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古诗词的分类还要那种诗一首

    按表达方式分

    依据诗歌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可以把诗歌大致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两大类。

    抒情诗以抒发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被激发起来的感情为主。

    在抒情诗中,诗人的着眼点在于通过某种事件或景物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融情入景,或借古咏怀,或托物言志。

    抒情诗是一种最个性化的艺术。

    诗人往往就是抒情诗的主人公,诗人的感情往往决定着诗的格调,诗人的人品往往决定着他的诗品。

    叙事诗,则客观地描述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中国是一个诗国,但数量庞大、最为发达的是抒情诗。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叙事诗作品几乎屈指可数,比如我们熟知的叙事诗只有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长恨歌》等寥寥几首。

    二、按表现形式分(体裁)

    1.分类简表

    古诗

    古体诗

    四言古诗:出观最早(《诗经》)

    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杜甫《羌村三首》)

    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杂言古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歌行”、“引”、“吟”、“曲”等。

    近体诗(形成于唐代)

    绝句 五言绝句

    (王之涣《登颧雀楼》)

    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

    律诗

    五言律诗(杜甫《春望》)

    七言律诗(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排律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曲(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

     散曲 小令(短小的曲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散套)(睢景臣《高祖还乡》)

      戏剧(只是供演出的剧本)

        杂剧

        传奇

    2.各种类别的特点

    ⑴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统称“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中,五言七言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古体诗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

    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比较自由,可以句句押韵,可以隔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从用对仗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以全不用。

    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

    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这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

    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2)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涛,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格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宇数固定),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

    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种。

    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

    ——平仄:指平声和仄声。

    古人把汉字声调分为四类,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种声调合称仄声。

    普通话中,已没有入声字,古入声字被分别读成阴平(如“屋”、“出”)、阳平(如“国”、“直”)、上声(如“铁”、“北”)、去声(如“客”、“绿”)。

    (3)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因格律严明而得名。

    每首八句。

    按字数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律。

    此外,还有排律。

    律诗的声韵规定,不论五律、七律,还是排律,都必须一韵到底,通常押平声韵,而且不许领韵通押。

    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押韵。

    第一句是否押韵是自由的。

    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相反,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

    同时,律诗平仄声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还要求对仗。

    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

    对仗就是对偶,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

    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律诗的颔联、颈联两句之间,对应的词语要求词性相同,平仄相反。

    如李商隐《晚晴》,诗中的颔联“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从词性看,分别为:天意(名词)怜(动词)幽草(名词),人间(名词)重(动词)晚晴(名词),前后句对应的词,词性相同。

    从平仄看,分别为:天意(仄仄)怜(平)幽草(仄仄),人间(平平)重(仄)晚晴(平平)。

    前后句对应的词,平仄相反。

    其中,句中的“天”“幽”“晚”处,可平可仄。

    懂得对仗的大致含义,可以据此区分由八句结构的诗歌是古体还是近体。

    (4)绝句 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唐以后盛行的一种诗体。

    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减半,所以也叫“截句”、“断句”。

    产生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常见的为五言、七言,简称五绝、七绝,分为古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

    古绝句是古体诗的一种,不讲究平仄、粘对,押韵可平可仄。

    这种绝句出现较早,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里,就收有《古绝句四首》。

    后来也有人写作,如李白的《静夜思》、《山中问答》等。

    近体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称律绝,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粘对,并限押平声韵。

    至于对仗,律绝不像律诗那样严格,用与否,部分用还是全首用,都是自由的。

    这种绝句是律诗兴起后才有的?如王之涣的《登颧雀楼》、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绝句作为一种诗体,灵活轻便,适宜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种诗体。

    (5)排律 律诗的一种。

    它是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

    排律和—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句)以上.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

    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

    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

    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

    南宋时谢灵运的《湖中瞻眺》、梁代瘐信的《奉和山池》巳具排律雏形,但体制较短,限于五韵十韵。

    杜甫以后,方告成熟,体制渐长,声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代书诗寄微之》竟长达一百韵。

