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的谚语
1. 矛盾的谚语和俗语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意识的内容根源于客观事物。 ○人贵有自知之明;无巧不成书;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人心隔肚皮——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画鬼容易画人难——意识要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意识对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推动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精神的力量。
○出门问路,入乡随俗;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识时务者为俊杰;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主观要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闭着眼睛捉麻雀;高不成,低不就——不从从实际出发,主客观相分离。
○生死由命,宝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思想。 ○烧钱化纸一堆灰,披麻戴孝假慈悲——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思想是错误的。
○春江水暖鸭先知;大树下面好乘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瑞雪兆丰年;人看自小,马看蹄爪;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睛带雨伞,饱带军粮;磨刀不误砍柴工;远水解不了近渴;远亲不如近邻;上梁不正下梁歪;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水有源,树有根——事物存在时间上的联系。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话就有因,是草就有根;无风不起浪,无鱼水不深;无利不起三分早;无事不登三宝殿;得人钱财,与人消灾——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因果联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根据结果,总结经验教训。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部分离不开整体。
○小不忍则乱大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重视部分,以大局为重。 ○站得高,看得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好汉不吃眼前亏——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对部分起统率作用。
因此,我们要立足整体,综观全局,从长远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一颗耗子屡搅坏一锅汤;一失足成千古恨——事物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火烧眉毛顾眼前——从实际出发解决目前急需问题;只顾局部和现在,不能顾全大局和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树挪死,人挪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山不转水转;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是三截草,三穷三富不到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光阴四季催人老,日月如梭不再返;千里搭长篷,没有不散的筵席;丹桂有种,富贵无根;一朝天子一朝臣;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好汉不提当年勇——事物变化发展的普遍性。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事物发展的普遍性。 ○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乌云遮不住太阳;时势造英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黄泉路上无老少——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顺藤摸瓜,顺水求源;因风吹火,用力不多;量力而行——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强扭的瓜不甜;逼犊牛下崽——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读书不想,隔靴挠痒;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不怕学不好,就怕不用脑——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趁水和泥,趁热打铁;艺高人胆大;拾到也要弯一下腰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实践,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多行不义必自毙——违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人,必然受到历史的惩罚。
○一个巴掌拍不响;山有高低,水有深浅;河有两岸,事有两面——事物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关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用“两点论”认识对处理问题,反对“一点论”。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长痛不如短痛;纸包不住火——承认矛盾的。
2. 收集一些对立的俗语、名人名言,越多越好啊就是他们说的话意思相对
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老聃 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知耻近乎勇。
——孔丘 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辱,莫大于不知耻。
——王通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况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葛洪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神涵光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徵 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黄石公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居高常虑缺,持满每忧盈。
——简文帝 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范晔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
——宋濂 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聂大年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 气忌盛,新忌满,才忌露。——吕坤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魏徵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申居郧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邹韬奋 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魏相 放荡功不遂,满盈身必灾。
——张咏 虚已者进德之基。——方孝孺 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朱舜水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谭嗣同 人生至愚是恶闻已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申居郧 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张廷玉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
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鲁迅 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
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华罗庚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 半截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徐特立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陈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鲁迅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老舍 昂着头出征,夹着尾巴回家,是庸驽而又好战的人的常态。
——冯雪峰 我们不要把眼睛生在头顶上,致使用了自己的脚踏坏了我们想得之于天上的东西。——冯雪峰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毛泽东 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 ——徐特立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谢觉哉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 微笑乃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施皮特勒 凡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有一禁诫:勿发脾气。 ——爱默生 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都德 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培根 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污泥中。
——马克思 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苏格拉底 原谅敌人要比原谅朋友容易。
——狄尔治夫人 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惠特曼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保罗 忍耐是求学最主要的成果。——萨尔丹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列夫?托尔斯泰 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奥古斯丁 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
——萧伯纳 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
——高汀 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为显著的弱点。——但丁 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
——德谟克里特 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 应当在朋友正是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不可在事情无望之后再说闲话。
——伊索 心胸开阔:不要为令人不快的区区琐事而心烦意乱,悲观失望。 ——富兰克林 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伊索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鸠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3. 形容“对立”的成语
1.分庭抗礼 [ fēn tíng kàng lǐ ]
解释: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示例:知县此番便和他~,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双方。
2.鼎足而立 [ dǐng zú ér lì ]
解释: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3.鼎足之势 [ dǐng zú zhī shì ]
解释: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示例: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四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指三方面相持。
4.相持不下 [ xiāng chí bù xià ]
解释:双方对立,彼此相持,不肯让步。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疲)转漕。”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指各不相让。
5.势均力敌 [ shì jūn lì dí ]
解释:均:平;敌:相当。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
出自:《南史·刘穆之传》:“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示例:这场比赛对阵的双方势均力敌,最终以平局收场。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矛盾冲突的双方。
6.难解难分 [ nán jiě nán fēn ]
解释:指双方争吵、斗争、比赛等相持不下,难以分开。有时也形容双方关系十分亲密,分不开。
出自: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九回:“一员将使五股托天叉;一员将使八楞熟铜锤;一员将使五爪烂银抓;三将大战,杀得难解难分。”
示例:这盘棋,两人杀得难解难分,不分高下。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双方感情很好。
4. 关于同一物质的对立性的名言
少数服从多数VS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兔子不食窝边草VS肥水不流外人田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VS "百无一用是书生"
"艺多不压身 VS 鼹鼠十技,不如墨鱼一能"
"大丈夫能屈能伸 VS 士可杀,不可辱"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VS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事实胜于雄辩VS歪理走遍天下”
“姜还是老的辣VS青出于蓝胜于蓝”
"龙生龙,凤生风” vs “一母生九子,子子不相同"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VS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类似这样的,还有对立的名言!!!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VS出淤泥而不染
少数服从多数VS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兔子不食窝边草VS肥水不流外人田
知足常乐VS不思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