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潮汕谚语歌

    1. 潮汕俗语很有趣歌词

    1、一罗坐飞飞,二罗走脚皮,三罗有米煮,四罗无米炊,五罗五田庄,六罗百心肠,七罗七益益, 八罗做乞食,九罗九安安,十罗做大官.无罗十畚箕,免赚就无钱。

    2、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书斋门,未曾开,阿奴哭欲食油堆.油堆未曾浮,阿奴哭欲偷牵牛.牛未醒,阿奴哭欲掠草蜢,草蜢卜卜跳,阿奴气到嘴翘翘。3、挨啊挨,挨米来饲鸡.饲鸡叫啯家,饲狗来吠夜.饲阿弟仔落书斋,饲阿妹仔雇人骂。

    4、潮州风景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潮州风景好荡跎,十八梭船廿四朵,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5、天顶一条云,天下二只船,一只载英歌,一只载蜜桃,蜜桃跌下水,英歌快快走去追,追不起,投啊姊,啊姊气到面红红,投新人,新人插雅花,乌孵炒树瓜,树瓜啦啦沥,涂到啊新人一大鼻。

    6、偷掠鸡,鸡一百,撑船请人客,人客请唔饱,双脚双手啄来炒,炒苏苏,个人分一圈,阿弟无,多门丝后哭,哭唔静,掠来郑,郑无血,掠来郭,郭无毛,掠来厝顶拍秃桃。7、天顶两只鹅,阿弟有亩阿兄无。

    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听着无奈何。收衫收裤过檐罗。

    8、脚仓尖尖卖坐椅,椅担去卖 。卖作钱,摘作米,僧作睬,捻作丸。

    食饱饱,上西天,砵落来,牙义义……9、刺仔花,摘一pa(朵)细妹赶笨(饭)到田脚,保号阿兄年冬好。金花重重插一pa。

    10、拍啊拍绞刀,拍来守龙罗,龙罗籽,过亲河,亲河亲河亲,一群娘子罗听琴,琴好听,阿公阿蚂搬客厅,客厅探地块,探来后头花园边,花园花开唔甘摘,留放娘子插支辫,支辫插好来罗田,烧护阿爹收大冬,大淀珠、细淀弟。11、宋橄榄,好食哉,大人有钱买去内,奴仔无钱尅苦耐。

    12、你者娼,你者娼,昨夜无来去地块,你敢亚,你敢亚,厝边头尾甲我担,担你昨夜投摘瓜,奔鸟啄着浪趴皮,三年四年医卖好,深山篮内石部缸,安枥血,鸡安卵,各究浪毛富乌糖二碗煲八分,甘食唔甘吞!13、唪呀唪,唪金公,金公做老爹,阿文阿武来担靴。担靴担唔浮,饲猪大过牛。

    牛来生马仔,马仔生真珠。真珠辇辇圆,阿舍读书赴科期,科期科,阿舍读书中探花。

    去时书僮担行李,来时高灯共彩旗。14、天下奇事多又多,老鼠拖猫上竹竿,小鸡倒退踏死鹅,书生上山掠海马,道士厝顶摸田螺,尼姑抱仔走去看,和尚相拍斗挽毛,“青夜”伊啖看得着,老哑哩啖无无无。

    15、一罗坐锅锅,二罗走脚皮,三罗有米煮,四罗有米蒸,五罗五田庄,六罗伯心肠,七罗七益益,八罗作乞食,九罗九娃娃,十罗做官。16、兄老嫂,二人感情诗父好,伯上树顶浮鸡母,博落来,脚肠短,四年五年位卖好。

    17、晓哩姆晓,剥哩姆剥,浪头看做腊圆壳,虚虚瓶,浪佛看做目州仁。18、摇埔纯(蝉),叫匀匀,五月节,耙龙船,耙对阿兄门脚过,阿兄插红花,阿嫂戴金过(冠),金过达达赤,嫁后壁,后壁无多泥,嫁海墘,海墘无粒豆,嫁给鲎,鲎爱台(杀),嫁给老秀才,老秀才,爱中举,嫁给白老鼠,白老鼠,掂入康(洞)三钵粥,四钵饭,食到冷康康。

    19、阿八弟,偷吃我2碗圆,欠我四分钱,老数圈圈掉,偷吃我3条乌蜡蔗,吃了肚爱疼,耳知听,手知按,领夫领母生你长短脚。20、老叔,脚曲曲,踏三轮,四散肉(踩的意思),肉唔着,臭脚惜。

