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先秦谚语

    1. 求中国先秦经典名言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恒:常常。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解读]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

    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què)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

    弗,不。纳:入,使入。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解读]不要去挑剔别人的小毛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求:找寻。

    疵:毛病。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解读]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迁怒:转移怒气。

    贰:再,重。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

    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标准,法度。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廪(lǐn):粮仓。

    实:充实。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 [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缪(miù):错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

    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解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

    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解读]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

    事实证明, 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解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

    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十月之交》 [解读]高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山陵。据科学推测,喜马拉雅山这个地方在七千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多变。

    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转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

    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 [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躬自:自己。

    “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责:责备,要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2. 先秦时期的一句名言赏析 800字

    以下都是: (一)《诗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二)诸子百家之言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6、苛政猛于虎。(礼记)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

    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家经)

    1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12、知耻近乎勇。(礼记)

    1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易经)

    15、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

    16、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17、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18、放之四海而皆准。(礼记)

    19、皇皇不可终日。(礼记)

    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21、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2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2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2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周)

    2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26、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27、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周)

    2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周)

    29、彼一是非,此一是非。(庄周)

    30、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31、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3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

    33、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

    3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3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6、流言止于智者。(荀子)

    37、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

    38、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9、千里之提,溃于蚁穴。(韩非子)

    40、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

    4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42、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老子)

    43、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子) 我辛苦找了好久,望采纳。楼主,采纳我吧!

    3. 谁有先秦两汉的名言警句

    满招损,谦得益。

    《尚书》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离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易〉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楚辞〉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礼记》 富润屋,德润身。

    《礼记》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礼记》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 士可杀不可辱。

    《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孟子》 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

    《孟子》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诗言志,歌永言。 《尚书》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幼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周易》 顺天则昌,逆天则亡。

    《孟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古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后汉书》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说苑。

    4. 上古先秦文选里面的经典名言

    《老子》名句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6.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8.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庄子》名句 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让王》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3.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4.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庄子•盗跖》 5.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6.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胠箧》 7.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8.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10.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11.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庄子•渔父》 12.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 1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养生主》 14.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 1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大宗师》 16.“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外篇•秋水》 17.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杂篇•天下》 《论语》名句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为以师矣。

    "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9、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10、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1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15、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16、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7、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君子贞而不谅。""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

    ""辞达而已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小不忍,则乱大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18、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闪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22、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3、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后也。” 2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7、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

    5. 先秦诸子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名言

    这里有孔子的名言1. 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译文: 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第七章•述而篇》译文: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第七章•述而篇》译文: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不能装作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5. 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译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6.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译文: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7.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译文: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8. 君子不器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译文: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9.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译文: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10.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译文: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1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第七章•述而篇》译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12.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第七章•述而篇》译文: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

    13.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第七章•述而篇》译文: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1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译文: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

    15.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译文:吃饭睡觉的的时候最好不要说话16.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译文: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17.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译文:士的志趣在于道,而耻于衣食恶劣的话,是尚未与他把这个道理讲透彻啊。18.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译文: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1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20.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左传》译文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夷人不得触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21.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曾子说的,不是孔子译文:如果对于去世者的丧礼能慎重地处理举行,日久之后亦能定期举行祭礼不断追思的话,社会之风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渐渐笃厚起来的。

    22.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23.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2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论语•卫灵公》译文: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2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26.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论语•述而》译文: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27.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论语•泰伯》译文: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28.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孔子《论语•子罕》译文: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29.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论语•子罕》译文: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30.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论语.子罕》译文: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3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论语.子罕》译文:到了寒冷的冬季,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3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论语.颜渊》33.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如滔滔江水。

    34.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礼记•杂记下》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孔子的名言:。

    6. 古代谚语是什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诚实,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这种诚实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不诚实,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大意】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大意】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提示】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

    自古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

    仅仅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提示】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靠实践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会一事无成。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出处】《荀子·儒效》。

    【大意】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到,虽然听得很多,必定会有许多是错误的;见到了而不能理解,虽然记住了,必定会有许多是虚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虽然知识丰富,也必定会遇到困扰。 【提示】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

    因为“力行”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出处】《荀子·性恶》。 【大意】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现今寻找依据,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寻找证明。

    【提示】无论说什么话,如果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而证据往往表现出事物的关联性,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谨于言而慎于行。 【出处】《礼记·缁衣》。

    【大意】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 【提示】这句话告诫人们,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

    君子强学而力行。 【出处】扬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 【提示】强学和力行,都要求一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努力读书学习,需要有毅力钻研进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要缜密思考,把所学和所用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实事求是。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大意】从客观事实中去研究,得出规律。 【提示】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武帝的弟弟。

    他一生好学,不爱虚夸。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书,遇到民间送上善本书,他都找人来誊写一遍,然后把抄好的书给人家,自己保留原本。

    唐朝人颜师古评论他这种行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书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书中所讲内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实。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意。

    后人把这句话引申为对一切事都应当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 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大意】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次。

    【提示】虽然“耳闻”与“目睹”都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许多情况下耳闻的真实性却值得怀疑,因为经常会被传言所蒙蔽,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更为确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

    【大意】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 【提示】凭空想像而不去实践,正如想品尝鱼的美味却不想去编织渔网,而仅仅站在水边羡慕,是没有意义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标迈进,脚踏实地去争取,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出处】王充《论衡·薄葬》。 【大意】对一件事情最好的证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对一个理论最好的检验就是看其是否有证据。

