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教学古诗词意境的几种方法

    江西省乐平市界首中学 倪晓平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意境。

    一般认为,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历来是教学古诗词的重难点。

    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种理解古诗词意境的方法。

    诵读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就道出了“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同样,在学习古诗词中也不能忽视“读”的作用,“读”是理解古诗词的基础,在教学中如何去读呢?一要读准学音;二要读准节奏;三要读出感情。

    读出了感情,就读出了诗的意境,学生就可以发挥丰富的想像,感受诗的美。

    “读出感情”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读不只是纯粹的读,而应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

    知人论诗法 理解诗的意境,不能仅限于诗的内容,还应该对作者的人生基调有所了解,这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是极有帮助的,如从陶洲明的生平简介上可知,陶洲明是一个谈泊名利、安分乐道,鄙视官场,不愿与统治者流合污和热爱大自然的人。

    他的诗也表现了这一点。

    如其诗《饮酒》其五中就抒发了诗人归隐之后与大自然相契合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诗人对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的鄙视。

    又如柳宗元《江雪》一诗,是他被贬官永州时写的,当时政治革新失败后,豪族地主集团加紧迫害革新派人士,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作者依然敢于斗争,让我们感觉到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的化身。

    教师如能通过介绍背景材料来教学生,我想诗的意境就不难理解了。

    抓诗眼引导法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在教学古诗词时,如能抓住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抓住“孤”和“独”这两个字展开教学,学生把握诗的意境就不会太难,如在教学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时,抓住“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诗来展开教学,就不难理解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思想。

    挖掘诗中“空白”,发挥想像法 创造意境的手法多种多样,在古代诗歌中表现意境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最常见最典型的手段是空白的运用和处理。

    传统中国水墨画总是要在笔墨外留下大量的空白,许多诗歌则不把话说尽,注意处处留下空白,使诗歌显出虚实结合的特点,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表面写“黑云”和“甲光”,实际上它留给了我们想像的空间,既渲染了沉重的战争气氛,又画出了两军对峙的态势。

    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无际流”。

    其实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故人今辞我而去,何时再能相聚?他乘坐一叶孤舟,旅途中是否寂寞?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两句十四个字里饱含着诗人对好友多么深厚而真挚的情谊啊!游戏法 初中学生抽像思维不够成熟,重感情而轻理性的特点明显。

    学习古诗,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不妨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古诗词时采取演小品、编故事、搞沙龙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七步诗》时,引导学生根据诗的背景布置场景,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曹丕和曹植,像演小品一样演《七步诗》。

    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