    21、一只鸟仔项囵囵,飞来飞去歇田墩,池甜父母唔惜仔,池甜公嬷唔惜孙?公嬷惜孙孙哙知,大妗骂我日日来,爱来也着公嬷在,公嬷无在阮唔来。22、吊灯吊双畔,看戏拼头前,老婶老姆你勿挨,挨往阿吊灯泊bua8)落溪。

    23、天下无,地下无,老鼠拖猫上竹竿,木塞排队在唱歌,咬蚤食饭扣掉碗,和尚烧拍烧挽毛。撑船出海拍老虎,担梯上厝掠田螺。

    24、老鼠拖猫入竹筒,尼姑抱仔去看人,人(口旦)尼姑怎有仔?尼姑听着面红红.老鼠拖猫上竹枝,尼姑相打斗抓辫,担梯上厝掠虾仔,点火烧山掠磨蜞。老鼠拖猫上竹竿 ,鸡仔退脚踏死鹅 ,秀才山上掠海马,书生处顶摸田螺,尼姑抱仔走去看,和尚相挤倒攒毛 ,星夜担尹有看见,哑仔说道无无无。

    25、许相时,老酷奇。抗脚屎,所肉丸。

    所一钵,浪头撮。撮一身,啪沙淋。

    啪过海,纳着屎。屎乌乌,纳着猪脚圈。

    猪脚圈,肥里肥,纳着大秤锤。大秤锤,重里重,纳着纳着大龟浪(男生版)。

    《纳着玻璃重(女生版)》。26、一二三。

    洗浴免穿衫。三四五。

    洗浴闲过老石靠。拍胸肝饲大大。

    拍胸后食到老。食到老。

    27、三毛流浪记,吃饱去看戏,戏落蓬,偷冲茶、茶卡烧、烫着腰、腰顶荡,烫着浪。28、烧揽肩,夺肉矮,夺有烧共食,夺无做乞食,人嗯好,依罗哭,哭嗯静,掠来郑,郑无血,掠来郭,郭无毛,掠来去山顶打铁桃。

    29、一二三,裤破康,破在地块,破在胶村坑,欲补无时间,唔补笑死人。30、雨落落,啊公去闸薄,闸着鲤鱼甲苦初,阿公里爱烙,啊玛里爱棵,二人啊勿落,烧打倒莽毛,问老爹 老爹依担二人食老无事打铁桃 。

    ……。

    2. 求关于潮汕人“过番”的俗语、童谣

    “凡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

    此言虽夸大了些,但“国内一个潮汕,国外也有一个潮汕”,那是千真万确的事。海内外潮人把“过番歌”称为“潮人思乡曲”,是不无道理的。

    天顶一只鹅,阿弟有(老婆)阿兄无, 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听着无奈何, 背起包袱过暹罗(泰国),走去暹罗牵猪哥(牵公猪配种), 赚有钱银加减寄,寄来唐山娶老婆。 这首歌表现潮人有“生性好聚,聚必有乐”的品性。

    他们过洋在外谋生,既相互团结帮助,又不强求于人,靠自己“骨头生肉”、刻苦勤奋和聪慧才智。乐时乐,苦时也乐,歌为心声,这就是潮汕“过番歌”的内涵。

    无可奈何炊甜粿 “无可奈何炊甜粿”是一句潮汕俗谚。清代潮人到南洋谋生者,每次过洋,快者须十几天,如遇大风浪行程则难预料。

    故潮人过番者,定叫家人炊甜粿(红糖年糕),因甜粿不易变质,携带方便,可以它作粮。 潮汕地区向海外移民的历史悠久,据载元代以前就有,故历来乡情、亲情、族情甚重。

    潮人“父母在,不远游”、“骨肉相附”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谁愿远离家乡谋生?但韩江三角洲,古时方圆不足900平方公里,仅占全区总面积的30%,余者均为山地丘陵,东南面则是一望无边的大海,故有“其为屿者十之三,其为水者又十之四,可耕之土无几”之说。 正因如此,潮汕人虽聪慧勤奋,把山坡、路旁、池边、田沟、墓隙均变为耕地,种田如绣花,一年四季,间种插种,也获几收。

    可是地狭人众,怎能维持生计?故长期以来,过着半饥半饿的生活。居山乡地的潮人,每日两餐番薯一餐粥是常见之事,真如有关史籍所记述那样:“纵有丰年,也不足供三月之食。”

