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四大书法家
宋代的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米芾(1051~1107)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
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
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
米芾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元虞集曰:“米南宫书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整然也。”
米芾书法成就以行书和小楷为最高,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
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米芾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
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他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
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
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
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
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米芾善用“刷笔”,中含枯润,笔力充沛,气势凌厉,有天马行空之概,又因为其行草皆真楷中来,故点画精到。
如晚年代表作品有《虹县诗》、《多景楼诗册》等。
元袁桷在《清宫居士集》中称,米芾曾师法唐段季展,得其“刷掠奋迅,故作大字悉祖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除了写诗词、散文等外,对书画也很擅长。
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
在学术上的著作有《易传》、《书传》等。
东坡居士的成就在书史上是很高的:在宋四家(苏、黄、米、蔡)中排在首位(此排位并不是根据出生前后的);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再加上民间故事中给人留下的潇洒印象,如果没见过他的字,我会认为他的字至少不会平淡吧。
黄庭坚(1045~1105)中国北宋诗人,书法家。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治平四年(1067)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
后以修实录不实,遭到贬谪。
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生前与苏轼齐名。
世称苏黄。
黄庭坚工书法,兼擅行、草,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自成风格。
墨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等。
蔡襄(1012~1067)北宋书法家。
字君谟。
福建仙游人。
曾任西京留守推官、福建路转运使、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翰林学士等职。
擅篆、籀、楷、隶、行、草等书体,楷书师法颜真卿,结体端严,体格恢宏;行书得晋人风韵,潇洒简逸。
论书注重神、气、韵,崇尚古法。
他上承唐代书法,下开宋代新风。
有墨迹《茶录》、《牡丹谱》、《与杜长官帖》、《自书诗札》、《自书诗卷》,石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