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外出服役的诗词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
郭子仪退守洛阳。
朝廷紧急征兵拉夫。
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
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quot;"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
"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
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
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牺牲精神。
诗人写出了这些普通人朴实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读之不免一洒"千秋之泪"。
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
诗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画地再现了诗人的这次亲身见闻。
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
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
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
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
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
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
'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
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唐宋诗举要》引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