    加上暴政、乱世、天灾、人祸,离乡别井,海外谋生,就势成必然。 老一辈人说:“祖父那一辈人过番是很苦的,哪有什么大帆船?都是自缚竹排作舟,自炊甜粿作粮,撑起破被当帆,用绳子或水布,一头绑在自己腰部,一头缚在竹排之上,渡黑水过七洲洋。

    若遇大风浪,竹排被打翻,人落水,爬起来照样行驶。有幸者遇着洋船叫救命,才能脱险到暹罗。”

    那小小竹排,怎顶得住七洲洋的大风浪?不少人只能漂流到附近孤岛等待过往大船。故潮汕民间歌谣云:“断柴火,等饿死。

    无奈何,卖咕哩。”其中有“过番歌”是用潮州“活五调”(悲调)这样唱的: 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

    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 火船驶过七洲洋,回头不见我家乡。

    是好是劫全凭命,未知何日回寒窑。 清代末年,帝国主义在潮汕掠夺潮人过洋卖苦力,他们在潮汕设有各种各样的“招工局”,潮人称它为“猪仔贸易”。

    如英国德记和荷兰元兴等洋行,在汕头设有“猪仔馆”。卖身的“猪仔”被关进铁笼运往海外,死者不计其数。

    174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伐根年在爪哇巴达维亚对华工进行一次大屠杀,死者万余人,成为历史上震惊中外的“红河血案”。可是清政府不去谴责洋人,反说自己的国民“类顽愚凶悍,为天朝遗弃之莠民”,并向内外声称“天朝莠民不惜背诵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

    潮工的处境,可想而知。 1876年前后,潮汕各地的“猪仔馆”、“咕哩行”多达20余家。

    潮汕人走投无路,被迫过洋谋生,相关“过番歌”甚多,如: 暹罗船,水迢迢,会生会死在今朝。 过番若是赚无食,变作番鬼恨难消。

    心慌慌、意忙忙,上山做苦工, 日出分伊曝(晒),落雨分伊淋。 所扛大杉楹(大木头),所做日共夜, 所住破寮棚,真真惨过虾。

    渡过黑水(七洲洋),吃过苦水, 满怀心事付流水; 想做座山(基业),无回唐山, 终老尸骨归义山(坟墓群)。 “番批”钱银唐山福 据《潮汕侨批简史》载:仅仅在1869年到1948年,潮汕过番总人数就达580余万。

    到20世纪末,人数猛增至1000多万,这一数字,相当于目前潮汕本土的人口数,故有“国内一个潮汕,国外一个潮汕”之说。 正是这样,国内的潮汕人,有相当一部分靠“番批”过日子,故有“番批钱银唐山福”的俗语,“番批”成为潮汕人生活之所系、亲情之纽带。

    许多潮汕人渡洋抵岸之后,第一时间就给家里写信报平安。如潮安陈厝垅的陈金炳,他在1936年十一月初一抵达马来西亚之后,初三就给母亲寄出平安信,并向亲友先借6元寄给母亲,好让母亲放心。

    泰国潮侨杨捷寄给家乡澄海冠山乡妻子的“番批”中有国币5万元和一句血泪语———“见信切赎回我女”,这“番批”款成了救命钱。 早期,由潮人在同伴、同乡中推选出老实忠厚靠得住的人为他们代送信件和财物。

    这些人长期穿走于大洋水道,熟悉往返潮乡、南洋的路径,初时被称为“走水”,后来被称为“水客”。 随着“闯南洋”、“溜乌水”的人多了,行业性的“侨批局”应运而生,如较早期的有新加坡潮商黄继英创立的“致成批馆”和澄海黄松亭设在汕头的“余庄批局”。

    无论早期的“水客”还是晚期的“批局”,递送“番批”都是靠往返南洋、潮汕的“红头船”带送。据老辈人回忆:“往年农历九月,台风少,红头船从南洋返来,澄海樟林港就拍锣拍鼓迎接,比过年过节还热闹。”

