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歌老谚语
1. “九九歌”谚语是什么
”九九歌“谚语:
未从数九先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九九”指冬至或夏至后的八十一天,一个叫“冬九九”,一个叫“夏九九”。民间一般指冬九九,每九天为一个“九”,按次称为头九、二九、三九直至“九九”,即所谓“数九寒天”。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2. 10条民间谚语
各地九九歌
九九歌(北京)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长沙)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
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
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
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
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
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
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九九歌(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枣强县)
五九半,凌消散。
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新河县)
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
三九四九,冻破碌碡;
五九六九,开门大走;
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
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尉县)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 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九九歌(湖南):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
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
五九四事务,开门寻暖处。
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
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
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
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九九歌(江苏常武)
头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四九冻得索索抖,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上舞,
六九五十四蚊蝇叫吱吱,
七九六十三行人着衣单,
八九七十二赤脚踩烂泥,
九九八十一花开添绿叶。
3. 求老宁波的数九歌(九九歌),记得有一句是“三九四九敲开捣臼”
宁波数九歌:一九二九滴水不流,三九四九敲开捣臼,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飞爬都出现。
说的是冰冻严重,能把三寸厚的捣臼绞开。虽语带夸张,却传神地描绘出严寒景象。农谚说的是一年中最寒冷难熬的数九寒天开始了。
田野里没有了飞禽走兽的踪影,水缸里没有了动荡的波纹;只有屋檐下挂着晶莹剔透的冰凌,瓦片上积着羊毛毯子般的白霜。人们藏在屋子里头,躲避着寒风。寒风却偏偏从缝隙中挤进来,针尖般刺进你的身体。
宁波人关于天气的谚语有勿少。其中一类是对季节的描述,对生活起居的提醒。除了上头这一条说冬天的,再列举几条。“春天生意实难做,一头行李一头货。”
那是说春天气候的多变,做生意的人挑的担子上,只能有一头是货,另一头,是要放衣裳的。吃过端午粽,还要冻三冻”,或者是“吃过端午粽,棉袄不可送”,其意思是一样的。
4. 数九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缘凌走,
五九半,凌碴散,
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
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
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什么叫“数九”呢?就是从冬至日起,向后数九个九天,天气就由冬至的寒之至转为“春深日暖”了。因为“数九”的过程正是寒极转暖、寒消暖长的过程,所以人们常把这九九八十一天称作“九里天”、“数九寒天”。“数九”的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最后一个九天称“九九”。每个九天中天气的冷暖变化不同,人们凭着长期的经验进行了形象记录和概括,编成谣谚,流传于民间口头,称作“九九歌”。
5. 【沭阳地方农谚《九九歌》评析作文】
寒假里我们到民间采风,在几位老人的帮助下收集到了我们沭阳的两首农谚——《九九歌》。
仔细读来,深感韵味无穷,我们不禁为我们先祖们的智慧所惊叹。沭阳虽不是什么人杰地灵的地方,但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千百年来,祖先们在这块大地上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地方文化。我们收集到的这两首《九九歌》,不但对计算气候时令十分方便,而且它通俗形象,内容丰富,涉及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充分地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透视出沭阳地方文化深刻的内涵。
《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三九尖嘴九,滴水变成冻琉琉;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结队走;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六九解冻九,渐渐舒开两只手;屈指数七九,脱下棉衣把路走;时节交八九,家家户户犁耙修;张口说九九,牛鞭遍野响不休;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九九歌》之二 扳指数九冷风来,毛衣外套滑雪衫;二九天气变了脸,大衣毛帽不支(顶)寒;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炉旁边读报刊;五九禽畜圈里看,牛生新犊鸡下蛋;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八九吹面风不寒,收拾农具忙生产;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通过阅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民谚有如下特点: 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两首农谚每首只有短短九句或七句,但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九九歌》的命名,反映了沭阳人民的文化价值取向。
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九”为大,认为“九”是最吉利的数字,如“九九重阳”、“九九归一”、“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等。名为《九九歌》,第一首歌正好九句,暗合“九”意。
由于五六七九天气的变化不太大,所以第二首便合三为一: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读起来更加简洁易懂。
另外,从一些语句中可以透视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我们知道,“红色”是喜庆的象征,“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红绿相配不仅符合大自然的配色规律,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充满智慧的沭阳人民也许早已发现了这一规律,沭阳的俗语中便有“红配绿,看不足(看不厌)”的说法。
所以第二首谚语便有“红红绿绿新春衫”之说。 二、形象生动的语言 两首农谚中使用了许多方言俗语,当地人读起来倍感亲切自然,充分表现了地方语言特有的淳朴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从中品味到其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
如“尖嘴九、交、冻琉琉”等词。“尖嘴”在沭阳方言中意为“厉害、刻薄”,如,“这个人尖嘴毛唇的”,在这里充分表现出天气的干冷无情;“交”在沭阳方言中为“到”意,如“他交新年十八岁了”。
“冻琉琉”指冬天雨雪天在屋檐下结挂成的冰柱,在本地还常用来指透明的物体,如称玻璃球为“琉琉球”。 还有一些表现物象的词语,准确地表现出数九天不同时节人和物的不同表现。
有的再现了数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变成冻琉琉。有的写出了寒冬中人们行动的艰难,如:冰上行人结队走。
有的写出了春回大地,人间焕发出的新春喜庆气息,如:沿着河岸插杨柳、冬去春来花草稠、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在言语表达中,两首农谚充分体现了民歌的感情朴素、纯真、活泼的特点。
如有一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二九天气变了脸。写出了二九天气的寒冷无情,变化无常,时而寒风凛冽、寸步难行,时而北风呼啸,滴水成冰。
我们也能从中想像出人们在风中缩头拢袖的情景,形象生动,表意深刻。 三、真实独特的感受 这两首农谚,把人们在不同时节通过各种感官所获得的不同感受描述得淋漓尽致。
如通过视觉来写时令景物的变化,如:冬去春来花草稠、韭黄青菜绿茵茵、红红绿绿新春衫、数九尽了草木青;通过触觉来写人对冬季来临的无奈和对春回大地的喜悦:扳指数九冷风来、满天寒气冷飕飕、渐渐舒开两只手、八九吹面风不寒;从听觉上来写入冬后寒流南下,北风呼啸的独特感受: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还有写了春回大地,牛鞭不绝于耳的声响:牛鞭遍野响不休。 这两首谚语,还形象巧妙地通过入冬以后人们随时令而变的所有穿着打扮来表现对冬天的切肤之“感”,如:毛衣外套滑雪衫、大衣毛帽不支寒、脱下棉衣把路走、红红绿绿新春衫。
四、鲜明的时代特征 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两首农谚虽同出一地,形式上如出一辙,但内容却有所不同,从中可以透现出民歌的人民性和时代性特点。 几千年来,农业生产一直是华夏儿女生存发展的根本。
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勤劳的农民,最紧要的应该是适时而耕、及时劳作。农事大于一切,所以要“家家户户犁耙修、收拾农具忙生产、牛鞭遍野响不休”。
当然也充分反映了过去人们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从事农业生产仍然要依靠笨拙的木制农具和工作效率极低的耕牛。而在第二首中,却出现了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的时髦名词:毛衣外套滑雪衫、火炉旁边读报刊。
这些名词的出现,充分地表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前后比照真可谓是沧海桑田,翻天覆地! 五、科学准确的结论 这两首农谚还形象地揭示了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时节气候的关系,与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