    【提示】王充是东汉哲学家,他最讲究实证。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虽然说得神乎其神,他也绝对不信。

    在《论衡》里,他不厌其烦地辩论,指出鬼之类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思想在古代独放异彩。

    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出处】荀悦《申鉴·俗嫌》。

    【大意】名声必须有事实与之相配,做事情必须有结果来证实。 【提示】这句话提醒人们注意,有时候一个人有很大的名气,但却不一定名副其实;有时候做一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但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7. 先秦的诗歌代表作有哪两个

    先秦 古谣谚 秦代以前,远及上古时代的歌谣、谚语。

    先秦诗歌除《诗经》、《楚辞》及“逸诗”外,还有些歌谣谚语,它们也反映了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 远在文字出现之先,歌谣就已在人民口头流传。

    由于当时无法记载下来,今天只能从古代文献中去发掘一些后人追记的材料。如《弹歌》,是一首古朴的原始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它以两个字为一拍,构成四个短句,记录了制造弹弓,弹出土丸,追赶飞禽走兽的狩猎生活片断。相传为上古伊耆氏时代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郊特性》)这本是蜡祭祝辞,辞句带点命令口气,实际上是求八蜡之神消除自然灾害,使人们生活得以安定。歌辞句式整齐,文字技巧已相当熟练,不可能出于传说中的伊耆氏时代,后代追记时大概已加润色。

    《尚书·汤誓》则记载了传说是夏代末年的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表现了人们对暴君的仇恨,具有强烈的反抗情绪。《孟子·梁惠王》也有同样的记载,说是诅咒夏桀的民谣,应当是比较可信的。

    传说为上古时代的歌谣,散见于文献中的,还有《击壤歌》、《卿云歌》、《夏人歌》、《麦秀歌》等。所载之书,虽然比较晚出,但韵语赖口头流传,记载之前当已有较长的流传时间,记载时可能作些修饰,又难免受当时文体的影响,但不能断定它们就是伪作。

    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见《帝王世纪》)据记载,这是帝尧时代一个80岁老人所唱的歌。从社会发展史看,原始公社时期,生产力相当低下,不可能有独立“凿井”“耕田”这样的经济生活,那个时代的人,也不大会有“帝力何有于我”的思想。

    这些抵牾之迹,或出于后人的改笔,但从基本内容看,应该还是产生较早的。再如《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见《尚书大传》卷一)这首短诗,有内容,有辞采,句式整齐,技巧娴熟,虞舜时代的口头创作很难达到这样高的造诣,显然经过后人润色,但它的内容,表达了歌颂日月、崇拜自然的朴素感情,保存了古代思想习俗的影子。

    古籍中记载的时代稍后一些的歌谣,如《采薇歌》,据《史记·伯夷列传》,它产生于以四言诗为主体的《诗经》时代,象这种艺术上比较成熟的自由体歌辞,即使可能产生,也未必能完全保持原貌。《楚狂接舆歌》(《论语·微子》)、《孺子歌》(《孟子·离娄上》),则已透露出向《楚辞》体过渡的端倪。

    与《楚辞》更接近的,是战国时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悦)君兮君不知”,据《说苑》记载,这首歌是从少数民族语言翻译过来的,乘船的是王子鄂君子皙,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歌调婉转,感情深挚。“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句隐语,“枝”是“知”的叶音,有点象南朝民歌,沈德潜评此诗说:“与‘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湘夫人》)同一婉至。”

    (《古诗源》) 古代往往谣、谚并称,其实谣和谚意思相近而又有别。谣指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谚指谚语,它用简单通俗的固定语句,说明一定的道理。

    殷商以前的谚语,今已罕见。记载谚语较多的古书莫过于《左传》,如:“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闵公元年》);“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僖公五年》);“非宅是卜,唯邻是卜”(《昭公三年》)。

    这些谚语产生的上限,已经很难考定,而它所反映的内容和表现的形式,都已相当成熟。前两例亦谣亦谚,后两例已近格言,都不可能是上古初民的创作。

    《论语》、《孟子》、《荀子》、《国语》、《战国策》、《礼记》等书中记载的古谚语还有很多,产生和写定的时间更晚,大体上都是句式整齐的格言式的语句,是人们劳动和生活经验的总结。 逸诗 先秦古籍中常常引用“诗”句,其中有一些是今本《诗经》305篇以外的,前人称它们为“逸诗”。

    今传的《诗经》并非足本,如《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等6篇,篇名都见于《仪礼·乡饮酒礼》和《仪礼·燕礼》,而其辞不存。《毛传》以为“有其义而亡其辞”,朱熹《诗集传》认为这6篇皆“有声而无辞”。

    多数学者则同意《毛传》之说,以为本来有辞而亡逸了。还有《商颂》,据《国语·鲁语》说,原来有12篇,今《诗经》所收只有5篇,其他7篇何时散逸不能定。

    此外,今传本《诗经》中还有阙句的情况,如《小雅·沔水》共3章,前2章每章皆8句,而第3章仅有6句,朱熹疑脱首2句;《周颂·维清》仅有4句,朱熹疑有脱文;《鲁颂·(外门内必)宫》共9章,前5章中,第一、第二、三、五章每章皆17句,独第四章为16句,朱熹以为脱1句。姚际恒《诗经通论》反对朱熹之说,以为此诗无阙句,但理由不足。

    先秦古籍所引的“诗”句,如《荀子·王霸》所引“如霜雪之将将,如日月之光明。为之则存,不为则亡”,《臣道》所引“。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