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语文教学中怎样融入传统文化初探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华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汉语言。

    它作为人的交际工具,并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今天。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情感,使我们的学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我们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己任,改变授课方式,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才能说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我们应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重,搞好语文教学。

    一、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的精美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育学生,审慎、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所倡导、所尊崇的文化主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种古今文化相契合的教学氛围中不断去感悟、去体味。

    从而使他们的心灵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便成为他们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最终成为他们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标准。

    例如,当我在教学《小儿辩日》时,可以让学生去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韵味;在教学《论语》时,教师提到孔子,自然就会想到一个慈祥的长髯老者,带领一群门徒,风尘仆仆,辗转各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却“知其不可而为之”。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孔子那似一棵坚忍不拔的树,虽经历贫困、饥饿、嘲笑、驱逐的风风雨雨,却能始终坚毅地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凡此种种,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分量,将其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使他们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来,进而能够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文化精神。

    二、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毋庸讳言,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没有得到发扬光大,而且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也几乎是空白,那种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所剩无几,而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腐败和缺乏公德的事例倒让人常常感慨人心不古。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神圣而庄严的社会重任,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传统文本思想的感染和熏陶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民族意识,增强自身的民族观念。

    如我在讲授古诗《青松》时,在讲述古诗含义时,适时插入讲述陈毅的民族气节,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民族英雄是何等刚毅和坚强。

    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了英雄们的气势,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语文知识来得更为重要。

    三、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对学生性格的塑造

    春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

    当时出现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伟大的文学大家。

    说到庄子,自然就会想到一个在山间云游的仙人,是一个濮水边钓鱼的老者,是一个思想奇幻的思考者。

    在做“宁其死为留骨而贵”的神龟与做“宁生而曳尾于涂中”的活龟之间,他毅然地抛弃了前者;而在文章里,他凭空虚设,海阔天空,放纵自由,宏伟壮丽,诙谐怪异,大鹏展翅万里,北海虚怀若谷,盗跖声色俱厉,庄周幻化蝴蝶,文思跳跃,开阖无端,令读者恍惚迷离,唏嘘不已。

    显而易见,在教学中这样的插入收到的效果肯定比较好。

    因为它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其实,中国传统节日众多,许多诗词歌赋中均有反映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

    适逢民俗节日,我们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春节之前,向学生介绍春节的由来,诵读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时节让学生摘录杜牧的《清明》,感受诗人的情感;端午节向学生介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请学生带着问题请教长辈或查阅书籍,也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查找。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受益匪浅,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而是深入了解和挖掘出来其中的内涵,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诗歌教学是小学阶段学生最多学习的文学经典。

    其实诗歌中所涉及传统文化知识非常广泛。

    挖掘出其中的传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使他们对传统文化更有兴趣。

    例如,在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除了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同时,还组织学生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诗中“桃、符”就是一个很好的传统知识。

    我向学身生介绍了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变。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好奇不已。

    课下,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它节日的民俗风情。

    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把传统文化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还能真正实现语文既教文又育人的教育功能。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涵,它必定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语文教学中怎样融入传统文化初探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