    故民间有俗语云:“九月尾,铜锣澎澎叫。”有“过番歌”这样唱道: 。

    3. 求潮汕民歌谣

    潮汕特产歌谣敲起竹板笑呵呵,手敲竹板口唱歌,歌唱家乡潮汕美,山明水秀绿满坡。

    潮汕四季如春天,春夏秋冬瓜果香,韩江两岸花似锦,年丰物阜唱细详。潮汕蕉柑最优良,潮汕抽纱名传扬,潮汕刺绣甲天下,潮汕木雕最特长。

    揭阳出名香豉油,达濠出名本港鱿,凤湖出名青橄榄,南澳出名甜石榴。鸥丁出名鸥丁鸡,潮州出名义成鞋,南澳出名老冬蛴,桑田出名大赤蟹。

    葵潭出名大菠萝,苏南出名好卤鹅,海山出名大虾脯,溪口出名甜杨桃。邹堂出名青皮梨,石狗坑出鸟梨畔,潮州出名鸭母稔,梅林出名大红柿。

    下湖出名好荔枝,达濠出名鲜鱼丸,樟林出名大林檎,隆都出名落荡糍。海门出名大红螺,月浦出名狮头鹅,潮州出名姑苏腐,浮洋出名打铜锣。

    凤凰出名凤凰茶,内垄出名酥杨梅,石马出名石马柰,东湖出名大西瓜。靖海出名鲜鲍鱼,达濠出名钓鳗鱼,水吼出名槟榔芋,后陇出名好番薯。

    枫溪出名烧雅缶,赤沙大蚶鲜又肥,汫洲出名鲜薄壳,庵埠出名大菜蕾。榕城出名乒乓馃,汕头出名炒糕馃,澄海出名猪头粽,峡山出名放烟火。

    桃山出名芥蓝花,榕城出名做大吹,鸥丁出名好铰刀,金石出名种雅花。神泉出名白腹鲳,金浦出名种稚姜,洪阳出名酥竹蔗,溪口出名好弓蕉。

    潮州出名椪桶柑,山门城出好束沙,大长陇出好南糖,流沙出名浮豆干。海门出名乌糕囝,和平出名好葱饼,沙浦出名好酥糖,贵屿出名浮劳饼。

    东津出名好缶涂,潮州出名做大豉,普宁出名好豆酱,新亨出名老菜脯。棉湖出名冬瓜丁,澄海出名做纱灯,苏南出名麻豆薄,榕城出名麻油精。

    潮汕物产实在多,好编诗歌千万箩,唱到香港共泰国,唱到日本新加坡,唱到澳洲欧罗巴,唱到美国墨西哥.。

    4. 潮汕地区的气象谚语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以下搜集俗语、民谣中下划线词语为方言土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5. 潮剧俗语,歇后语典故,歌曲,服饰,道具,行当,名家名段,脸谱,

    潮剧与潮汕俗语

    引人入胜的潮剧从何而来?老艺人们用一句俗语来说明;“正字母生白字仔”。这话从何说起?须从南戏谈起,南戏是南宋时流行于东南沿海的戏曲形式。

    南戏最迟在明初已传入潮州,在潮州凤塘古墓中出土有宣德七年(1432)手抄剧本《正字刘希必金钗记》,这个剧本的行当角色、曲牌腔板都属于南戏体制,同时也吸收了北杂剧的某些成分,所以题目有“南北插科”字样。同时在题目中标明“正字”。“正字”就是正音,用官腔来演唱。

    明代有潮腔、潮调的称谓,指的是“乡音搬演戏文”。这种地方化戏曲在当时是严加禁止的。

    在明代的潮腔、潮调发展成了今天的潮剧。因此,人们就说这是“正字母生白字仔”。因为如此,潮剧历来尊正字戏为师,称正字戏为大戏。

    潮剧的角色很多。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四生:小生、老生、花(丑)生。武生;八旦:乌衫旦、闺门旦、彩罗衣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女丑)。“老阿兄”是指在剧中扮演各种杂角。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丑角。潮汕俗语关于丑角的俗语最多。而且把丑角突出到重要的地位。“无丑吾成戏”,就是说没有丑角演不成好戏。潮州本上戏曲形成后,虽然整台都用潮语唱念,但生、旦角色唱、白较多使用潮语的读书音和词汇,而丑角不但可以说白话,而且可以随意插科打浑,逗引观众。所以,又叫做“老五旦白话”。有时,戏班还靠老丑来进行斗戏。有一年,某地两个戏班进行斗戏,两班各有特色,势均力敌。可是后来乙班渐入佳境,观众逐渐被吸引过去。这时,甲班宣布某老丑将出场,观众一听,都涌到甲班戏台前。只见一个胖得惹人发笑的丑角上场,他穿一条唐装的齐膝间短裤,赤着胖乎乎的上

