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出梅谚语

    1. 关于梅花的谚语

    关于梅花的谚语:

    1、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

    出自:《梅花三弄》,作者:琼瑶

    意思:这句话来自琼瑶的小说“梅花三弄”,代表三个故事:一弄,梅花烙;二弄,鬼丈夫;三弄,水云间。

    2、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出自:《蜡月》,作者: 晋 陶渊明

    译文:梅花树和柳树种在门的两边,门前这一条路都有美丽的花朵。

    3、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出自:《早梅》,作者: 唐 张谓

    译文:冬天里一树梅花开放就好像白玉条,刚好种在村中道路的旁边,依傍着溪中的桥。

    4、梅衰未减态,春嫩不禁寒。

    出自:《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作者:唐 杜牧

    译文:梅花快要凋零却依旧不改它的姿态,春天的嫩芽还禁不起严寒的考验。

    5、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出自:《忆梅》,作者: 唐 李商隐

    译文:寒梅是最让人心中恼恨的,为什么偏偏是去年开的花呢。

    2. 梅雨的有关谚语

    中国长江中下游流传着许多与梅雨有关的民间谚语,我们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以飨读者。

    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三九是指阳历1月9-17日,黄梅是指芒种节气(6月6-20日)。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三九期间如没刮过东风,或东风很少,则芒种节气雨量也将偏少。三九的第一天与芒种节气第一天相隔约150天左右。按150天的韵律,三九期间刮东风,隔150天左右将有一次类似的重复过程。所以三九期间刮东风与芒种节气的降水有对应关系。

    用冬季天气特点来预报梅雨的谚语还有许多。例如腊月里多雪,水黄梅,就是指腊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关。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谚语说,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则梅雨也偏少。这是因为天气往往有阶段性。天气持续干旱,常常是某一种有利于干旱的天气形势相对稳定所造成的。但由于大气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上述相对稳定状态总是要被破坏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反面转化。

    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桃花水指清明节气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的降水。旱黄梅指芒种节气梅雨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在长江下游地区,如果清明节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雨水增多,俗称发尽桃花水,则芒种节气梅雨将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蓬尘里;桃花落在蓬尘里,打麦打在泥浆里,与此意思相似。桃花水偏多,常常标志着春季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强盛,暖湿空气活跃,在桃花开放的清明节气里,就常在江南和上海地区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对峙,以致形成桃花水偏多。到了六月份芒种节气时,副高势力又往往更新相对减弱,或北跳慢,致使梅雨偏少或开始较晚,造成两个时段雨量的反相关。

    春水铺,夏水枯,铺是指雨水较常年偏多。谚语说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现干旱。它和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一样,都是用春季的雨水来预测梅雨的。

    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春风,是指偏东方向的风(东南风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谚语意思是说,春季偏东风较多的年份,则夏季梅雨一般也较多。

    小满不满,黄梅不管,它指明小满与芒种节气之间,雨水存在着正相关,即如果小满节气雨水偏少,则意味着芒种节气雨水也将偏少,或黄梅偏迟。这是因为小满节气正值春夏之交,如果这个时期雨水偏少,反映了副高势力较弱,位置偏南,到了芒种节气,副高势力一般也不会很快增强,即使有一定强度,它北缘的西南气流也不会伸向长江下游-带,所以芒种节气长江下游地区雨水也将偏少。长江下游一带也把小满节气里的降水称旱黄梅,芒种节气的降水称正黄梅,夏至节气的降水称为甜黄梅。因此,芒种雨水偏少或梅雨开始偏晚(到夏至节气才开始),都称为黄梅不管。

    以上这些群众看天经验,经当地气象资料验认,准确率均有70%到80%。换句话说,预报十次,将有七、八次正确。这说明,关于梅雨的谚语是可信的。

    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其间的特有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3. 出梅是什么意思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如1954年梅雨季节异常持久,长达两个多月,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1)正常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

    "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

    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2)早梅雨: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

    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

    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 "冷水黄梅"。

    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

    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

    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3)迟梅雨: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

    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

    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

    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4)特长梅雨: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

    这一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开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梅雨又来得很早,6月初就开始了。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

    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已经临近"立秋"了。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连同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

    进入"小暑"、"大暑"以后,长江中下游本来应该是晴朗炎热的"伏天"了,却一直是阴云密布难见太阳,瓢泼的大雨不时倾泄到地面上来,不少地区洪水滚滚、" 寒气"袭人。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 -2000毫米,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

    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局部洪涝经常发生。有的可能是由于台风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别的天气系统接连带来的几次暴雨造成的,但它们的持续时间不长,洪水退去比较快,影响范围也比较小。

    象1954年这样,阴雨时间达到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罕见的大水、常常是与异常梅雨联系在一起的。

    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 (5)"短梅"和"空梅":同特别长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象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忙忙地向北去了。

    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

    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

    本来在梅雨时节经常要出现的衣服发霉现象,也几乎没有发生。这段凉爽的天气一过。

    接着就转入了盛夏。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

    "短悔"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平均为十年中l-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

    (6)倒黄梅: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

    这种情况就好象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

    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天气谚语。它的意思是说,在梅雨过去以后,如果"小暑"出现打雷,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

    这是有一定道理。

    4. 前天出梅了,小暑的节气农谚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农夫莫忘昼夜观天,阴晴风雨,积累经验 。 淋了伏王,一天一场。

    淋了伏头旱伏尾。 东南风,雨太公。

    东南风上不来,上来漫 锅台。 夜起东南风,下雨就不轻。

    六月东风当时 雨,好似亲娘叫闺女。 东风急溜溜,难过五更头。

    东风刮得急, 就要披蓑衣。 雨过东风急,还得披蓑衣。

    东风不倒,雨下不小。 风急云越急,越急越有雨。

    旱了东风不下雨,涝了东风不晴天。 常刮南风忽转北,风雨齐来到不黑。

    常刮北风忽转南,当夜就是阴雨天。 伏里顶风乌云集,顷刻之间下大雨。

    六月好下隔道雨,六月好下牛背雨。 云往东,一场空; 云往西,淋死鸡; 云往南,水漂船; 云往北,瓦碴晒成灰。

    云彩往东一阵风,云彩往西雨凄凄,云彩 往南雨连连,云彩往北一阵黑。 不怕云彩顺风流,就怕云彩乱碰头。

    乱云天顶绞,风雨就来到。 云彩乱绞头,下得没了牛。

    午后西北黑云生,往往下雨还刮风。 云从西北起,狂风连急雨。

    云从东南上,下雨不过晌。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厚云连成片,当时把雨见。 云彩接太阳,大雨下三场。

    乌云接驾,不阴就下。 黑云接了驾,就要把雨下。

    云来接,龙王不得歇。 云彩接太阳,明天下一场。

    云彩接老爷儿(太阳),有今儿没有明儿 。 早烧雨,晚烧晴,乌云接日等不到明。

    早晨烧,晚上浇。 早晨下雨一天晴。

    黑云接得低,有雨在夜里;黑云接得高, 有雨在明朝。 日落云里走,有雨半夜后。

    午后云上日,有雨在当时。 午后云遮,夜雨滂沱。

    午后有云不上日,有雨就得二三日。 扫帚云,淋死人。

    天上起了炮台云,不过三日雨淋淋。 云似炮台形,没雨定有风。

    日出云如山,午后地不干。 早有破絮云,午后雷雨淋。

    早晨遇云,不雨也阴。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湿,西风干 东风云过去,雨下不多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