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苏轼水调水调歌头中的诗词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宋代: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译文: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

    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

    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

    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

    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

    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

    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雌。

    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3、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宋代:苏轼

    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

    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

    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译文:天,度过了中秋节才离开,写了《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这首词来赠别我。

    因为言词太过悲切,便作词应和。

    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

    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

    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

    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

    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4、《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宋代:苏轼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冤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

    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译文:欧阳文忠公曾经问我:“琴诗哪一首写得最好?我回答认为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诗最好。

    欧阳公说:这首诗最为奇妙艳丽,但不是听琴,而是听琵琶呢。

    我深以为然。

    建安章质夫的家里有擅长弹琵琶的人,请我替他写首曲词。

    我很久没有写词了,为此特意拿韩愈的这首诗,稍微加以隐括,使它合乎声律,用来送给那个擅弹琵琶的人。

    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

    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

    忽然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填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

    乐声就如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一般,极尽缥缈幽远之致。

    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

    瞬息间高音突起,好像走进悬崖峭璧之中,寸步难行。

    接着音声陡然下降,宛如突然坠入深渊,一落千丈,之后弦音戛然而止。

    弹者好像能兴风作雨,让人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坐立不宁。

    弹者把琵琶一推放下,听众再也没有流水可以倾洒了。

    扩展资料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

    元丰六年三月张怀民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

    他们结识后,因气味相投而成为好友,交往密切。

    是年十月十二日苏轼将往张怀民暂住的承天寺与之一起赏月,写下了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十一月,张怀民在其新居西南筑亭,以观览长江胜景。

    苏轼钦佩张怀民的气度,为其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并赠其这首《水调歌头》。

    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王案:“癸亥六月,张梦得营新居于江上,筑亭,公榜曰快哉亭,作《水调歌头》。”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

    3、《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八月,“相从彭门百余日”的苏辙打算离开徐州,赴南都(今河南商丘)留守签判任,临行前作《水调歌头》词告别。

    苏轼“以其语过悲”,便写下了这首和作,对其弟加以宽慰。

    4、《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正月,当时苏轼在黄州。

    这是苏轼根据韩愈写音乐的名篇《听颖师弹琴》改写的。

    韩愈原诗为:“昵昵儿女语,思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苏轼水调水调歌头中的诗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