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榆树谚语

    1. 我记得北京有句俗语是说植物的,叫什么榆有什么的,都是树名来的

    榆木脑袋,不开窍。

    榆木疙瘩,老顽固。

    人挪活,树挪死。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八月桂花香又香,大树靠的根来养。

    背靠大树好乘凉。

    财多惹祸,树大招风

    炒豆出芽,铁树开花。

    吃桔子不忘洞庭山,乘风不忘栽树人。

    花在树上开,别忘地下根。

    没有梧桐树,引不到凤凰来。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西班牙: 别想叫杨树结梨。

    阿拉伯: 不付诸行动的希望,犹如不结果实的大树。

    伊朗: 不是每一根弯曲的树枝都能做弓。

    广西情歌: 不信你看芭蕉树,那样生得两样心。

    英国: 不要一见树皮,就对这样的树下起结论来。

    欧洲: 猜疑是爱情之树上的一把斧头

    阿拉伯: 参天大树,始于种子。

    托·富勒: 参天的大栎是从一粒小树种长起的。

    2. 关于树木农谚

    全部的农谚,你自己选吧!根据动物的各种行为来判断天气的农谚: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收割、收获的农谚: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农谚 春不种,秋无收。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

    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

    有水才有谷,无水守着哭。 水库是个宝,防旱又防涝。

    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 人靠饭养,稻靠肥长。

    肥田长稻,瘦田长草。 土肥长谷,猪肥长肉。

    万物土里生,全靠两手勤。 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

    好种长好稻,坏种长稗草。 三年不选种,增产要落空。

    好儿要好娘,种田要好秧。 作物不好胡搭配,乱点鸳鸯要吃亏。

    气象农谚 麦秀寒,冻煞看牛囝。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 腊雪不烊,种田人饭粮;春雪不烊,断脱人肚肠。

    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日落西北满天红,不是雨来就是风。

    日出猫迷眼,有雨不到晚。 东方日出白,就要有风发。

    月着蓑衣,天要下雨。 半夜无星,大雨快临。

    要知明天热不热,就看夜星密不密。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稠稠。

    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 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棉花云,雨快淋,缸爿云,晒死人。

    东南风,干松松;东北风,雨祖宗。 东风急溜溜,半夜雨稠稠。

    西风刹南脚,泥头晒勿白。 立夏东南百草风,几日几夜好天公。

    小暑起燥风,日日夜夜好天公。 五月南风落大雨,六月南风海要枯。

    虹高日头低,明朝着蓑衣;虹低日头高,明日晒得背皮焦。 东虹日头西虹雨。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南天霍西(闪电)火门开,北天霍西有雨来。

    东霍霍(闪电),西霍霍,明朝仍旧干卜卜。 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

    早雾一散见晴天,早雾不散是雨天。 雾里日头,晒破石头。

    六月里迷露,要雨到白露。 三朝雾露发西风,若无西风雨不空。

    早晨落雨饭后停,饭后下雨不得晴。 雨前麻花(小雨)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停。

    一落(下雨)一个泡,落过就好跑;一落一个钉,落煞落勿停。 蛇过道,大雨到;蛇上树,有大雨。

    鸡啁风,鸭啁雨,蚂蚁拦路要落雨。 蜻蜓成群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河底泛青苔,必有阵雨来;烟囱不出烟,一定阴雨天。 正月八,二月八,小猫小狗全冻煞。

    (寒潮来临) 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十月南风转一轮。 清明有雨正黄梅,清明无雨少黄梅。

    端午落雨还好熬,初六落雨烂脱瓦。 夏至三朝雾,出门要摸路。

    (多雨) 正月二十不见星,沥沥拉拉到清明。 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雨打黄梅脚,车水车断黄牛脚。

    未秋先秋,踏断蛮牛。(干旱需戽水) 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 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种两样 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 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 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 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 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 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 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七十天荞麦,八十天雨 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清水下种,混水插秧 立了秋,在小一齐揪 旱插,早活;快长,快大 农谚谚语大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在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一月小寒接大寒,薯窖保温防腐烂。

