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银耳”的古诗词有哪些
《瑶花·银耳》
(清末近现代初·赵熙)
苔枝断节。
芳意丛丛,倩瑶姬分别。
苍花千朵亲摘处,认取玉肌笼雪。
浓浇米泔,化秋气、露盘清洁。
生不逢四皓商山,负了采芝人杰。
木鸡还玷佳名,想一种仙香,传自仙阙。
冰瓯浸水花乳放,一一冰蚕成蝶。
素娥咽否,好风味、银河边说。
误镜中粉捻针窠,戏弄小珰明月。
释义:
苔枝断节。
芳意丛生,请瑶姬分别。
苍花千朵亲手摘处,认取肌肤笼雪。
浓浇淘米,化秋气、承露盘清洁。
生不逢四皓商山,辜负了采芝人杰。
木鸡还玷污好名声,想象一种仙香,传自仙阙。
冰碗浸水花乳放,一个冰蚕成蝶。
素娥哭泣吗?好风味、银河边说。
误镜子中粉捏针案,戏弄小蹭明月。
扩展资料
银耳
银耳是担子菌门、银耳纲、银耳目、银耳科、银耳属真菌的子实体, 又称作白木耳、雪耳、银耳子等,有“菌中之冠”的美称。
银耳一般呈菊花状或鸡冠状,直径5-10厘米,柔软洁白,半透明,富有弹性。
银耳作为我国传统的食用菌,历来都是深受广大人民所喜爱的食物。
通常作为烹调各类菜肴的主要配料,其中所含有的活性成分-银耳多糖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
明清之际,天然品相好的银耳一直是皇帝和达官显贵养生益寿的佳品,如清代女官德龄所著《御香飘渺录》中所说:“银耳那样的东西,它的市价贵极了,往往一小匣子银耳就要花一二十两银子才能买到。
银耳为担子菌门真菌银耳的子实体,由10余片薄而多皱褶的扁平形瓣片组成。
银耳子实体纯白至乳白色,一般呈菊花状或鸡冠状,柔软洁白,半透明,富有弹性。
干后收缩,角质,硬而脆,白色或米黄色。
[3] 在子实体上下两面,均覆盖子实层,由无数担子组成。
担子近球形,纵分隔, 大小介于10×9(微米)-13×10(微米)之间。
担子上生微细孢子,无色,光滑,近球形,大小介于6×4(微米)-8.5×7(微米)之间。
银耳菌丝体由担孢子萌发生成,是多细胞,呈灰白色,极细,起着吸收和运送养分的作用。
菌丝体在条件适宜时,形成子实体,子实体是人们食用部分,由薄而多皱褶的瓣片组成。
白色、表面光滑、有弹性、半透明。
干后微黄呈硬角质,体积剧烈收缩变小、脆硬,为湿重的1/3~1/8,遇水浸泡又可恢复原状。
成熟的子实体的瓣片表面有一层白色粉末,为银耳孢子,若银耳孢子成熟,会自动弹射出来,由此可借助风力传播,再生长新的下一代,由此周而复始。
银耳属中温性真菌,银耳培养过程离不开伴生菌丝香灰菌,其混合的菌丝体不耐高温,但是可耐低温。
菌丝萌发期:菌丝在15~30℃之间都可以生长,但温度不能超过30℃,控制在23~25℃最合适。
因为当温度髙于30℃时,香灰菌菌丝会处在一个不正常的状态,生长过快,当温度低于20℃时,香灰菌菌丝生长又太过缓慢了。
菌丝生长期:由于菌丝萌发阶段,袋内温度有所升高,此时应该适当调整温度,将室内温度降低2~3℃。
当环境温度高于28℃时,接种穴口会吐黑水珠,造成烂蒂;低于18℃时,穴口会吐白色晶状黏液,也会导致耳基霉烂。
银耳抗寒力很强,孢子在0℃条件下2h,不会失去萌发能力。
银耳孢子在相对湿度 70%~80%的条件下可萌发成菌丝,菌丝不断生长、分化产生子实体。
子实体在相对湿度80%~90%的条件下迅速发育,若相对湿度超90%,则不易萌发成菌丝,而以芽殖形式出现,而且萌发成菌丝生长柔弱纤细稀疏,子实体分化不良或胶化成团成堆。
强烈的直射光不利银耳菌丝的萌发及子实体的分化,散射光能促进孢子萌发和子实体分化。
提供适当的散射光,银耳既白品质也优。
银耳是一种好气性真菌,菌丝萌发对氧气需要随菌丝量增加而增加。
子实体分化,耳大氧多,耳小氧少,氧气充足,子实体分化迅速。
若在缺氧状况下,菌丝生长缓慢,子实体分化迟缓。
银耳是弱酸性真菌,培养时的pH值应在5.2~5.8之间,过酸或者过碱对银耳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野生银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也分布于寒带、温带和热带。
在国内统计中,野生银耳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福建、贵州、安徽、湖南、广西、台湾等省市的山林地区。
其中以福建“古田银耳”最为著名。
野生银耳数量稀少,在古代属于名贵补品。
银耳栽培起源于四川通江,据记载,通江银耳至少在清同治四年(1865 年)已有大规模人工栽培。
古田县是全国袋栽银耳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是“古田银耳”原产地区,是国内最大的银耳商品化生产基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