    韩愈、孟郊等更用联句形式演为长篇(如《城南联句》),形式更加工巧,内容却日见贫乏。

    (6)宋词 是代表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词约始于南朝,定型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它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宋词有许多别称,常见的有“乐府”、“长短句”、“诗余”等。

    词分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宋词有许多不同的词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如《西江月》、《满江红》等。

    不同的词调,其段数、句数、字数、声律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填词时要求严格遵守。

    从词人的创作看,有些词作只有词牌,如晏殊《破阵子》;有些词作有词牌也有题目,比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其中,“卜算子”是词牌,“送鲍浩然之浙东”是题目。

    绝大部分宋词都划分段落,词的段落有专门的名称,一段叫一“片”或一“阕”。

    仅有单片的词叫单调,单调词都是小令。

    有上下两片的词叫双调,双调词作数量最多。

    有三片的词叫三叠,词作很少。

    有四片的词叫四叠,词作最少。

    (7)元曲 曲是金、元以来的一种新文体,可以配合音乐演唱,成熟于元代,一般称为元曲。

    元曲迅速走向了繁荣,并取得了堪与诗、词相比并论的地位。

    今天,元曲的曲乐部分多已不传,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曲词的部分。

    元曲要依据曲调填写,每个曲调都有名称,叫做曲牌。

    曲牌只标明曲子的音乐性,和内容无关;曲牌下面的题目才与内容有关。

    曲分北曲和南曲(又称传奇)。

    北曲包括散曲(元代的新诗)和杂剧(元代的歌剧):有曲、科、白。

    散曲又分为:小令(单支的曲子)和套数(同宫调的若干小令组成。

    三、按内容分(题材)

    不同类别的诗歌,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有着一定的不同。

    1、叙事诗 叙事诗以写事记人为主。

    一类着重写事,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或怀亲、或思乡、或赠友,如《月夜》、《过故人庄》。

    一类着重记人,在人物命运的发展中表现人物的性格,如《孔雀东南飞》。

    鉴赏叙事类诗歌,一要能够分析出事件的概况、来龙去脉;二要能够读出诗歌所塑造人物的性格、思想、命运等(如同情百姓、关心民生疾苦等);三要能够口味出事件的意义以及寄托在事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讲述了作者应邀赴乡村老朋友家喝酒,从“应邀出发”到“村外之景”到“进屋喝酒”再到“依依惜别”,一一叙来,把诗人一路的所见所闻尽收笔底。

    简单的故事情节蕴含着主客两人的深厚情谊:“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进屋后坐在已经打开了窗户的廊下,面对着屋前的大场院,相互敬酒,闲聊着今年庄稼的大好长势。

    临走时还约定到了秋天重阳节,我还到你这边来赏菊花。

    闲适的农家生活、朴素的农家真情,构成了孟浩然笔下的美好田园,反映出诗人热爱农居生活的思想感情。

    2.写景诗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诗多歌咏山水名胜,描写山水田园的旖旎、边塞风光的苍莽、风花雪月的绮丽等,如柳宗元的《江雪》、张继的《枫桥夜泊》、王维的《山居秋暝》。

    写景诗在艺术上往往塑造形象,或勾勒意境,或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阅读写景诗,首先要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分析所绘景物的变化(如远近、高低、动静、虚实、正侧等);其次要理解凝聚在景物描写中的作者的主观情感(有的积极乐观,如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向往理想生活、渴望建功立业;有的消极悲观,如隐逸山林、怀才不遇、落寞悲伤等);最后要品味出诗歌的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是意境的主要特征)。

    3.友情送别诗 (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何必曾相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中国人重视友道、友情的传统源远流长地,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留下了大量表达友情、描写送别的诗词) 友情送别诗在内容上多写羁旅的愁思、离别的伤感、亲友的怀念等。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与《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是依依不舍的留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别董大》则定出了情深意长的勉励;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则是坦陈心志的告白。

    友情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多用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写法。

    4.爱国怀乡诗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爱国怀乡诗就是以表达热爱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感为主的诗歌。

