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诗歌在山的那边内容

    在山的那边

    作者:王家新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字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在山的那边》导读

    《在山的那边》述说的,显然与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然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用“形象”而非简单的、概念化的语言来处理他所反复体会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经验。

    王家新没有像很多人一样把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变成一种愤懑的喧嚣,而是从中体验出所有的理想的破灭之苦,并把它转化成一种以“山”与“海”的对立为基本模式的沉思诗意。

    从表面上来说,“山那边还是山”这样的发现,自然不过是“山那边是海”一类幼稚幻想的破灭。

    然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

    所以,这种挫折也就喻示了诗人生活中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

    与之相对应,“海”则是那种永远呼唤着我们出发的诱人的愿望的象征:“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相信,“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山”与“海”的对立,往往是一种无法打破的对立,正如另外一位诗人在《山民》中所说,“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所以没等他走到那里/就会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

    可是,在王家新的这首诗中,“山”与“海”的对立,“山”对“海”的隔绝,因为一个“一次又一次失望”却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群山去追寻大海的倔强的“孩子(我)”的出现,而告克服。

    这“孩子”可以说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

    这个山与海之间的“追梦者”,体现了我们内心“隐秘的想望”,更体现了一代人在现实的重重磨难与对理想的苦苦坚持之间的精神历程。

    在艺术上,《在山的那边》看似线条单纯,却又波澜迭出,紧扣人心。

    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他的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

    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个孩子的语调这样写道:“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仍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这些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对“山”的逆转。

    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诗歌在山的那边内容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