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祝福词鲁迅

    1. 鲁迅的《祝福》主要讲什么

    《祝福》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篇描写旧中国农村妇女苦难命运的作品,通常人们对其主旨内涵的解读不外如下:小说真实地描绘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

    作品通过封建礼教吃人的血淋淋的事实,谴责了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这个制度和社会,也批判了周围群众所施于祥林嫂的冷漠、歧视和嘲弄。 就小说所叙述的主体内容而言,这样的理解讲得通,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仅仅停留于此的解读与阐释又似乎很不尽人如意,表达这样的主题的作品在二、三十年代的小说中并不少见。

    扩展资料 鲁迅在《祝福》这部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凉,渗透出一股虚无的气息。《祝福》完成于1924年2月,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21卷第6号,后收入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是《彷徨》中的第一篇。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所收的作品完成于1924至1925年间。《彷徨》中的《在酒楼上》写于1924年2月,写的是难以名状的无聊;《孤独者》写于1925年10月,写的是无处藏身的孤独;《伤逝》写于1925年10月,写的是无可奈何的悲哀。

    2. 求鲁迅的《祝福》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以《祝福》为题首先很明确的摆明了时间以及背景,文章以祝福开头又以祝福结尾,将祥林嫂的悲剧穿插其中,使得整个形象在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祝福这个节日是很被看重的,然而在这个这样喜庆的日子里,当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欢乐地气氛中时,祥林嫂悲惨的死去,这同时又是一层对比,让人们不禁思考导致祥林嫂死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另外,我个人认为以祝福为题还表现了作者对于祥林嫂以及像祥林嫂一样的众多中国人的一种同情,作者希望众多这样的人们可以快些醒悟.最后,祝福作为一个节日出现在文章中,实际上是一条线索,你细细的读这篇文章,就能够发现祝福穿插在文章中,作为一条线索引领着祥林嫂这个人物一步步的走向了死亡.所以我认为以祝福为题更具深意,鲁迅先生思想之深刻着实令人佩服.。

    3. 鲁迅《祝福》文章鉴赏根据鲁迅先生刻画祥林嫂最突出的手法写300左

    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明确1:三处肖像描写:第一处: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顺着眼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第二处:再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仇一物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明确2: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初到鲁镇时,脸色表黄----生活艰辛,红润----青春的活力,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可以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明确3: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4. 【鲁迅在《祝福》中四次描绘鲁镇的飞雪,有什么作用】

    文中四次描绘鲁镇的飞雪,属于对自然环境的摹写.所谓自然环境,就是指人物活动的特定的自然空间及在这一空间中的自然物质条件,其中包括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等有关具体时间、地点、地理条件、季节气候、风景等.四次飞雪的描绘好像是在轻描淡写,实际上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有烘托和渲染的作用.如第一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作者用“阴暗”“竟”“乱成”等词语,很好地营造了一种悲凄的氛围,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第二,衬托“我”的心里.如第二处: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作者用以静写动的手法,来自己孤寂的心情.这表明,因为“我”听到祥林嫂死后,表现出的雪一样冰冷的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第三,推动情节的展开.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自然地推动小说情节的继续发展. 第四,暗示主题的作用.如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一样的命运.。

    祝福词鲁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