    身,捐一条又粗又长的大麻绳,不声不响地先在台角扮个鬼脸,然后做了“想要自缢又害怕”和“想要投水却胆怯”的动作后,说了几句“唉!想欲吊颈哩惊畏索大条!想欲跳溪哩惊无人捞!便成便成勿去死,留放街市食白米!”十分诙谐,引得台下哄堂大笑,把观众都吸引过来了。要当好丑角并不是轻易的事,技艺上必须有所专长。正所谓“无技不成丑”。

    以前南戏系统剧种拥有18个传统的基本剧目,称为“十八棚头”。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不是一心一意,而是每天都想尝试一种新的工作,往往用“十八棚头做到全”来形容。

    在旧社会,演员的生活十分悲惨,他们“所歇老爷宫,所交大神明”。在戏班中,生活最艰苦的莫过于童伶。童伶是那些家庭贫苦而卖身戏班的儿童。所以俗语说:“父母无修世,卖身去做戏。”童伶失去人身自由,一切行动包括大小便都要由亲丁看管,师父对徒弟稍感不如意都可打骂。童伶不能偷看师父们演戏,有些好的动作也只能偷学,如被发觉,也要挨骂挨打。童伶就是在打骂中学会各门表演艺术。因此俗语说:“戏人贱骨头,无打不成戏。”又说:“老爷姓雷,戏仔着捶”。

    童伶经常要受各种刑罚,对童伶的刑罚,较通常的是打脚腿、打手掌、夹手指、撑眼皮、锁笼脚、罚跪等,而对于那些不堪虐待而逃跑的童伶,一旦被抓回,所受的刑罚更残酷。有的连续几天被吊打,有的捆绑后锁在箱笼中,不给吃饭,更有甚者是割破肉撒上盐,俗话说“鼓乐声声响,目汁垂垂滴”可以说是

    童伶的写照了。

    此外,有不少俗语是来自潮剧演出过程中闹出笑话。如“老老戏做到吾知挂须”,“老老戏做到跋落棚”、“老谷笪就知”、“做三出看不见人面”等。也有反映演出基本功的:“做花旦要会射目箭,做小生要会擎白扇,做乌衫要会目汁滴,做乌面要会扯架势”;“花旦平胜脐,小生平胸前,老生平下须,乌面平目眉,老丑四散来”。有一些来自戏文内容,如“人身猪哥头,赶人赴彩楼”源于《彩楼记》,“

    枭过陈世美”源于《铡美案》,“枭过金章婆”源于《金花牧羊》,“爱食好鱼金针鲳,欲娶雅亩苏六娘”源于《苏六娘》。

    潮汕文化:

    6. 潮汕歌词做四句

    潮汕入宅四句:

    潮起潮落新房足

    汕地新居婚嫁俗

    入景随乡讲风俗

    宅居雅园新气象

    每年中秋后,乡下入厝的人很多。每个晚上,村子的某个角落,时不时地响起锣鼓及鞭炮的声音,接着便是摇铃及读经的声音,这便是潮汕乡下入厝的驱鬼仪式,俗称打油火。打油火是潮汕入厝的一种风俗,建了新宅,入宅居住,主人必须请西公(法师)来屋内做法一次,驱去室内邪煞之物,以求合家居住平安。因打油火须择日,一般必须有特别好的日子才行,如厅堂的“升楹母”,都必须挑上上之日。潮汕有一俗语“三五一小来,五年一大来”,这是说吉辰的好日子难求。入新宅打油火两件事是同时进行的,乡下也有建了新宅,还没经过打油火,便搬进去居住的,这叫借住。

    入宅(即入厝),于乡下是一件比较隆重的事,一般的家庭办个三桌五桌,请亲戚朋友来聚聚吃吃,图个喜气凑个热闹。按本地习俗,主人是“不能”收亲戚朋友的重礼的,只要他们来便行,什么也不需要带,或只带上几个鸡蛋。就算亲戚朋友送来重礼,主人也不能收,反倒要于红包再添一些钱,还“礼”回去。潮汕习俗,入厝主人是不能收礼的,越不收越好。所以,潮汕地区入厝都是赔本的,要花一笔较大的钱,建了新屋经济拮据的人家,只能于新居借住。一借住,有三年五年的,有十年二十年的,更甚者,有三四十年的。

    打油火一般是在晚上进行,因路人看不得也撞见不得,西公(法师)赶鬼时,各家各户的人都躲在家中,关门闭户。打油火我没亲眼见过,自家入厝时,我在外飘泊没回来。听母亲说,入厝打油火首先要致办五牲和发果(用某种环形器皿装着,发酵而成的巨型面包),祀拜土地神,称为谢土。

