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陶渊明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一、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陶渊明的淡泊名利是值得认可的,但是他确实是逃避现实,从陶渊明的一生来看,他的思想接近于道家庄子所追求的心灵的自由,精神世界的洒脱,而道家的无为思想对当今社会而言,能解脱人的精神枷锁,压力,抑郁.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却属无益.毕竟历史的脚步是向前发展的。

    二、解析:

    1、一方面,是积极的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

    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实质,必须先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

    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

    概括起来说,这些描写都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

    记,则是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

    诗和记,二者相互补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轮廓。

     

    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

    《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

    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

    《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

    《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是积极的。

    2、一方面,是不积极的,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他是非常厌恶当时这种黑暗的社会的。

    可是它没有反抗。

    没有行动上的、真正的反抗,而是隐居田园,这是一种逃避,是不积极的。

    但总的来说, 积极的成分较多。

    陶渊明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