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新节的来历
尝新节,俗称“吃新节”,是湘、黔、桂等省区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的传统节日。
时间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每年夏历六七月间新谷登场时择日举行。
节前,主妇们到田间摘新谷,舂出喷香的白米。
节日早晨,各家主妇蒸好新米饭,煮好鲜鱼,即邀年老客人,带着儿童来到田间,祭祀祖先,然后全家聚餐,以此预祝五谷丰登。
尝新节要放土炮、鞭炮进行扫寨、演傩戏、唱山歌、耍武术,寨老则用筛盛鸡、肉、酒,将栓有红辣椒和青蒜的竹杆插在田间地头,以示送祖毕。
节间,仡佬人还要举行放生活动,主要是野生动物及鱼类。
今日安顺西秀湾子寨、平坝大狗场等仡佬村寨吃新节最为隆重。
笃兄妹带着自家的小狗和一只公鸡,在洪水淹天时躲到葫芦里漂流,历尽艰辛,最后漂泊到波罗海边的柳树湾。
到洪水退去,阿笃兄妹藏身的葫芦挂在了柳树上,当五更鸡鸣犬吠天破晓的时候,从夭边飞来了一只神鹰,啄通葫芦,阿笃兄妹得以生还。
从此人世得以延续。
脱险后的阿笃兄妹惊喜地发现,在狗尾巴的绒毛上还粘着几粒谷子,在狗的膀子下还夹着两粒扁豆,原来是洪水到来之前,狗曾经爬到五谷堆上嘻戏打闹粘上的。
由于狗的功劳,世上的五谷粮种没有因洪水淹天而绝种,人的生计得以延续。
从此,彝族视狗为福禄的化身,救命的伙伴。
平日里悉心喂养,出门劳作牧耕形影相伴,而且忌食狗肉。
每当年节或重大喜庆节日,都要先喂饱狗,然后人才能用餐。
在家里,彝族对打鸣报晓的公鸡也是十分珍爱的,只要是喜庆节日或上山狩猎,都要先看鸡卦预测吉凶方才出行。
他们认为鸡知晨懂时,能先知先觉,有预测未来吉凶福祸的本能。
畲族的传说:在畲族的祭祀活动中,最具人类学意义的应该是尝新节了,因为
尝新节
它涉及到稻种起源的神话传说。
在这传说中,稻米原为天庭的珍珠米,畲族始祖盘瓠不忍看着子民以百草果腹,就从天庭上偷回稻谷。
不料他的行为被玉帝知晓,就派天兵天将追杀。
盘瓠与之力战,最后被打落潮州凤凰山的山崖,跌死在一株大树丫上,稻谷也撒了。
这时有麻雀飞到树上衔走了稻谷,但麻雀不小心将稻谷掉在岩缝里。
又有水蛭爬进岩缝,用身上的黏液粘住稻种,最终将稻种带给了人间。
眼看着田里的稻谷变黄成熟,盘瓠之妻三公主发话了:“这稻种是先王舍命换来的,新米应该让他先品尝!”从此畲族就有了尝新节习俗,在收获稻谷后会将第一碗米饭献祭给先祖盘瓠品尝,而麻雀和水蛭因为有功于人类也得到了一些特殊的优待。
最初接触这则神话时并不太留意,后来在《吕氏春秋》中读到“天子乃以犬尝稻”的记载,发现这是远古孟秋之月一种重要的祭神酬报仪式。
今天人们或许已忘记了狗与稻之间有何
尝新节
联系,但是“以犬尝稻”的仪式仍然保留下来。
在很多地方,人们总是先以新米饭祭神祀祖,再盛给狗吃,然后全家人才聚餐。
畲族的尝新节及其传说,揭示了畲族是最古老的稻作民族之一。
从河姆渡及淮河流域等文化遗址的发掘情况来看,中国作为水稻的原产地至少具有八千年的稻作历史。
在这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的稻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文化的最初创造者与很可能是畲族族源的东夷民族有着极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