    谢土后,西公便于堂屋内外遍贴有魁星踢斗图样的灵符,镇鬼辟邪。一般的,一户人家入屋后有没有打油火,从有没有贴灵符可以看出来,因为这些灵符屋主是不能撕掉的,要陪伴新厝好多年。落夜,西公画花脸,戴红巾,着红甲(背心),穿红内裤,手持酒瓶,敲锣击鼓上场。西公读经摇铃,喃喃有语,后跟两后生,一扶滚油锅和火把,一携鞭炮,随西公在堂屋的龙畔(东)至虎畔(西),从内到外一间一间虚晃刺杀,驱邪刺煞,后赶出门外,边放鞭炮边喷洒撒盐于油锅内,噼噼拍拍,浓烟四起。就这样,西公就把屋内的不祥之物驱赶出去,边打鞭炮边靖火,一直送到村外,将油锅及其它扔于河塘或树林中,掉头而回。这时,他们是不能回头看,据说如果回头看,邪煞的东西便会跟着回来。

    打油火后就是入厝。乡下风俗要择一良辰,入厝要找一较有“名望”的人拿灯笼带路,一直走到新厝,叫门,屋内的人便开门。一开门,拿灯笼的人走进,屋内有一油鼎,一人手中拿着“软饼”,放下,滋滋地响,图个好意头。拿灯笼的长辈,开始做着四句,说着好意义好兆头的话……

    7. 潮汕俗语歇后语方言

    俗语是包括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种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汇和短语。

    民谣是民间流传的歌谣。 潮汕方言俗语是潮汕文化的特殊凝聚载体,是一个多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宝藏。

    民谣是蕴含着大量方言俗语的口头载体。潮汕方言俗语、民谣在民间流传,使用极广,潮人以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不少俗语、民谣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为人所喜闻乐诵。

    潮汕方言俗语、民谣涉猎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既是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潮汕地区自然、社会特色的反映,直接体现出潮汕民间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是研究潮汕文化的第一手材料。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

    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以下搜集俗语、民谣中下划线词语为方言土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

    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

    (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一些俗语反映出潮汕的风光物产,当时繁荣的城乡景观、特殊的市井风情,语气中流露出潮人的乡土感情。 潮阳人县(人多),海阳(潮安)银县、揭阳米县。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

    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以宗教活动入谚,并不限于宗教本身,而是以之引申、借喻日常生活之事理、体现出多神崇拜的宗教活动在民间影响之广: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食斋补唔到(不够)积恶。 三山国王霖田宫——正宗。

    3、世态人情 这方面的俗语、民谣,内容十分丰富。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愿望追求,也有嘲讽调侃;既有赞美青春与爱情,也有各种人世忧伤、快乐;既有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

    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

    (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猫书读一肚,唔识猫娘(母猫)共猫牯(公猫)。

    (喻读死书) 世态人情在民歌民谣中得到更为立体的表现。如这首《唪嗄》,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 唪嗄、唪嗄,阿兄去买茶。

    吩咐娘仔着经布,吩咐细妹着纺纱。狗囝着知饲。

    咸菜哩着卤(腌)到够,唔到买鱼囝虾囝来相添。 4、人物掌故 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

    (1)地方掌故 老北(识)字掠无爬蜞(蟛蜞)。(清初禁海,不识字者不为布告所阻,敢下海营生。

    喻有知识不如文盲) 韩文公教示——知小理(羞耻)。(典出韩愈治潮,兴文教化) 一板拍死江西王。

    (此为明代潮阳人肖端蒙除暴故事) 牛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为潮州名医,脾气大) (2)小说戏曲 武松个阿兄——武大。

    (潮语“武大”有扩大事态或大讲排场之意) 红面关爷——激着住(就)行。(重义少思,易于动怒)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

    (喻过河拆桥) 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 潮汕民歌中有首《百屏花灯歌》,是首叙说戏曲故事的歌谣,歌中四句一韵,一口气说了100个故事。

    此外还有以十二月歌形式,巧妙地把戏曲故事同十二个月串起来,一叹一咏。这些歌谣上口可记,流传广泛,使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脍炙人口。

    5、性状事理 有的俗语并不专指什么事物,而是用以表达事物的形状如速度、好坏、美丑之类。这些俗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惯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观念的变化。

