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苏惠的璇玑图诗句有

    千古流芳的《璇玑图》 关中农村,特别是武功、扶风、岐山、兴平一带,姑娘出嫁时有种讲究:结婚当天,娘家要送女婿及吃筵席的众亲友蓝、白、红等三色线织就的方形手帕,寓意着女婿及夫家对婚事不得“三心二意”。

    久而久之,“织帕相赠”成为关中婚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追究其文化根源,应与关中民间传说——苏惠《璇玑图》有关。

    《璇玑图》的传说 十六国时期,前秦国中有一位兰心蕙质的才女叫苏惠(字若兰)。

    据说,她是县令苏道质的第三个女儿,自幼聪颖过人,三岁学画,四岁作诗,五岁抚琴,九岁织布,远近乡人都叹其机智过人。

    16岁时,苏惠嫁给书香世家的窦滔,夫妻恩爱,情同鱼水。

    窦滔“风神秀伟,精通经史,允文允武,时论尚之。”在秦州(今天水)任上政绩卓著。

    谁知却遭小人谗言密谋造反,窦滔被抄没家产,并被发配至流沙(今敦煌)服苦役。

    七八年过去,窦滔杳无音信,苏惠思夫与日俱增,遂将无限情思写成七八千首诗文。

    后来,窦滔官复原职,再得重用,往襄阳赴任。

    此时,苏惠才知窦滔已纳能歌善舞的敦煌女子赵阳台为妾。

    为此,夫妻反目,窦滔赴襄阳任时,苏惠没有跟随。

    后来,苏惠悔恨难当,为表达坚贞爱情与分离之苦,她用五彩丝线织成长宽8寸的诗文锦帕,托人送给丈夫。

    窦滔看后大为感动,立将宠妾赵阳台送回关中老家,然后隆重迎接苏惠到身边,夫妻和好如初。

    这诗帕便是千古流芳的《璇玑图》。

    有关苏惠璇玑图传说的文字记载有多处,最有代表性的是《晋书·列女传》和武则天的《苏氏织锦回文记》。

    而故事的发生地也有“武功说”、“扶风说”和“天水说”。

    《璇玑图》由于奇巧善变、文采斐然,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文人雅士的兴趣,人们不断地解读、玩味它。

    “璇玑”本是中国古代天文测量的器具,而“璇玑图”的名称是因为《璇玑图》的中心有“璇玑图”三个字而得。

    《璇玑图》共29行每行29字,除去后人加上的“心”字,总共840个字。

    无论从左右、上下、里外、交互、叠一字、退一字、半段顺逆、旋回诵读,均能成七言、六言、五言、四言、三言等格式的诗文。

    依据目前的统计,璇玑图可组成7958首诗,故有“情诗八千”之说。

    其诗句节奏明快、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情真意切、如怨如诉。

    伤感处催人泪下,愉悦处涕破笑来,真可谓妙手天成。

    例如:“苏作兴感昭恨神,辜罪天离闻旧新。

    霜冰齐洁志清纯,望谁思想怀所亲!”幽怨、不平盈胸的同时,又表达了霜冰一样的纯洁真情;又如,“伤惨怀慕增忧心,堂空惟思咏和音。

    藏摧悲声发曲秦,商弦激楚流清琴。”描述了悲思满怀的主人,独坐空堂抚琴,琴声呜咽,心曲悲伤;“寒岁识凋松,贞物知终始。

    颜衰改华荣,任贤别行士。”用岁寒而后凋的松柏作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夫君矢志不移的真情。

    而这首诗倒读也行,同样也是文词通顺,意境甚至更佳。

    回文的集大成者 回文是西晋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其字句回旋往返皆可成文,而且符合格律规范。

    朱存孝《回文类聚序》说:“自苏伯玉妻《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据说,苏伯玉出使在蜀,久不回家,其妻思念以极,作诗于盘中寄与他,取其盘旋回环之意。

    苏伯玉读后即感悟回家;而苏惠的《璇玑图》则是回文诗的集大成者,一出现就达到了顶峰,后人无有能及者。

    此后,历代解读、模仿者不计其数。

    皮日休、苏东坡、王安石、秦观、汤显祖、袁枚等著名文人都写了不少的回文诗词,凝练的文字蕴含着复杂精妙的内容。

    据说有一次,苏轼拜访秦观不遇,写信去和尚寺里询问情况。

    秦观见信后,回了一封14个字排成一圈的怪信: 暮赏 已花 时归 醒去 微马 力如 酒飞 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通过这首回文诗描述了他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

