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祝福鲁迅教案

    1.《祝福》教案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五、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二、理解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

    (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2、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3、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三、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默读、思考并讨论:1、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

    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2、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

    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

    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四、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1、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

    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

    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3、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4、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

    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

    2.高中语文 《祝福》教案

    《祝福》合作探究性学习流程

    一、探究目标和角色定位 1、探究目标:①、鲁镇社会人物形象分析;②、祥林嫂悲剧性命运探究; ③、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关系; 2、角色定位:①、祥林嫂案件专家调查组(职责:调查祥林嫂的生平事迹,给出性格概括,列出犯罪嫌疑人名单);②、无罪推理辩护律师团(结合文中事实,为犯罪嫌疑人进行无罪推理和辩护。辩护主题:“黑夜的黑不是我的错”)③、有罪推理辩护律师团(结合文中事实,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有罪推理和为受害者辩护。辩护主题:“谁说黑夜漫漫无尽头”)④、《真理报》记者团(负责跟踪报道、采访和点评,写出简讯。报道宗旨:“给事实一个真相”)⑤、道德法庭审议团(职责:在调查、辩护的基础上,给出总结和道德审判。审议原则:“不冤枉一个好人,但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二、探究重点和难点 1、重点:①鲁镇社会人物形象分析;②、祥林嫂悲剧性命运探究; 2、难点:对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层理解; 四、探究流程 1、明确角色,组内分工,研读教材,合作探究; 2、交流意见,形成材料; 3、展示调查结果,完成辩护和审判; (记者团的采访、报道穿插整个流程) 五、探究成果 1、《祥林嫂生平事迹和人物性格的研究报告》(成员每人写一份); 2、《鲁四老爷、柳妈、卫老婆子、四婶、大伯等涉案人员的无罪推理和辩护书》(成员每人写一份); 3、《鲁四老爷、柳妈、卫老婆子、四婶、大伯等涉案人员的有罪推理和辩护书》(成员每人写一份); 4、《祝福》写作目的的分析(成员每人写一份); 5、《祥林嫂一案判决书》(成员每人写一份); 6、有关本次审判的几则简讯(成员每人写一份); 六、基础知识检测和写作拓展(附活页练习)

    3.祝福 鲁迅教案文中三次描写了详林嫂的肖象,每次描写各表现了详林嫂

    1、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

    的。

    2、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3、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指的是这三次的描写吧?

    第一次描写是祥林嫂初到四叔家来时的样子,反映了祥林嫂虽然正当年轻,不过她的穿着和外貌还是显示了她的丧夫之痛和营养不良;第二次描写在祥林嫂表现了她面对阿毛的过世的深重的悲伤之情,而且相同的穿戴表现了她生活的极度困难;第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的精神世界已然崩塌,对现实的生活变得麻木而绝望。最好结合起来放到全文中来看。

    4.对鲁迅的《祝福》进行教学分析,从文本特点、作者意图、编者意图、

    鲁迅《祝福》教学分析

    一、文本特点

    文章采用倒叙写法,先写“临死之前”的祥林嫂,然后写“初到鲁镇”和“再到鲁镇”的祥林嫂,可在此基础上理清线索和结构。

    (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二、作者意图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指出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编者意图: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四、学生情况

    1.初读课文,了解祥林嫂的经历。

    2.再读课文,分析探讨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3.自然引入讨论: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

    讨论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研读,通过深入的讨论,学生明白: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祝福鲁迅教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