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祝福语的格式

一、书信祝福语的格式是什么
称呼:第一行顶格写收信人的名字和称呼(或只写称呼),有时还要加上“敬爱的、亲爱的”等词,表示对收信人的亲热和尊敬;接着加个冒号,表示下面的话是对他说的。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开始写正文,也就是书信的内容。正文部分通常先写问候的话。
问候是一种礼节,问候语很多,有节日的问候,如“新年好”“春节快乐” 等;有季节性的问候,如“夏安”“冬安”等。 也有开头问候身体健康,工作和学习情况的,如“近来身体可好”“近来的学习好吗?”等等。
问候语可以独立成为 一个段落。正文是书信的主体部分,是写信的目的之所在,写信人要说的话,要办的事都写在这里。
正文的内容在问候语下一行空两格写起,转行时要顶格写起。如果要说的话,要办的事多,应该分段写,每段写一件事,写完一件事,再写另外一件事。
每段开头都要空两格写起。结尾:正文写完后,要写上表示祝愿、尊敬或勉励的话,也叫致敬语。
致敬语要根据对象不同而不同。如果写给长辈,可以写“敬祝健康”等;如果写给平辈,可以 写“祝学习进步!”等。
而“此致敬礼”是比较通用的,适合一般人的结束语。结尾的“此致”“祝”等可以紧接正文写,也可以独占一行,空两格写。
“敬礼” “健康”等祝愿之情,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写在正文结尾后的右下方。
可以根据信纸剩下的多少,决定署名与致敬语的距离。署名时根据与收信人关系的亲疏,可带姓,可不带姓。
习惯上,还按与收信人的关系,在名字前面加上“孙”、“弟”“老朋友”等称谓写在名字的左上角,字体小一点。日期:一般写在署名的下边。
日期最好是把年月日都写出来,便于收信人了解写信时间。 扩展资料 手书是亲手写的信。
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 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
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 “暴章”即揭露。
“手书还称“亲笔信”、“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等。 举例如下: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礼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上赣州周府判启)》:“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
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参考资料:书信的百度百科。
二、书信写祝语的格式是什么
书信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构成,祝福也是书信的一种,所以同理。
1、称谓:
在首行顶格位置写称谓,后加冒号。为表示尊敬,亲切,一般在称谓前会加上“尊敬的”或“亲爱的”等词(由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亲疏远近而定)。
2、问候语:
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问候语。运用礼貌语言,可以使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到尊重。长者多问候身体,中年人问候事业和家庭,青年人问候爱情和学业,少年儿童多祝愿健康成长。
3、正文:
另起一行空两格,一般一件事一段,注意分层次叙述,语言简洁清晰,准确通俗,明白如话。不要做过多的修饰,以免对方难以理解。
4、结尾:
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写表示祝福的话,以表示礼貌。一般性的祝词有“致敬”“敬礼”,格式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下一行顶格写“致敬”(给长者一般写“祝您健康长寿”,给朋友写“祝工作顺利”,给晚辈写“祝你学习进步”。“祝”前空两格,祝福语顶格写)
5、署名和日期:
最后两行靠右边写写信人的姓名(就是自己的名字),姓名下方落下写信日期。根据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在姓名前可以表明身份,如“学生***”,“儿***”等。
扩展资料:
节日问候的继承与迭代更新:
1、中国的传统,一般在节日中会为亲朋好友彼此祝福,送上美好祝愿。
2、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人们彼此祝福,包含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结了传统文化氛围,营造了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
3、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外节日也为中国大众所接受,比如情人节、父亲节、父亲节等。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祝福文化,在现代生活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有传统的祝福方式,短信、贺卡邮件等现代技术手段,也成为人们彼此间的祝福工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祝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书信
三、贺词的格式
贺词一般格式如下:
1.标题。采用 "祝贺内容+贺词"构成。
2.称谓。
3.祝贺之词。
4.对他人的工作成就等予以赞扬。
5.表达你的愿望。
6.祝贺语。
示例:(结婚贺词)
某某兄、某某妹:
值此你俩新婚之际,请接受我及全家美好的祝愿!祝福你们花好月圆,新婚愉快!
你俩在爱情的道路上,虽经历了不少风雨,但你们的心是相通的,理想是一致的。如今结为连理,真是良缘佳偶,美好的一双。
婚后,希望你们二人更加珍惜双方火热的感情,挚爱如初,生活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鼓励和支持,手挽手,心连心,恩恩爱爱,共同进步,白头偕老。
祝你们幸福!
扩展资料
贺词种类繁多,风格多种多样。贺词有很多种,如乔迁贺词、升学贺词、企业贺词、新春贺词等,在不同的场合和节日要用不同的贺词。
贺词的篇幅可长可短。少则几个字,多则几百字甚至上千字。贺词要求感情真挚,切合身份,用语准确可靠。一般祝贺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起草,而且要及时发出。
四、写给朋友的写信的祝福语格式怎么写
书信历史悠久,其格式也几经变化。今天,按通行的习惯,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1.称呼 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冒号后不再写字。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
2.正文 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好!”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接下来便是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慰唁,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等。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不要混为一谈。
3.结尾 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可参见下节《常用书信用语》的“祝颂语”。)
4.署名和日期 在书信最后一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后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如果是写给的亲属、朋友,可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儿、弟、兄、侄等,后边写名字,不必写姓。如果是写给组织的信,一定要把姓与名全部写上。而在署名之后,有时还视情加上“恭呈”、“谨上”等,以示尊敬。上述自称,都要和信首的称谓相互吻合。 日期一项,用以注明写完信的时间,写在署名之后或下边。有时写信人还加上自己的所在的地点,尤其是在旅途中写的信,更应如此. 在正文结尾下另起一行空两格写祝福语.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五、书信格式的祝福语写哪
祝福语写在正文后。
书写格式: 1、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不过很少。) 3、正文。
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
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
“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
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5、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在下一行写日期。
1、开头称呼 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冒号后不再写字。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
(具体可参见第四编《应酬称谓》)称呼可用姓名、称谓,还可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 2、结尾 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
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
结尾的习惯写法有两种: (1)在正文写完之后,转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再换一行写“敬礼”。 (2)不写“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好”、“健康”、“平安”等词。
(3)也可以写“平平安安”“天天开心”等词语。 3、署名 在书信最后一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
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后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如果是写给的亲属、朋友,可加上自己的称呼。
如果是写给组织的信,一定要把姓与名全部写上。而在署名之后,有时还视情加上“恭呈”、“谨上”、“敬上”等,以示尊敬。
上述自称,都要和信首的称谓相互吻合。 4、日期 用以注明写完信的时间,写在署名之后或下边。
有时写信人还加上自己的所在的地点,尤其是在旅途中写的信,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