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高考常考的古诗词鉴赏诗人有哪些诗人背景是什么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

    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

    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

    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

    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

    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采沛然。

    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

    (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

    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

    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

    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生平事略

    宋四家苏轼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

    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

    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

    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

    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

    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

    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

    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为秦桧所黜。

    桧死,绍兴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删定官。

    孝宗继位,赐进士出身。

    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饶,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

    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战将领王炎聘陆游至幕中襄理军务,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

    军旅生活使他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

    “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腐败,只求苟安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柳宗元生于京城长安,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

    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逝于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业,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

    陶潜(365—427),字渊明,一名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

    代表作《归田园居》等。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

    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因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著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

    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的复杂性。

    望采纳

    高考常考的古诗词鉴赏诗人有哪些诗人背景是什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