    如《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又如李白的《静夜思》、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爱国怀乡诗在艺术手法上也多用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写法,有时也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

    5.咏物诗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是指以自然界中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或无生命的物体(如“石”)、现象(如“云”)为歌咏对象的诗歌。

    与一般写景诗不同,咏物诗中的“物”通常是以自然界中的某一物(两物以上的咏物诗极少见)为集中表现对象,通过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刻画,有所寄寓,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的情感、精神、品质或理想)。

    咏物诗多写盛衰的感慨、离乱的痛苦、人间的世象等,名为咏物,实为咏人,托物以言志,以物喻人、寓理于物,是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比如李纲《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诗歌表现牛任劳任怨、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品格。

    名为写牛,其实是写诗人自己。

    又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黄巢的《菊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

    也有纯写物象,没有寄托的,如贺知章的《咏柳》。

    阅读咏物诗应从物象的特点出发,把握作者的心志,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6.咏史怀古诗 是一种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古迹为吟咏对象的诗歌。

    一般地说,诗歌题目中含有“览古”、“怀古”、“咏史”等字样的,都是属于这类诗歌,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当然,判断咏史怀古诗的基本依据,主要是看诗歌内容。

    咏史怀古诗多写山河沦丧的悲苦、仕途失意的苦闷、借古讽今的情怀等。

    咏史怀古诗虽然歌咏的是古人古事古迹,但诗人的落脚点却都在“今”。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受现实触动、有感而发的,是诗人用曲折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态度。

    它或者借助对历史人物的追慕和赞赏,表达诗人的理想和向往;或者是借助对历史人物功过的评说,表明自己的政治信念;或者是借助对历史人物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

    因此,托古讽今,借古鉴今,怀古伤今,咏史抒怀,才是诗人的用意所在。

    多用今昔对比、借古讽今、抒发幽愤的写法。

    从表达方式上说,咏史怀古诗一般集记叙、议论、抒情、描写于一体,这决定了咏史怀古诗在形象性方面往往不如写景一类的诗歌那样鲜明。

    阅读咏史怀古诗,一是要了解诗歌所咏的古人古事古迹,二是要了解诗人的现实处境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三是要进一步揣摩出作者在咏叹古人古事古迹背后所抒发的对现实的感慨。

    7.边塞征战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边塞诗是指以反映边境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将士的精神风貌。

    具体地说,边塞诗在内容和思想上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辞辛劳、保卫边疆的战斗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愿望;反映战士们怀土思乡的离愁,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合理现象,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等。

    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盛唐边塞诗(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大都表现得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边塞诗(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边塞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边塞诗在艺术上,或借景抒情,或借古讽今,或叙议结合,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见长。

    8.山水田园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山水风光、田园景色以及乡村生活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诗歌。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曹操的《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山水诗,为山水诗奠定基础的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田园诗则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开创了通过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

    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及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心情。

    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追求朴素自然。

    阅读山水田园诗,一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形象或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或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一切景语于皆情语。”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从而使诗歌产生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感,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这些从每一个画面中都渗透出来了。

    ],二要体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要体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尤其一些纯粹的写景的山水田园小诗。

    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色彩丰富,诗情活泼,意象飞动,表面看好似单纯写景叙事,实则抒发了作者的心情。

    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我们直接感受的是作者对山河的热爱,再深一层,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我们还能体会到作者的这首即景之作,实则包含着一种对万象更新的企盼和欢悦。

    ],三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绘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如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等等。

    9.宫怨诗和闺怨诗 这两类诗都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从内容上看,两类诗都少不得一个“怨”字,集中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皇权至上、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和古代女性对待婚姻问题的种种复杂心态。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李商隐《宫词》),这两句诗概括地揭示出“君恩无常”是古代宫女忧怨之情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白居易《太行路》),这两句诗概括地揭示出“男尊女卑”是古代民间女子多生忧怨之情的重要原因。

