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抬杠的谚语

    1. 相声抬杠的词

    [相声文本] 抬杠--传统相声 侯宝林 乙 今天这个节目啊,是相声。

    甲 怎么着?你干什么? 乙 相声。 甲 相声? 乙 啊。

    甲 相声这玩意儿怎么吃啊? 乙 怎么吃? 甲 啊。 乙 一半儿打卤,一半儿炸酱。

    甲 好啊!好好。 乙 怎么样? 甲 给我来两碗。

    乙 啊?两碗? 甲 啊。来两碗? 乙 相声啊,不论碗。

    甲 噢,论斤。 乙 哎,也不论斤啊。

    甲 嗯? 乙 相声是论段儿。 甲 论段儿? 乙 哎。

    甲 那好,你给我来个中段儿。 乙 啊? 甲 不要头尾。

    乙 噢,你这买鱼来啦? 甲 你不是说论段儿吗? 乙 相声它不是吃的。 甲 干吗的? 乙 是听的吗? 甲 听的? 乙 啊。

    甲 怎么听? 乙 怎么你连听都不会啊? 甲 啊? 乙 拿耳朵听啊。 甲 拿耳朵听? 乙 啊。

    甲 行啊,听它一回。 乙 你呀,你把手拿下来吧。

    甲 啊? 乙 揪着耳朵这么听啊?知道你这是听相声的,不知道你这是瞧耳朵来了。 甲 你不是说听吗? 乙 随便这么就听了。

    甲 随便听就行? 乙 哎。 甲 听完了,给我什么吃?预备什么了? 乙 这位跟吃干上了!听完了啊…… 甲 啊。

    乙 不给您什么吃。 甲 那干吗听啊? 乙 哎,还得跟您要钱呢。

    甲 跟我要钱? 乙 哎。 甲 那行啊,要多少? 乙 这位倒是随便。

    有,您多给,没有 ,您少给。 甲 三块行不行? 乙 行啊。

    甲 三块两块,你也干不了什么。来一百,来一百块行不行? 乙 一百? 甲 啊。

    乙 那好啊。 甲 一百块,一百叫给你啊。

    找保人啊 ,找个保人。我是每天来取啊,是按月拿啊,是到时 候你给我送去?多少利息钱? 乙 你这儿放帐来啦? 甲 听相声有什么好处啊? 乙 哎,当然有好处啊。

    甲 有好处? 乙 啊。 甲 可以免三灾去八难?虱子不叮,袼蚤不咬? 乙 就是有点儿啊,小好处。

    甲 什么好处? 乙 听我们这个相声呢,您心里能痛快。心里这么一痛快呢,能够多增饮食,能够多吃两碗饭。

    甲 听完了,我多吃两碗饭? 乙 哎。 甲 没米啊! 乙 那你奔去呀! 甲 这叫什么好处啊? 乙 就这么说吧。

    甲 怎么说? 乙 你刚吃完了炖肉烙饼。 甲 什么味儿啊? 乙 这位是没吃呢。

    甲 本来我没吃嘛! 乙 哎,没吃,也得说吃了。 甲 那我对得起肚子吗? 乙 说不到一块儿。

    甲 你说你这什么好处啊? 乙 你呀,别言语。 甲 噢,我这儿打官司呢? 乙 打…… 甲 你是那个审判员,我别言语,听你的? 乙 你听我说啊。

    甲 噢,你先说,我是被告? 乙 这还是打官司来了。 甲 你说怎么个好处啊?你不说有好处吗? 乙 有好处啊。

    甲 有什么好处? 乙 这么说吧,你心里啊,有点儿不痛快。 甲 我怎么不痛快啊? 乙 有点儿啊,不高兴。

    甲 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乙 就有点儿别扭。 甲 我跟谁别扭呢? 乙 你跟我别扭! 甲 你说啊,怎么个好处?我没听出来呀! 乙 就这么说吧。

    甲 啊。 乙 你呀,短人家一百块钱。

    甲 什么? 乙 你短人家一百块钱。 甲 你给借的?谁的保人哪?多少利息钱啊?你这都什么语啊?你这?我问问好处,短一百块钱,这不讹诈吗,这不? 乙 没这么挡子事! 甲 那你说它干吗? 乙 你不是不明白吗? 甲 我明白,钱没了! 乙 没人跟你要。

    甲 要我也得给啊! 乙 咳!好嘛!你呀…… 甲 啊。 乙 短人家一百块钱。

    甲 短…… 乙 你给不了人家。 甲 那我当初别借呀! 乙 对呀,你比我还明白哪! 甲 不是,你这好处怎么说出来的呀? 乙 慢慢来呀! 甲 啊。

    乙 你短人家一百块钱。 甲 啊。

    乙 人家跟你要,你心里起急啊。 甲 啊。

    乙 从你家你就上我这儿来了。 甲 噢,你就替我还了。

    乙 我呀?我替你还帐啊? 甲 那怎么个好处呢? 乙 来到我这儿了,您听我两段相声,我这么一说,你心里这么一痛快,这么一喜欢,你就把该人钱这碴儿啊,就忘了。 甲 噢,这我就听明白了。

