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杜甫.朱熹.陆游.陶渊明的古诗和解释和赏析!

    春夜喜雨 杜甫

    好 雨 知 时 节,当 春 乃 发 生。

    随 风 潜 入 夜,润 物 细 无 声。

    夜 径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独 明。

    晓 看 红 湿 处,花 重 锦 官 城。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

    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

    全诗八句,虽没出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

    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

    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

    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

    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

    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

    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

    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杜甫.朱熹.陆游.陶渊明的古诗和解释和赏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