    男尊女卑的现实使许多夫游在外的妇女和尚未婚嫁的姑娘对自己的丈夫和情人也往往忧心忡忡。

    商妇的闺怨诗,其抒情主人公忧怨的焦点则在于丈夫的重利轻别、约而无信上。

    从创作特色上说,古代宫怨诗和闺怨诗都带有浓郁的民歌风情。

    一是浓重的感伤色调。

    二是细腻的心理描写。

    三是恰切的比兴衬托。

    四是不重使典用事,即或使用,亦皆避生就熟,无非阿娇、班姬、昭君、文君、杞梁妻、望夫石、牛郎织女之类,一看便知。

    10.爱民悯农诗 古代所有反映劳动人民悲惨生活、反映统治阶级对人民敲诈勒索的诗,均可称之为悯农诗。

    在悯农诗中诗人哀怜同情百姓,或描写统治者的腐朽生活与劳动者的辛酸悲惨生活,或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剥削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欺压。

    如李绅的两首《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还有杜甫的《兵车行》等。

    在艺术上悯农诗往往叙议结合,多用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

    11.哲理诗 从严格意义上讲,哲理诗并不是诗歌的一个独立的范畴,如果讲范畴,也只属抒情诗而已。

    哲理诗,顾名思义,即蕴含深刻而普遍的人生道理的诗歌。

    如杜甫的《望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题西林壁》、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杨万里的《小池》等。

    优秀的哲理诗,其共同的特点是: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哲理与形象交融。

    这一特点,使哲理诗具有了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诗人大都忌讳诗歌赤裸裸的说教,而特别喜欢寓哲理于山水景物的描绘之中,因此,可以这样说,哲理诗是古代诗人感悟自然的智慧结晶。

    欣赏哲理诗,需要我们从诗歌形象人手,仔细品味形象的特征,并注意联系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现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样,才能深入领会哲理诗形象的寓意,才能透过诗中的形象把握哲理。

    12、爱情诗 顾名思义,爱情诗是咏叹情侣、夫妻间爱情的诗歌, 称“情歌”,是情人们心情的自然流露。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爱情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历代都有诗人为之高歌,为之倾注自己的情感、生命和艺术。

    爱情的内容几乎和生活一样广阔,但是它像灾难一样不可以预测,来得突然,消失得也突然,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才能报告给我们真实的消息。

    中国古代爱情诗有着鲜明的审美特征,她歌颂的爱情的本质是纯洁、真挚,她表现的爱情的形式是含蓄、典雅,她所体现的爱情的品质是忠诚、坚贞,她所展示的爱情的意志是深情、执着。

    13、品艺诗 就是对诗词、吟咏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进行品评的诗歌。

    14.生活画面 在抒情诗中,除了通常所见的以描绘自然景象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外,还有一类诗歌,是以描绘人物活动为主要内容。

    它展示的是一种形象的生活画面,如孟郊的“游子吟”。

    一般地说,这类诗歌由于受篇幅限制,都是侧重表现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通过刻画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心理等,展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抒发诗人的感情。

    阅读这类诗歌,特别需要注意诗人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写法。

    透过诗中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体悟其中蕴涵的深意,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5.梦境 诗歌除了以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为主要内容外,还有一样,便是以梦境为诗歌的内容。

    梦,与人类同在,也与诗歌同在。

    梦,总是闪烁着超越现实的迷人光芒。

    它是一把解开现实困窘的万能钥匙,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可以在梦中实现,现实中被压抑的情感,可以在梦中尽情宣泄,现实中种种缺憾,可以经过梦的改造也变得完美。

    梦的这些特点,使它极利于诗人抒发情感,因此,借助梦幻境界抒发诗人的感情——托梦抒情,便自然成为古诗中十分常见的现象。

    诗人托梦抒情的具体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借梦境的描绘,揭露现实的黑暗、丑恶,抒发诗人胸中抑郁不平的感慨。

    其二,借梦境的描绘,表现诗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其三,借梦境的描绘,表达诗人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美好愿望。

    由于梦的独特性,因此,以梦境为主要内容的诗作,大都显示了诗人超绝的想象力,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

    但就其所写的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而言,大体可概括为:

    ①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②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③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④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⑤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古诗词的分类还要那种诗一首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