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梦里花香终是梦,今昔黯然终是伤什么意思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上片句句藏着一个"春"字。

    残红褪,柳绵吹少,是春衰的景象;青杏尚小,芳草绿遍,又呈生机勃郁。

    春光已老,春光犹在,正是这么一个恼人的时节。

    中间插写的燕子飞来,流水人家,既是补足""的信息,更使画面增添动态的美。

    花残、杏小、燕飞、水绕,柳绵纷纷芳草处处,不言"春"而春在其中,这叫做"藏中有露"。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歌。

    亦抒情,亦议论,哀乐交织,天上人间融为一体。

    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无怪乎沈际飞评曰:"七夕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臭腐为神奇。"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歌。

    亦抒情,亦议论,哀乐交织,天上人间融为一体。

    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无怪乎沈际飞评曰:"七夕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臭腐为神奇。"

    女冠子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

    楼上帘招。

    秋娘度与泰娘娇。

    风又飘飘。

    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

    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飘泊已久的游子,乘一叶小舟,路过太湖旁的吴江县。

    春寒料峭,岸边楼上的酒旗对他频频招手,故故撩拨。

    吴地方音软媚,边渡桥的名字也香艳。

    一阵风、一阵雨的恼人天气,添了游子的春愁。

    客袍早就脏了,到家就可以洗。

    到得家时,先什么也不干,且把银字的笙调试起来,把心字的香点起来,陪娘子好好坐坐,可屈指一算,到家该交夏令,樱桃颜色变红了,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了,让人思之欣慨交心。

    苏幕遮①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

    “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

    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

    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旅思:羁旅之思。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

    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

    “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

    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

    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

    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

    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

    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

    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

    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

    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

    "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

    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

    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

    ?quot;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

    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

    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

    "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

    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

    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佑太后,隆佑由南昌仓猝南逃,直到赣州才得到喘息机会。

    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的损失极其惨重。

    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

    作者路过皂口,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

    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

    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察细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饶有诗意。

    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

    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末尾两句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这首词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善于通过具体景物烘托复杂的内心感受。

    暗示复杂的斗争形势,形象鲜明,语言简洁,含义深刻,耐人咀嚼。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潇洒的词人本就生性豪放,密州铁沟出猎,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相随千骑锦士驰卷平冈,何等声势,何等豪气,由此倾动了满城老少,使老夫陡发少年狂气,在亲射虎,看孙郎的奇想中跃现的,正是当年孙权射虎的风采!但词人的胸胆,又何甘只在射虎中称雄?连年犯边的西夏,正需要魏尚那样的勇将御击!酒酣的词人因此宣告:倘若汉文帝再遣冯唐,我便是当世魏尚,愿换弓如月,一箭射落象征"侵掠"的恶星天狼!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错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在那华灯照得如同白昼一般的花市,主人公与心爱的人在月挂柳梢的黄昏时刻相约赴会。

    现实是这样的凄凉,月光华灯依旧,然而却见不到去年的情人,主人公伤心的眼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①章台路:汉长安有章台得街在章台下。

    后人以章台为歌 妓聚居之所。

    上阙一开端即描绘出思妇所外的典型环境,三个“深”字, 极见庭院之深邃了。

    通过刻画描写,一位幽闭深闺女的贵 族女子,因为薄幸之人一味追求狭邪之游的愁苦心情便跃 然纸上了。

    下阙,“三月暮”点出时令,“雨横风狂”, 描述气候特征。

    此时此景只有掩起门户独守空房,发出“ 无计留春住”的悲叹。

    结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 秋千去”,是历来受人赞赏的名句。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就全词来讲。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

    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

    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2)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4)对酒当歌,(5)强乐还无味。

    (6)衣带渐宽终不悔,(7)为伊消得人憔悴。

    --------------------------------------------------------------------------------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

    双调,六十字,仄韵。

    (2)危楼:高楼。

    (3)黯黯:迷蒙不明。

    (4)拟把:打算。

    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

    当:与“对”意同。

    (6)强:勉强。

    强乐:强颜欢笑。

    (7)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这是一首怀人词。

    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

    “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

    “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

    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

    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

    “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

    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

    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

    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

    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

    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雨霖铃①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②初歇。

    都门帐饮③无绪, 留恋处,④兰舟摧发。

    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⑥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 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⑨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 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 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 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 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 “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 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

    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

    沈沈:深厚的样子。

    楚天:南天。

    古时 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 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 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 想别后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

    念宵酒 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今宵酒醒何处”,遥接 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 ,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以下,以情会 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初娶唐氏,夫妇风情甚美。

    然儿媳不合婆婆的心意,老人家活活拆散了这一姻缘。

    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家乡城南禹迹寺这次的沈园邂逅已经别嫁的前妻,她仍遣人送酒肴致意,使陆游惆怅莫名,即成此词,挥笔题写于园壁。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

    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

    陆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

    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对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 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

    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

    上片感遇。

    “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

    下片咏梅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

    从中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

    陆游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免职。

    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

    此词或许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虽然不免有自悼自伤的消极成 份和孤芳自赏的意味, 但主要精神是积极的, 他在词中对周围恶浊的环境、“群芳”嫉妒的卑劣行径以及自身遭受的种种迫害,所表现出的高度蔑视,也是令人感佩的。

    咏物词贵在“不离不即”、“不粘不脱”,做到托物寄意,物我相融。

    此词不雕镂梅花形貌,而着重摄取其神韵,借以自我写照,是咏梅的上乘之作。

    梦里花香终是梦,今昔黯然终是伤什么意思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