她的去留便成为摆 在贺老六面前的十分艰难的选择。以他的善良是不愿也不能强使 祥林嫂留下来的。
而从他的苦境与同病相怜的感情出发,又多么盼 望和需要她留下来。同样,苏醒过来的祥林嫂也面临一次人生选 择,要么遵从理法观念(这已形成她身上根深蒂固的自觉)宁死不 改嫁,要么服从内心的渴求,与一个敦厚善良、对自己体贴理解的男人相依为命。
何去何从在二人心中似沸水翻腾,并以舞蹈的形体韵 律表达出来。舞台上人物一来一往,都是遵循“抉择”而展开的,那 便是作者描画的人物之心理轨迹。
心理描写在舞剧发展中呈现重要一页,是近几十年编舞家的执 意探索。《祝福》的特色之一便是中国式的表达,即用情感递进、层 层剥笋地展示心理变化,如有一条潜线浓浓淡淡、淡淡浓浓地勾画 下来,使我们看到,体贴、同情、谅解对方在男女主人公情理转折中 发生着巨大作用。
这是中国的道德观合着东方的含蓄在舞台上泛 起的一道雅辉,最终解决了两主人公的难题。无独有偶,同一时期中国的芭蕾创作,尽管选材、风格、体式、手 法有异,但注重心理描写的趋向却不约而同地一致。
这一点颇耐人 寻味。什么时代就产生什么样的文艺作品,产生《祝福》的时代,也 即《林黛玉》《魂》《雷雨》《家》等舞剧相继问世的时代。
正是“文 革”结束不久,整个社会有如噩梦初醒,沉入了深刻的反思。对十年 浩劫有切肤之痛的文艺家们,反思之深入和广泛,对创作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
他们以特殊的敏感和表达方式,以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 任感,催动创作才情不可遏制地喷涌而出,发散着“文化荒漠”时期 的沉重积累,其中也包含对题材、内容、体式、方法、技巧等各方面的 全新认识。 在舞剧创作领域,一个深刻的变化即是对所谓“样板戏 经验”的反叛。
《祝福》及其同时代作品的诞生,把舞剧创作触角延 伸到了生活更深层的角落。从人出发而不是从政治概念出发,刻画 人的共同本质,是这些舞剧所表达的新的舞剧观。
然而,就艺术家本身而言,良知和本能的觉醒或许早已萌生内里,只是压抑着未敢 表露而已。 因此,真正的解释应该是,他们的灵感激发既是对时代 呼唤的回应,也是其内省启悟使然。
《祝福》编导就谈到过,其创作动机直接来源于苦痛的经历,痛 感“盲从”这种现代愚昧对人的精神摧残,不亚于旧礼教对祥林嫂 的迫害。当人失去自我思考和判断,就等于鲜活的生命被扼杀了。
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编导看见了自己及同代人的影子,有种使命 感迫切要求将之诉诸舞台。这是深层的悲哀,也是深层的觉醒。
《祝福》酝酿构思的过程,就是用当代目光与心灵对一个旧故事的 过滤。总括而言,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心理结构的舞剧的出现,对 中国芭蕾发展的价值是不容低估的,其意义全不在于创作技巧的应 用如何时髦、如何先进,而是揭开中国芭蕾历史新的一页。
祥林嫂 的人生转折也为中国芭蕾的历史转折提供了一个起点,将来回顾中 国芭蕾发展的历程,也不会忘记祥林嫂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