    如形容速度。

    8. 潮汕地区惯用语、谚语、歇后语

    全集 --------------------- 俗语是包括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种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汇和短语。

    民谣是民间流传的歌谣。 潮汕方言俗语是潮汕文化的特殊凝聚载体,是一个多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宝藏。

    民谣是蕴含着大量方言俗语的口头载体。潮汕方言俗语、民谣在民间流传,使用极广,潮人以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不少俗语、民谣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为人所喜闻乐诵。

    潮汕方言俗语、民谣涉猎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既是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潮汕地区自然、社会特色的反映,直接体现出潮汕民间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是研究潮汕文化的第一手材料。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

    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以下搜集俗语、民谣中下划线词语为方言土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

    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

    (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一些俗语反映出潮汕的风光物产,当时繁荣的城乡景观、特殊的市井风情,语气中流露出潮人的乡土感情。 潮阳人县(人多),海阳(潮安)银县、揭阳米县。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

    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以宗教活动入谚,并不限于宗教本身,而是以之引申、借喻日常生活之事理、体现出多神崇拜的宗教活动在民间影响之广: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食斋补唔到(不够)积恶。 三山国王霖田宫——正宗。

    3、世态人情 这方面的俗语、民谣,内容十分丰富。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愿望追求,也有嘲讽调侃;既有赞美青春与爱情,也有各种人世忧伤、快乐;既有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

    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

    (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猫书读一肚,唔识猫娘(母猫)共猫牯(公猫)。

    (喻读死书) 世态人情在民歌民谣中得到更为立体的表现。如这首《唪嗄》,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 唪嗄、唪嗄,阿兄去买茶。

    吩咐娘仔着经布,吩咐细妹着纺纱。狗囝着知饲。

    咸菜哩着卤(腌)到够,唔到买鱼囝虾囝来相添。 4、人物掌故 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

    (1)地方掌故 老北(识)字掠无爬蜞(蟛蜞)。(清初禁海,不识字者不为布告所阻,敢下海营生。

    喻有知识不如文盲) 韩文公教示——知小理(羞耻)。(典出韩愈治潮,兴文教化) 一板拍死江西王。

    (此为明代潮阳人肖端蒙除暴故事) 牛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为潮州名医,脾气大) (2)小说戏曲 武松个阿兄——武大。

    (潮语“武大”有扩大事态或大讲排场之意) 红面关爷——激着住(就)行。(重义少思,易于动怒)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

    (喻过河拆桥) 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 潮汕民歌中有首《百屏花灯歌》,是首叙说戏曲故事的歌谣,歌中四句一韵,一口气说了100个故事。

    此外还有以十二月歌形式,巧妙地把戏曲故事同十二个月串起来,一叹一咏。这些歌谣上口可记,流传广泛,使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脍炙人口。

    5、性状事理 有的俗语并不专指什么事物,而是用以表达事物的形状如速度、好坏、美丑之类。这些俗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惯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观。

    9. 潮汕有哪些民谣

    1 〈潮汕民谣〉 1、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书斋门,未曾开,阿仔拼爱食油堆,油堆未曾熟,阿仔拼爱食猪肉,猪肉未曾割,阿仔拼爱食粉葛,粉葛未曾柳,阿仔拼要食阿老爹二种酒,酒未激,爱食侧,侧未矮,爱食鸡,鸡未台,爱吃梨,梨末摘,阿仔哭了白白歇,白白歇。

    2、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书斋门未曾开,阿奴拼爱食油追,油追未曾浮,阿奴拼爱偷牵牛,牛买牵,偷“伯”憨,憨买“伯”,偷拉册,册买读,偷磨墨,墨买磨,偷担箩,箩买担,偷收衫,衫买穿,领父领母教你无钉用。 3、天顶一只鹅, 阿弟有亩阿兄无。

    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听着无奈何,收拾包裹过暹逻。 4、拍啊拍绞刀,拍来守龙罗,龙罗籽,过亲河,亲河亲河亲,一群娘子罗听琴,琴好听,阿公阿蚂搬客厅,客厅探地块,探来后头花园边,花园花开唔甘摘,留放娘子插支辫,支辫插好来罗田.烧护阿爹收大冬,大淀珠、细淀弟,红花~~~~~~~~~~~~~ 5、宋橄榄,好食哉,大人有钱买去内,奴仔无钱尅苦耐。

