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宋诗中的物候》中有关物候的诗句及是关于什么
定义
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 物候现象。
编辑本段概述
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称物候现象 .
物候与物候学也有着重要的关系。
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物候也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物候是天气多年的积累,两者有从属关系。
编辑本段《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每年春节过后,大地就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芽,各种花木次第开花。
再过两月,燕子翩然归来,大自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渐次转入炎热的夏季,植物忙着孕育果实。
等秋天到来的时候,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经不住阵阵秋风的吹袭,就簌簌地落了下来。
这时北雁南飞,其他各种候鸟也相继离去,大地又呈现一片万木落叶、衰草连天的萧飒景象。
从此,活跃在田间草际的各种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大地又沉沉睡去,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岁岁如是,周而复始……
这些自然现象不知陶醉了多少诗人,因而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也都成了他们讴歌大自然的素材,成了他们抒发感情的凭借。
不过农民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感受和诗人们又不同。
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
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
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
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十二候。
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
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
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趋向。
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观测是记录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
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