    立春雨水二月间,顶凌压麦种大蒜。 三月惊蛰又春分,整地保墒抓关键。

    四月清明和谷雨,种。

    3. 关于治沙的谚语有哪些

    绿色装点人生 ——古稀老人李友忠植树造林的故事 在武都区白龙江北岸,有一个叫柳树梁的地方,梁上有600多亩树林和一位老人有关,他叫李友忠,今年70岁,是武都区两水镇两水村的普通农民。

    老人从1989年开始在柳树梁种树,一种就是20年。当地群众说:“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柳树梁,漫山遍野的松树、油橄榄覆盖着昔日的濯濯童山,成群的山雀鸣叫着飞来飞去,使山林充满生机。 在一片油橄榄树下面,李友忠老人正在浇水,他对记者说:“今年春天雨水少,现在气温回升又快,不多浇点水,树的生长就会受影响。”

    “这里原来是寸草不生的黄土梁。每到雨季,山洪、泥石流沿一条条小沟流下来,冲毁农田,有时候直接影响村上群众的生命安全。

    天晴的时候,遇上大风,满山尘土飞扬。”李友忠回忆道。

    当时,李友忠想栽树,可是家里穷,连娃娃上学的钱都得东借西凑,哪来的钱买苗种树?1989年,机会来了,他把办砖瓦厂积累的1万多元钱,没去修房,而是承包了村后柳树梁的一片荒山。一开头家里人都反对,村上不少人也觉得把辛辛苦苦积攒的钱全部投在山上不划算。

    但,李友忠还是“犟”着说通了家里人。 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李友忠从种洋槐入手,用了1个多月,种植了30亩,可之后的5个多月里,当地降雨量比往年偏少,加上没有掌握造林技术,几十亩树苗没有一棵成活。

    李友忠没有灰心。第二年春天,经过多方咨询,他开始在陡坡上大规模兴修平台。

    由于工程量大,李友忠动员全家老小一起上阵,还雇了20多名劳力,经过3个月的时间,修出水平台50余亩。他买来柑橘、侧柏、松树等树苗进行栽植。

    为了保苗,李友忠从5里之外的白龙江边靠人背畜驮运水。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当年秋天,大部分树苗都扎根成活,看着绿油油的小树林,李友忠心里乐开了花。

    就这样,每年春天,不管刮风下雨,李友忠都去栽树,一棵、两棵、三棵……直到天黑才收工。截至1999年春天,先后植树500余亩。

    也就是那年春季,在政府的号召下,武都区群众开始大规模种植油橄榄。李友忠从村干部那里得知,两水村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是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

    他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将柳树梁的2300亩荒山全部承包下来,大规模发展油橄榄。他通过向镇上、村上申请,从区土地部门办理了土地使用证,并和村上签订了50年荒山承包合同。

    他的3个儿子、儿媳也被他执著的精神所感动,都拿出各自的积蓄,用于支付人工费、水电费、树苗费。 为使树苗不被干死,那年夏天,他带领3个儿子和民工到村头打井,一干就是两个多月,打到地下85米,最终没有打出水来,直径3米的一口井,一滴水都没抽出来就变成了废井,仅此一项花费资金就七八万元。

    面对尴尬的境况,李老汉一声不吭,拿起铁锨带着儿子,在山上修建起了一个蓄水池,在山下修建了1500米的三级提灌,还把电通到了山上,当年秋天,白龙江的水被引到了山上。这个工程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

    “现在柳树梁上的油橄榄已有100多亩,有些已开始挂果。这个树种是我们武都人的骄傲,在我的带动下,村上不少人家也开始种了,按大家的说法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我已种了20年的树,今后还要继续扩大面积,我老得种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去种,一辈一辈接着种下去,肯定能把荒山变成森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