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幼儿教育的名言及其意思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陶行知
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古希腊)柏拉图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蔡元培
幼儿教育是教好后一代的基础的基础,它关系到进入青少年时期德育、智育、体育的健康发展。
所以说幼儿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非常细致耐心的工作,也是一项极其光荣的工作。
——徐特立
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从政仅14年,而专门从事教育活动时间达40年之
久。
即使在为官期间,他也重视文教、锐意办学,未曾间断教育工作,如为南康
知军时,修复白鹿洞书院,并在其中讲学,制订学规,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潭州
知州时,倡导州学、县学,亲自主持修复岳麓书院,处理政务之余,仍教诲诸生
不倦。
朱熹曾师事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他的理学思想直接继承了二程(特别是程
颐)的学术思想,同时吸收了周敦颐、张载的主张,成为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
者。
朱熹的教育理论是其理学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朱熹著作颇丰,主要有《诗集传》、《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近思
录》等,后人编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他的儿童教育思
想除散见于一些诗文中,还见之于他为儿童编写的教材《小学》与《童蒙须知》
中。
一、重视蒙养教育
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
段,其中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
他认为
这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
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
朱熹特别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他说:“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
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张伯行:《小学集解·小学辑说》,丛书集成
初编本,第2页)又说:“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
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
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由此他认为
如果儿童在幼时“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
本。”同时他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学的要求出发,指出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
于幼稚之时”,才能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张伯
行:《小学集解·小学书题》,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页),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了说明蒙养教育的重要性,他还把小学阶段的教育形象地比喻为“打坯模”阶
段,他说:“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
光饰。”(黎靖德:《朱子语类》卷7,中华书局1986年自版,第125页。
)并指
出倘若自幼失了小学,或坯模没打好,大了要补填就十分困难,他说:“而今自
小失了,要被填,实是难。”总之,在他看来,蒙养阶段的教育非常重要,必须
抓紧抓好。
二、要求慎择师友
由于幼儿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习
与正则正,习与邪则邪。”因此朱熹也与古代许多教育家一样,强调在幼儿教育
中应注意慎择师友。
朱熹认为,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
因
为乳母与婴幼儿接触的时间较长,对婴幼儿的影响也较大,作为婴幼儿的最初教
育者,“乳母之教,所系尤切。”如何选择乳母呢?朱熹提出的条件是:必选求
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为子师。
这是对乳母的要求,实质上亦是朱熹
期望儿童所应具有的品行。
儿童稍长,除须慎择教师外,还应开始注意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
能力。
朱熹曾在《与长子受之》这封家信中教育儿子:“交游之间,尤当审择,
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至于如何决定交游的亲疏,他指出:“大凡敦
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
也。”“益友”应近之,“损友”则应远之。
普通人家的子弟要善择师友,对太子、皇孙来说,师友的选择就更为重要。
作为晚年曾做过焕章阁等制并兼皇帝的老师的朱熹,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他
说:“夫太子,天下之本,其辅翼之不可不谨。”至于皇孙,由于其“德性未
定”、“闻见未广”,则“保养之具,尤不可不严。”针对当时皇太子、皇孙师
友选择不当的情形,他大胆地指出太子、皇孙左右的宫僚之选,不仅罕有称其职
者,而且多有“邪佞、儇薄、阘冗、庸妄之辈”(朱熹:《戊申封事》,《晦庵
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卷11。
)厕身其间。
认为如此疏略“辅养之
具”的择取,“是犹家有明月之珠、夜光之璧,而委之衢路之侧,盗贼之冲也,
岂不危哉!”(朱熹:《己酉拟上封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
本,卷12。
)同时劝告统治者,应效仿古之圣王教世子法,选拔端方正直,道术
博闻之士为太子师友,并盛赞贾谊在《保傅传》中所说的话:“太子之善,在于
早谕教与选左右,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为天下的至理
明言,“万世不可易之定论。”
三、强调学“眼前事”
朱熹认为:“圣贤之学,虽不可以浅意量,然学之者,必自其近而易者
始。”(张伯行集解:《续近思录》丛书集成初编本,卷2,第46页。
)同时他还
说:“据某看,学问之道只在眼前日用底便是,初无深远幽妙。”因此他规定小
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学其事”,学习眼前日用的事。
他指出:“小学之事,知
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具体言之,它包括“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
数之文”和“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这样一些内容。
朱熹认为儿童学习这类
“眼前事”不仅符合儿童认识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够为大学“学其理”打下基
础,因为“理在其中”,事事物物之中都存有一个理,“学之大小,固有不同,
然其为道,则一而已。”(张伯行:《小学集解·小学辑说》,丛书集成初编本,
第5页。
)
为使儿童“眼前之事”的学习有章可循,朱熹亲自为儿童编写了《小学》与
《童蒙须知》两部教材。
《小学》系将古代童蒙读物加以选择、扩充,加上古今
圣贤名流的嘉言善行汇集成书,全书共分内外两篇,内篇有四:《立教》、《明
伦》、《敬身》、《稽古》;外篇有二:《嘉言》、《善行》。
《小学》一书对
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其地位相当于《四书》,吾敬信如神明,自汝孩
提,便令讲习,望于此有得,他书虽不治,无憾也。
我生平长处,在信此数书,
汝当继我长处,笃行而好之也。
“(张伯行:《小学集解·小学辑说》,丛书集成
初编本,第5页。
)《童蒙须知》则是朱熹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眼前事“的具体标
准与要求。
它依童蒙习学之序,”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
洁,“凡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服,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
凡就劳役,必去上
笼衣服,只著短便,爱护勿使损污。”又规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
有常处(朱熹:《童蒙须知》,《蒙学须知》(传统启蒙教育资料),山西教育
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等等,虽然比较琐屑,但却也有不少合理成分。
朱熹强调学习“眼前事”,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
入深,自近及远,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为儿童掌握,
而且也有助于自幼儿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古语说:
一室不能扫,何以扫天下?小节不拘,大德怎成?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
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四、提倡正面教育为主
朱熹在教育工作中一贯重视和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他曾说:“尝谓学校之
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
夫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而区
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亦必不胜矣。”又说:“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
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持循哉?”尤其是对儿童教育
他更为强调多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要求“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
(张伯行:《小学集解·小学辑说》,丛书集成初编本,第4页。
)”因此在他编
写的《小学》一书中,他非常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收录了大量古今圣贤的“嘉
言懿行”,供儿童模仿学习,力求使儿童能从中“学到做人的样子”。
同时在他
编写的《童蒙须知》中,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行为的规定也主要着眼于进行正面的
具体的指导,如他教育儿童“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
有缺落。
(朱熹《童蒙须知》,《蒙学须知》(传统启蒙教育资料),山西教育
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研磨,勿使墨汁
污手(朱熹:《童蒙须知》,《蒙学须知》(传统启蒙教育资料),山西教育出
版社1991年自动,第23页。
)”等等。
根据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朱熹还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
求,他说:“指引者,师之功也。”又说;“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
于终尔。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8,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6页。
)”并
把教师对学生的适时启发比喻为“时雨之化”,认为“譬如种植之物,人力随分
已加。
但正当那时节,欲发生未发生之际,却欠了些子雨,忽然得这些子雨来,
生意岂可御也。
(《朱子全书·论语六》,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卷15。
)”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是他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
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观理解,包含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在古代学前教
育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