    其可读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14个字组成了一首七言绝句,而且每个字出现两次,遣词用字功力极高。

    较之人们耳熟能详的这一回文典故,《璇玑图》则变换更多、组合更巧、更为奇特。

    武则天特别喜欢《璇玑图》,她在《苏氏织锦回文记》中赞道:“五彩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文章,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古迈今。”南宋的朱淑真重金购得《璇玑图》,研读之后作有《璇玑图记》,曰:“于是坐卧观究,因悟璇玑之理。” 《璇玑图》的价值与影响 苏惠的回文织锦精妙绝伦,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武则天称其“上陈天道,下达人情,中稽物理,博引广譬,寄意深远,玄妙至极,堪称千古奇文。”《诗薮》外编卷四云:“苏若兰璇玑诗,宛转反覆,相生不穷,古今诧为绝唱。” 首先,当时多数的普通大众是看不懂《璇玑图》的,苏若兰笑言:“徘徊宛转,自为语言,非我佳人,莫之能解。”但文人雅士却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纷纷尝试破解织锦诗句。

    从《晋书》开始到唐,有武则天、李白、李善、吕延己;到宋,有苏东坡、黄庭坚、秦观等;直到明清时期,研究《璇玑图》的人依旧很多,代代不绝。

    人们从各自的角度,探索出了奇妙精绝的各种读法。

    1600多年了,《璇玑图》魅力不减,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其次,围绕着《璇玑图》,历代的文人雅士盛赞、抒怀不已。

    南朝诗人江淹《别赋》云:“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隋朝薛道衡诗云:“采桑秦氏女,织锦窦氏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李白的《闺情》怜香惜玉:“黄鸟坐相悲,绿杨谁更攀。

    织锦心草草,挑灯泪斑斑。”;而《乌夜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则对苏惠的辛酸感同身受,堪比知音;而宋朝的黄庭坚似在谴责窦滔的行为:“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暮雨何?亦自英灵苏惠子,只无悔过窦连波。”清代的王士祯也为苏惠叫屈:“慧绝璇玑手,当如弃置何?怜她苏惠子,枉嫁窦连波。”围绕着苏窦传说,苏东坡也有三首七绝,其中一首云:“春机满织回文锦,粉泪挥残露井桐。

    人远寄情书字小,柳丝低目晚庭空。”《璇玑图》后,回文诗高潮迭起,但都没有能超过《璇玑图》的。

    同时,历代画家也都喜欢以苏惠为题作画,她的故事还被编成戏剧小说广为流传。

    第三,《璇玑图》的出现让人惊叹汉语语言的博大精深。

    像“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辣妹子“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不可随处小便”、“小处不可随便”;“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一样,1600年前的《璇玑图》就充分展示了汉语潜在的巨大表现功能。

    苏惠固然是巧思善构、聪明绝顶的奇女子,但是,如果没有汉语灵活的组合能力与巨大的表现功能二者的结合,《璇玑图》恐怕也无从谈起。

    而在一张8寸的锦上,有7958首诗的解读,更使回文诗的表现能力达到极致。

    在惊叹的同时,人们深感祖先发明的汉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第四,《璇玑图》的出现在中国工艺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中国织锦史上第一次用文字织成的锦,而一反过去花纹图案的常规。

    841个字织在8寸见方的锦上,并且“点画无缺”,“五彩相宜,莹心耀目”,实乃千古绝技。

    苏惠的织锦工艺对后世影响巨大,到了唐代,这种织锦工艺最为流行和昌盛。

    如今,为了使《璇玑图》重现人间,苏州丝绸博物馆查阅了大量史书,请教了众多专家,做了大量实验,终于使《璇玑图》重新面世,现收藏在法门寺博物馆内。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璇玑图》在创造巨大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浸透了苏惠的痛苦与泪水,从这一点真实地反映出了几千年来,中国妇女在封建礼教的压抑束缚下隐忍生活的现实。

    所以说,关中女子出嫁织三色帕送人的习俗,从深层映射出了妇女地位的从属与旁位,而这种传统观念,至今在一些地方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苏惠的璇玑图诗句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