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宋代四绝简介

    苏东坡,黄鲁直,米元章,蔡京四家字体。

    ——苏、黄、米、蔡,宋朝‘四绝’

    说起宋朝“四绝”,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举出很多来,这里指的是书法,史称“宋四家”。

    不过,现在说的“宋四家”之一的“蔡”却不是蔡京,而是蔡襄。

    不过,《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处,说明至少在明初,“宋四家”的“蔡”指的是蔡京,可能是那时人们对“书如其人”的“认识”还没有被广泛认可吧。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曾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诬陷入狱。

    出狱后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

    直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北归途中的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病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等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莫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黄庭坚在他的《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

    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称他黄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书法家。

    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

    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王安石为宰相实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

    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虽然没有积极参加,但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重要的成就是诗,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

    黄庭坚的书法擅行、草书。

    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

    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旭、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著名的书迹有《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花气熏人帖》、《虹县诗》等。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

    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

    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尤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

    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

    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

    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

    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

    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

    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

    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

    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

    篆便爱《咀楚》、《石鼓文》。

    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笔法、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

    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

    米芾以书法名世,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

    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皇帝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

    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

    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

    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

    非但不愧而已。”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

    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

    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

    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蔡京(公元1047-1126年),字元长,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北宋熙宁进士。

    徽宗时被提拔为尚书左丞右仆射,权重一时。

    后屡被罢官又屡次复出,几上几下,曾四秉国政,为四朝元老。

    蔡京擅权期间,由于倡行“丰亨豫大”之说,不顾国家实情,片面追求高消费,人为地制造“物庶民丰”的假象,导致国储一空,引发了宋朝历史上悲惨的“靖康之变”,致其声名狼藉被天下人列为“四大奸臣”之首。

    蔡京的艺术天赋极高,素有才子之称,在书法、诗词、散文等各个艺术领域均有辉煌表现。

    当时的人们谈到他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就连狂傲如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

    据说,有一次蔡京与米芾聊天,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什么人最好?”米芾回答说:“从唐朝晚期的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

    蔡京的书法作品虽然传世不多,仅有《节夫帖》、《唐玄宗鹘鸰颂跋》、《十八学士图跋》等帖,但从所能见到的这些作品中,亦可窥见他书法艺术的全貌。

    如《十八学士图跋》,点画清晰,爽利犀练,雄浑矫健,结字奇巧,侧中取势,深得二王风韵,又兼具苏米异趣,用笔大胆泼辣,纵横捭阖;整体章法字字巧妙,错落有致,干净利索,字里行间洋溢着典雅律动的节奏,弥散着恬淡幽远的诗意,氤氲着疏朗清新的禅趣,堪为难得的精品佳构。

    蔡京的书法豪健洒脱,舒展飘逸,张弛有度,极为耐看,十分养眼,其艺术成就之高,在北宋罕有比肩者,不失为一代宗师。

    说到这里,也不得不提提蔡襄了。

    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

    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过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

    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

    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

    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

    最推崇他的首数苏东坡、欧阳修。

    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更高:“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

    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欧阳文忠公集》)。”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山谷文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蔡襄的草书曰:“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

    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朱长文《续书断》:“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

    仁宗深爱其迹……及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敕书之,君谟辞不肯书,曰:‘此待诏职也。

    儒者之工书,所以自游息焉而已,岂若一技夫役役哉?’”

    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 “忘归石”、“国师岩”等。

    然而,蔡襄不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总体上看,他的书法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

    仅以书艺而论,蔡京确实好于蔡襄,蔡襄书法承袭前人,过于拘谨,是尚法书风的余绪,而蔡京则勇立潮头,锐意创新,是尚意书风的主力,故生动多姿,更见性灵。

    正如启功先生所评:“北宋书风,蔡襄、欧阳修、刘敞诸家为一宗,有继承而无发展。

    苏黄为一宗,不肯接受旧格牢笼,大出新意而不违古法。

    二蔡(指蔡京蔡卞兄弟)、米芾为一宗,体势在开张中有聚散,用笔在遒劲中见姿媚。

    以法备态足言,此一宗在宋人中实称巨擘。”故宋四家之“蔡”当是蔡京。

    其实,艺术和科学技术一样是无“阶级性”的,我们应以客观辩证的态度对待历史上“有问题”的书家,如以宋宗室仕元的赵孟頫、明末清初以明大臣降清的王铎,与蔡京相似的还有南宋秦桧与明代严嵩。

    我们不能因其在“政治上”的问题而否定其在书法上创造的成果与对书法的贡献,人“有罪”,他们创造的艺术无罪,“消灭敌人而收缴其武器”才是正确的态度。

    宋代四绝简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