    乙 对了吧? 甲 比如我短人家一百块钱。 乙 哎。

    甲 应该今儿给人家。 乙 哎。

    甲 给不了,我心里着急啊。 乙 是啊。

    甲 无精打采上您这儿来了。 乙 对。

    甲 听您这相声我哈哈这么一乐。 乙 哎。

    甲 把短钱这碴儿我给忘了。 乙 对了呀! 甲 我回家他还要。

    乙 唉,那你得还人家呀。

    2. 关于船夫说的谚语从前有一个村子,村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

    咱们到那儿见风使舵,看情况办,实在不行,就来个顺水推舟. 4、请在横线上选择符合人物身份的恰当的话语 (BADC)从前有个村子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把式,还有一个是船夫.谁家有什么事都请他们去帮忙.有一次,本村一户哥俩分家,请这四人去“说和”.这四个人先在厨师家碰头.厨师说:“___________”裁缝说:“___________ ”赶车的接过话茬:“___________ ”船夫最后说:“___________ ”A、咱们也不是没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太出格就行.B、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啦碗啦分不清.C、咱们到那儿见风使舵,看情况办,实在不行,就来个顺水推舟.D、我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得过去,线也过得去才行.。

    3. “抬杠”一词是怎么来的

    两个人争论不休,各持己见,谁也不肯服输。老北京人称之为“抬杠”。其实,“抬杠”跟争论没有关系,而是跟死人大有关系。何有此说?这还要从老北京的一个行业说起。

    解放前,北京城里有开“棚铺”者,生意兴隆。有钱人凡有“红白喜事”,必请“棚铺”来家搭制席棚、扎彩牌楼。办红喜事有“棚铺”负责出租四抬或八抬花轿,并有司仪负责操办,力求热闹非凡。要是办“白喜事”可就不那么简单了。儿孙成群的大宅门,绝对要比办“红喜事”还要风光,以显示光宗耀组的气派。柏木棺材要三十二杠来抬。当时最高的仪规是六十四杠,只有皇亲国戚才配受用。大概人们只听说过“八抬大轿”。何为八抬?这轿子的左右各有两根轿杆,小轿子由两人一前一后抬着。大一点的轿子,要在两根主轿杆的前后各穿付杆,两个人抬前面的付杆,两个人抬后面的付杆,这叫四抬轿子。八抬大轿就是在两根长轿杆的两端再横着绑根杆子,横杆的两端绑绳子,上面再穿杠子,两个人抬左前方的杠子,两个人抬右前方的杠子;左后方和右后方如是,八个人抬才叫“八抬大轿”。出殡用的三十二杠,抬的不是轿子,而是棺材。左右两根大杠有一尺来粗丈二长。棺材绑在大杠上,前、后、左、右各有八个人抬,由“杠头”指挥同时起轿。

    这两根大杠上的棺材还要罩上黑缎子面金线绣的“蟒罩”。皇帝用的是黄缎子面由五彩线绣的“龙罩”。 蟒和龙的区别在爪上,蟒为四指,龙为五指。蟒罩的顶端有蓝色“宝顶”,远远看去颇像个方型的天坛祈年殿。这三十二杠的大轿前面还有庞大的仪仗队,队前是倒退着走的孝子,帔麻戴孝的孝子由“杠头”搀扶着。孝子左手捧着“哭丧棒”,右手举着“招魂幡”。 第二位是帔麻戴孝的孝妇,手里捧着个饭盆。再后面就是抬“纸扎”的。由“棚铺”负责用秫秸和苇秸扎成“纸扎”,表面糊宣纸并涂以重彩的“童男童女”象征着殉葬者。还有纸扎的牛、羊、马、车 …… 。这些都将被烧掉,以示被死者带到天国去了。三十二杠的棂轿由“杠头”指挥,高喝一声:“起轿——!”孝妇随之将手中的饭罐子摔碎在地下,这就寓示着“饭碗被砸了”!

    在“棚铺”里,“搭棚扎彩”的有专职的技术人员。而“抬杠”的人,大部分都是临时雇来的贫苦市民。“杠头”事先叮咛,没有命令,谁也不能“撂肩”。如有一人坚持不住中途放下杠子,这三十二杠的棂轿就会全部趴架。“抬杠”本是美差,不但有美餐还有小费,所以“抬杠”的人各个坚守岗位。“抬杠”一词就源于此处,后来,老北京人就把争论不休的人称之为“抬杠”。而“抬死杠”、“死抬杠” 的拌嘴人,的确谁也不肯放弃自己的岗位。现在,北京城里早就没有“棚铺”这个行业了,但“抬杠”的人还是到处都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