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谚语
1. 厦门话谚语
有烧香,有保庇;有食药,有元气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血汗的代价是不会白流的。
打断手骨,颠倒勇
当人遇到挫折、失意时,更要愈挫愈勇,屡仆屡起,则有志竟成。
一枝草,一点露
天生我才必有;用天无绝人之路,只要努力打拼,必能创造出自己的天空。
靠山山会崩,靠水水会焦
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靠自己最好。
艰苦头,快活尾
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做人著认真,做事著顶真
为人应谦虚诚恳,处事则该谨慎小心。
猫走过头 鸭母殿尾后
人的智慧和能力,一般相差无几,一场胜负常取决於最后的分秒尺寸之争,所以临事千万不能得意忘形如猫,也不能放松脚步如鸭。保持冲刺,贯彻始终,才是成功的要诀。
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
万丈高楼平地起,英雄不怕出身低,不论白领阶级或是黑手仔,只要坚守岗位、奋发向上,必有扬眉吐气之日。
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人生短暂;当爱惜光阴,自我充实。
有一好,无二好
福无双至;人要懂得知足、惜福。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花不能天天艳红美丽,人也无法日日春风得意;因此更要懂得珍惜生命,创造光明人生。
好头也著好尾
有好的开始,更要有好的结束;就是做事要有始有终
输人不输阵,输阵歹看面
竞争激烈的社会,不力争上游,便有被淘汰的可能,但「人比人」,不是「逞强」,而是「比强」,强中自有强中手,输给人是正常的,但是若输给全体,那就真是「歹看面」了,此谚告诫我们,一个人纵使不能「争先」,也不能经常「殿后」,唯有以「恐后」的心,战战兢兢,在生存的竞争下,才不会惨遭淘汰。
时到时当,无米煮蕃薯汤
这句谚语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意思,是鼓励人抱著山不转,路转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才会置之死地而后生,增加成功的机会。
还有很多很多,厦门话的励志谚语有方方面面,先给你这几条,不知道楼主需要哪方面,呵呵
2. 闽南有哪些谚语
在生无人认,死着规大阵(一大群人)。
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
兄弟同心金不换,同心(妯娌)齐心家不败。
兄弟若同心,田涂(泥巴)变黄金。
家伙(业产)分勿会平,打到”廿九瞑”(除夕)。
一日同行三日亲,一夜夫妻百世恩。 富贵不离祖,贫穷不离某(妻)。
行船靠掌舵,理家靠老婆。 好翁(丈夫)好某(妻子),同甘共苦。
闽南(Hokkien),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来说,闽南包括厦门、漳 州、泉 州、龙岩地区新罗和福建 漳平、福建 大田和尤溪的部分地区。北接福州莆田,南与广东潮汕地区相连,西与原汀州府界交界。
闽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民营工业发展尤为突出, 人民生活十分富裕,涌现出恒安、达利、安踏、金龙客车等一大批知名企业。
3. 厦门民俗有哪些
正月初三忌拜年
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天公生”
以前,在农历正月初九那天,厦门的家家户户会烧香挂灯、设案摆供,诚心虔意地敬“天公”。天公诞生是子虚乌有的,但这个节日的形成却有一段有趣的故事。300多年前,清军进攻闽南,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郑成功放弃金、厦两岛,退守台湾。传说那年十二月,清政府下了两道命令:一道是全国老百姓在正月初一要家家户户点灯结彩。一道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要老百姓改变留全发的习惯。当时,全国的老百姓都不愿意改变留全发习惯,认为剪头发是叛国不孝的表现。于是,一场反剃发的斗争迅速展开,由于人民的极力反对,正月初一点灯结彩的命令没人执行,清政府只好在正月初八宣布取消“剃头令”。 厦门和邻近各县的老百姓听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不约而同地在正月初九杀猪宰羊,点灯结彩,烧香放炮,庆祝反“剃头令”斗争的胜利。清朝官员知道后,便查问什么节日,于是人们巧妙地瞒骗他们,说这是天公生日。以后年年庆祝,连闽南的官府也不例外,于是正月初九便成为“天公生”。
“三月三”敬祖节
厦门人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有敬祖旧俗,叫做“三、三节”,也叫做“三日节”。“三月三”的由来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光辉业绩,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种传说是:郑成功据守厦门、金门根据地抗清,为实现“反清复明”的愿望,同仇敌忾,矢志不移,连听到一个“清”字,都感到逆耳。当时有人把“喝茶”说为“喝清茶”,他听了很气恼,立即予以训斥纠正。特别对于“清明节”,把“清”字压在“明”字上头,更使他恼火,因此他下令所在地人民不要在“清明节”扫墓,而改在“三月三”敬祖。
另一种传说是:清兵屡次被郑成功军队击败后,怀恨在心,后来郑成功移兵驱逐荷兰,收复台湾,清军乘机入侵厦门、金门,毁城拆屋,烧杀淫掠,造成“嘉禾断人种”的惨剧。厦门、金门的幸存者直到三月初三才陆续回岛,无法弄清死去亲人被害的忌日,因而在三月初三日,共同祭祀,长久以来成为风俗。
复明糕
厦门的民间饮食风俗中,也流传着许多关于反抗压迫的故事,“复明糕”即一例。相传,清初同安城被攻破,百姓奋起反抗,与清兵展开灵活的游击战。城关一家糕点铺子,是抗清秘密组织的联络点,每次行动前,店主就特制一种米糕,里面藏有纸条,写清楚联合行动时间、地点、暗号,当时人称为“复明糕”。为了防止泄露秘密,这种糕点不卖给幼小儿童,同安百姓中有句俗话就是“放牛娃与捡猪粪小孩甭吃复明糕”。 “复明糕”用米粉和白糖蒸制而成,后来加入茯苓粉,因此用谐音而获得“茯苓糕”的名称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