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陶渊明集》中有关其隐逸心态的诗都有哪些

    1.鉴赏《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年轻时也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但始终在出仕与出世间挣扎,仅仅担任一些参军等小官。

    他在担任彭泽令仅八十一天,适逢郡督邮来,县吏说“应束带见之”,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挂冠而去,赋《归去来》。

    归去来兮辞 [东晋]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尤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赏析:《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与不快一吐而出,如决堤之水,一发而不可收,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其中饱含了多少怀念、留恋和向往啊!因此,诗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胡不归?”的自问,表现诗人归隐田园之心的迫切,又带出下文对自身经历的反省:“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诗人指出,自己本不愿出仕为官,只是为了免于饥寒,才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了官。

    这种生活让自己悲愁失意,内心痛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是诗人深深反省的结果,坚定了自己归隐的决心。

    诗的第一段即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紧接着,诗人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

    按时间顺序,突出表现归田园前后的感受。

    先写归途上的心急如焚。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遥遥”,漂遥放流的样子;“舟遥遥”、“风飘飘”似写景物,实写轻松愉快的心情。

    而一“问”一“恨”,所揭示的正是归隐田园心情的急切。

    次写抵家时的欣喜若狂。

    这种欣喜,用长句很难形象地再现,诗人很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变六字句为四字句,略去了虚词,既使句子简练,有效地表达出欢欣畅快的心情,又使本诗的句式长短相间,便于抒发不同的感情,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心情与为官时完全不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写自己“载欣载奔”,写家人“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写家中“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有酒盈樽”,一派祥和自然的景象!再写田园隐者之乐,突出两点,一是室中独处之乐,一是园中观景之乐。

    写独处之乐,可“引壶觞”,可“眄庭柯”,可“倚南窗”,极力表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放纵与安适;写观景之乐,有自己“园日涉”、“策扶老”、“抚孤松”的安闲自在,有“无心以出岫”的云,有“倦飞而知还”的鸟,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的志节紧密结合起来,写的虽是云和鸟,却是作者对自己心情的反映,告诉读者,自己就像出岫的云,本无心出仕,又像倦飞的鸟,对仕途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

    诗人托物言志,以“松菊”喻高洁的品格,以“抚孤松而盘桓”,表明自己虽然年事已高,却仍要保持坚贞之志。

    第三段,写朴实的农事生活之乐。

    诗人断然与污浊的官场断绝来往:“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再次呼出“归去来兮”,却与开篇的语气和感觉大不相同,第一次是决心归田的宣言,第二次却是已然归田的平静。

    这种平静的生活,让诗人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朴实无华,可以和自己想见的人说说知心话,可以做自己曾经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可以看自己想看而无心看的自然美景,这种生活,让诗人真正得到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可以说,这段文字是作者想象的诗化了的田园生活,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境界。

    初归田园,诗人尚未真正体验耕种的艰辛与生活的困窘,只是以直率之笔抒“心之所之”,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不舍,一种蓬勃生长的归真之志如春之欣欣草木,如涓涓不绝的山泉,感慨油然而生:“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因景生情,这种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何不及时珍惜美好生活的感慨,为结尾阐述人生观张本。

    诗的结尾,抒发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乐于隐居心理的剖白。

    诗歌紧承上文“感吾生之行休”写道:“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乎欲何之?”委婉自问,引领下文的自答。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言自己无意富贵,而以不羡“帝乡”作陪衬,诗人又一次点明自己的生活理想:“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他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也不指望飞临仙境来逃脱人生的苦难,他所追求的只是投身自然,从周围的事物中,寻找种种人生可爱的妙趣,保全心灵任意自得的境界。

    诗的最后,直接抒发自己乐天安命的情怀:“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听其自然、乐天知命的思想,正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声的反抗,是诗人积极人生的表现。

    这篇《归去来兮辞》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初,但不是抒写归田后生活实况,而是他登舟起程之前对归途及归田后的想象,让读者从中深刻体会他结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坚决与畅快,表明了归隐田园的决心。

    作者纵情纵笔,感情真挚坦率,巧妙地把叙事、议论、抒情、写景有机结合,处处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文章感情浓烈,语言质朴无华,一种淡远潇洒的田园乐趣跃然纸上,表现了陶渊明的创作风格。

    2.鉴赏《归园田居》(其一)

    41岁辞去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写了大量的田园诗,奠定了他“田园诗鼻祖”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 [东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辞官归隐后,陶渊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这是第一首。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

    “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

    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

    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但是,人生常不得已。

    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

    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

    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记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

    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

    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

    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

    “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

    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

    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

    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

    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

    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

    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

    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

    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

    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

    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

    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

    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

    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

    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这样的结尾,既用笔精细,又顺理成章。

    3.鉴赏《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4.鉴赏《饮酒》

    陶渊明的诗可以分三类:田园诗、饮酒诗、咏史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

    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

    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这是一首好诗,好就好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

    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

    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陶渊明集》中有关其隐逸心态的诗都有哪些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