    6、你者娼,你者娼,昨夜无来去地块,你敢亚,你敢亚,厝边头尾甲我担,担你昨夜投摘瓜,奔鸟啄着浪趴皮,三年四年医卖好,深山篮内石部缸,安枥血,鸡安卵,各究浪毛富乌糖二碗煲八分,甘食唔甘吞! 7、唪呀唪,唪金公,金公做老爹,阿文阿武来担靴。担靴担唔浮,饲猪大过牛。

    牛来生马仔,马仔生真珠。真珠辇辇圆,阿舍读书赴科期,科期科,阿舍读书中探花。

    去时书僮担行李,来时高灯共彩旗。 8、潮州风景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潮州风景好荡跎,十八梭船廿四朵,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9、天下奇事多又多,老鼠拖猫上竹竿,小鸡倒退踏死鹅,书生上山掠海马,道士厝顶摸田螺,尼姑抱仔走去看,和尚相挤斗挽毛,“青夜”伊啖看得着,老哑哩啖无无无。 10、一罗坐锅锅,二罗走脚皮,三罗有米煮,四罗有米蒸,五罗五田庄,六罗伯心肠,七罗七益益,八罗作乞食,九罗九娃娃,十罗做大官。

    11、兄老嫂,二人感情诗父好,伯上树顶浮鸡母,博落来,脚肠短,四年五年位卖好。 12、晓哩姆晓,剥哩姆剥,浪头看做腊圆壳,虚虚瓶,浪佛看做目州仁。

    13、摇埔纯(蝉),叫匀匀,五月节,耙龙船,耙对阿兄门脚过,阿兄插红花,阿嫂戴金过(冠),金过达达赤,嫁后壁,后壁无多泥,嫁海墘,海墘无粒豆,嫁给鲎,鲎爱台(杀),嫁给老秀才,老秀才,爱中举,嫁给白老鼠,白老鼠,掂入康(洞)三钵粥,四钵饭,食到冷康康。 14、阿八弟,偷吃我2碗圆,欠我四分钱,老数圈圈掉,偷吃我3条乌蜡蔗,吃了肚爱疼,耳知听,手知按,领夫领母生你长短脚。

    15、老叔,脚曲曲,踏三轮,四散肉(踩的意思),肉唔着,臭脚惜。 16、一只鸟仔项囵囵,飞来飞去歇田墩,池甜父母唔惜仔,池甜公嬷唔惜孙?公嬷惜孙孙哙知,大妗骂我日日来,爱来也着公嬷在,公嬷无在阮唔来。

    17、吊灯吊双畔,看戏拼头前,老婶老姆你勿挨,挨往阿吊灯泊bua8)落溪。 18、天下无,地下无,老鼠拖猫上竹竿,木塞排队在唱歌,咬蚤食饭扣掉碗,和尚烧拍烧挽毛。

    撑船出海拍老虎,担梯上厝掠田螺。 19、老鼠拖猫入竹筒,尼姑抱仔去看人,人(口旦)尼姑怎有仔?尼姑听着面红红。

    老鼠拖猫上竹枝,尼姑相打斗抓辫,担梯上厝掠虾仔,点火烧山掠磨蜞。老鼠拖猫上竹竿 ,鸡仔退脚踏死鹅 ,秀才山上掠海马,书生处顶摸田螺 ,尼姑抱仔走去看,和尚相挤倒攒毛 ,星夜担尹有看见,哑仔说道无无无。

    20、许相时,老酷奇。抗脚屎,所肉丸。

    所一钵,浪头撮。撮一身,啪沙淋。

    啪过海,纳着屎。屎乌乌,纳着猪脚圈。

    猪脚圈,肥里肥,纳着大秤锤。大秤锤,重里重,纳着纳着大龟浪(男生版)。

    《纳着玻璃重(女生版)》 22、三毛流浪记,吃饱去看戏,戏落蓬,偷冲茶、茶卡烧、烫着腰、腰顶荡,烫着浪。 23、烧揽肩,夺肉矮,夺有烧共食,夺无做乞食,人嗯好,依罗哭,哭嗯静,掠来郑,郑无血,掠来郭,郭无毛,掠来去山顶打铁桃。

    24、.一二三,裤破康,破在地块,破在胶村坑,欲补无时间,唔补笑死人。 25、雨落落,啊公去闸薄,闸着鲤鱼甲苦初,阿公里爱烙,啊玛里爱棵,二人啊勿落,烧打倒莽毛,问老爹 老爹依担二人食老无事打铁桃 。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