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谁能给几首爱国主题的古诗词要带赏析的100字左右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做一书生。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谴沙场匹马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

    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赏析】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

    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

    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

    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

    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

    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

    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

    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关 山 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就题意而生发,叙写同一个月光之下,关山(边境)内外三种不同人(将军、士兵、遗民)的境遇和心态。

    它以时间为触发点,巧妙地通过一个守边士兵的口吻,分别从其所闻、所见、所感三个层面展开。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段一转韵,相应地构成三大段。

    前四句写将军:临边不战,沉湎声色,弛废战备。

    次四句写士兵:虚度岁月,暴骨沙头,壮志难酬。

    后四句写遗民:渴望恢复,连年落空,忍死等待。

    月亮是全篇的背景光源,三种人都是今夜月下的不眠之人,苍白的月光照出他们各不相同的欢乐悲苦。

    诗歌的重点是写“壮士心”和“遗民泪”交织成的“月下之恨”,而“将军乐”则从正面揭露了造成这一千古悲剧的历史原因是“和戎”的国策。

    全诗以淡淡的月光涂抹了一层悲愤的时代色彩,无声地吐诉着作者心头对“和戎”国策的谴责和报国无门的憾恨。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宋·陆游《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客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璘珣。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赏析〕这里陆游至四川供职嘉州时反作,全诗咏物言志,借赞美金错刀寓抗金报国之志。

    诗然引用战国时“楚虽三戾,亡秦必楚”的楚车民谣作比,用反诘句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

    三户,指屈、景、昭三家。

    楚民谣虽仅八字,但深刻说明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

    陆游虽生活于国力衰微偏安江左的南宋,但基于对民心、民力的正确认识,在述志时他坚信中国有人,定能完成北伐事业,其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内容评析]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

    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

    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

    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

    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

    「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

    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

    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

    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更令人感慨与寻思。

    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起写登高临远 ,凭栏眺望,句中隐括了荆轲于易不饯别、

    座中人发尽冲冠的故事。

    连“潇潇雨歇”一语,亦神似《易水歌》。

    长啸而仰天,足以表壮怀之激烈。

    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一纵一横,兼写壮怀壮举,概括性极强。

    又信手拈来古乐府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将及时努力与抗金事业联系,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为千古箴铭。

    上片写出责任感、紧迫感,过片更直书国耻,慷慨陈词。

    谓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喋血虏廷。

    这里,“饥餐渴饮”和“食肉被皮”两个成语熔铸一联,

    如实反映了惨遭凌暴的宋人对金兵的仇恨,切齿之声纸上可闻。

    又由于“壮志”、“笑谈”等语的运用,

    造成“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轻快语调,表现出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

    结尾以收拾金瓯的决胜气概镇住全词,与发端的力量悉称。

    全词濡染大笔,直抒胸臆,忠义愤发,元气淋漓。

    寓绝大感慨,饶必胜信念。

    从而成为豪放词的千古杰作,至于岳飞英名,同垂不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

    汉·刘邦《大风歌》

    〔今译〕大风刮起呵云彩飞舞飘扬,威权行遍全国呵我回到了故乡。

    〔赏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回到他的故乡沛县(今江功沛县东),和故乡的父老、子弟一起喝酒。

    酒酣时,刘邦兴高采烈地击筑,唱了这支歌。

    因以“大风”两字开头,后僦名之为《大风歌》。

    这两句诗语言雄浑有力,表现了这位开国皇帝的不平凡的气概,同时也流露出他统一天下后踌躇自得的神情。

    这首歌用的还是楚地歌谣的传统调子,因而它仍是自由舒展的“楚辞体。”

    〔原作〕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宋·李清照《乌江》

    当做人杰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析] 宋代靖康二年(1127),金兵玫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徽、钦二帝被掳,康王赵构逃到江南建立南宋政权。

    不久李清照也到了建康(今江苏南京),诗当作于此时,表面是咏史,实则借古讽今。

    历史上的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之后,逃至乌江,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他本是个失败的英雄,但李清照却给以热情的赞颂。

    与其说赞颂项羽,毋宁说是赞颂壮烈牺牲、不肯苟安的精神。

    两句言简意赅,在强烈的抒情气氛中寓有深刻的哲理。

    笔力雄健,激昂慷慨,显示了她诗作与词作的不同风格。

    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评其词曰:“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近人深曾植《菌阁琐谈》云:“易安倜傥,有丈夫气。”移之以论其诗,实为不刊之论。

    谁能给几首爱国主题的古诗词要带赏析的100字左右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