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全诗

    原文 :

    定风波/定风波·三月七日

    作者:苏轼 (宋)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潇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定风波:词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

    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3.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吟咏长啸。

    7.芒鞋:草鞋。

    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

    12.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13.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文学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全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