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读诗词《雨霖淋》后有感

    《雨霖铃》①

    宋 柳永

    【原文】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③

    留恋处,④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⑨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即是“凝咽”。

    ⑦去去:分手后越来越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

    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南天。

    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

    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鉴赏】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

    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

    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

    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柳永

    白衣卿相柳永(987年—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人。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词内容有三类:

    描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望海潮》最为有名。

    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描写男女情爱。

    这类词中有表现下层人民不幸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的,如《定风波》,有写妓女悲苦和她们对轻薄男子怨恨的,如《少年游》,有写妓女渴望自由、渴望真正爱情生活的,如《迷仙引》。

    江湖落拓的感慨是他词作的另一重要内容。

    生平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

    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词作极佳,流传甚广。

    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轶事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 并且柳词可分俚、雅两派。

    风流才子柳永的沉沦

    评说柳永,不管你怎样看待,也得承认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风流才子。

    李白有才气,苏轼也风流。

    若要也才子,也风流,且把才气与风流玩得出云入画,游刃有余。

    恐怕李白与苏轼是难以望及柳永的项背。

    柳永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妓女的铁哥,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不修边幅的小丑,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

    想起柳永,自然会想起那流传千古的佳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仿佛看到江南秋色如染,烟柳画桥下水天一色。

    风帘翠幕里十万人家。

    重湖映青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云树绕堤沙,有兰舟催发。

    斜阳里,寒蝉凄切。

    满腔离愁的柳永正对着前来送行的两三个姑娘惜惜话别。

    泪眼看着泪眼,柳永低吟长诉:“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地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写得漂亮极致,情抒得极致漂亮。

    柳永的笔头流淌着阳光、春雨、丹青。

    他描绘的江南有声有色,有情有韵有味,让身处江南的才子也心驰神往。

    柳永的心头有天真稚气,柔情似水,激情似火。

    平仄声里,如杜鹃啼血,如秋雨打萍,溅得宋词好婉约。

    也许是应了“文章憎命达”的条律,柳永的一生太倒霉。

    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

    第二次又落榜。

    按说,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

    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姿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落榜了,不好好反思自己,却要说皇帝没有发现自己,政府遗漏了贤才。

    明明是一介布衣,偏偏要说自己是才子词人,是没有穿官袍的高官。

    特别让当局难以容忍的是结尾的一句话:“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年轻人真有些狂。

    自己落了榜,不知丢人伤面子,还故作清高,换什么“浅斟低唱”。

    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

    落榜后的后生写了几句调皮的诗句本没有什么。

    问题是你不是一般的后生,你是柳永,你柳永的词凡是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歌,就有人吟。

    柳永不知自己的名字和词作已经覆盖了远近的市井巷陌,楼堂馆所;不知道那带有磁性的词句和清新的韵律已经征服了天下的歌迷和追星族。

    更不知道,在某些阴暗的角落,有人在窥视他的行迹,有人在分拆他词作中的不安定因素。

    几本关于柳词的书

    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

    仁宗反复看者,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

    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真是 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

    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

    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对手太强大了。

    被除名的柳永咽泪装欢,玩世不恭地扛着“奉旨填词”的御批招牌,浪迹江湖。

    深入歌楼舞场,堂而皇之地贯彻落实仁宗的圣旨,夜以继日地“浅斟低唱”。

    这一招,也够毒。

    他玩得皇帝羞辱难堪,喘不过气。

    “奉旨填词”的柳永,玩着御批的“浅斟低唱”,竟反打正着的玩成了走红的大腕级巨星,玩出了响当当的名牌效应。

    最难得的是,歌舞场的辛酸和旅途的风雨成就了柳永的不朽和宋词的辉煌,奠基了他独树一帜的悲壮人生。

    这是柳永的大幸,更是中国文学的大幸。

    秦楼楚馆,舞女歌伎,是个很资深又很敏感的话题。

    达官显贵,正人君子们凭着权势纸醉金迷在秦楼楚馆,醉生梦死在舞女歌伎群中。

    因为权力,这一切都是合法的,应该的。

    可转过身,回到殿堂、公馆,穿上官袍,带上乌纱,他们又以传统道德守护者的身份,污蔑,漫骂自己曾经作践过、蹂躏过的舞女歌伎,以显自己的文明儒雅,正人君子。

    柳永不同,也可能惟有柳永不同。

    他以善良、真挚的同情心体察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妇女,他放下傲视权贵的“白衣卿相”的架子,以心换心,和舞女歌伎做朋友,以满腔的真情温暖那些冷冰冰的心、滴血的灵魂。

    在世人泼满污水的地方,柳永看到了大宋王朝骨子里的污浊,看到崇高掩盖下的卑鄙。

    最肮脏,最卑鄙的地方,不是秦楼楚馆,而是富丽堂皇的宫殿。

    直面生活,柳永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口无遮拦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在《昼夜乐》中写到: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早知凭地难拼,悔不当时留住。

    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

    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御街行》有句:朦胧暗想如花面,欲梦还惊断。

    和衣拥被不成眠,一枕万回千转。

    唯有画梁,新来双燕,彻曙闻长叹。

    《凤梧桐》写到:独倚危楼风细细,望及离愁,黯黯生无际。

    草色山光残照里,无会得凭栏意,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饮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况伊销得人憔悴。

    ……

    真情,真爱,真词,真男人。

    敢写,敢唱,敢为,敢叛逆。

    堂堂正正,坦坦荡荡,甜甜蜜蜜切切绵绵,难得的真情,传奇般的故事。

    在那充满着污浊,虚伪,欺骗,残暴的社会里,莫要说柳永为舞女歌伎们写词写曲,他们就是热烈地拥抱,疯狂地相爱,也是崇高的,清洁的,灿烂的。

    要说这就是柳永的沉沦,那么,这种沉沦太美了,太精彩了。

    它足使天下那些在权势和金钱的床单上进行的男欢女爱黯然失色。

    “正人君子”们骂柳永沉沦,是因为柳永爱烟花巷。

    那么“正人君子”们真的就没有去过烟花巷吗?他们又是何等的德行,何等的禽兽。

    确实也有没去过烟花巷的正人君子。

    那么,他们在烟花巷之外就没有干过烟花巷的事吗?或者说,他们灵魂深处就没有对烟花巷的向往吗?有几个“正人君子”敢说不。

    是清是浊,是黑是白,问题不在事情的本身,关键是要看是谁所为。

    权势,是权势者的魔杖,它可指鹿为马,可化腐朽为神奇。

    它对绝大多数的男人和女人都有着强大的诱惑力。

    凭柳永的智慧和才华,完全可以为自己争得一些权势和名利。

    可犯傻的柳永就是不开窍,偏偏背离权势而亲近下层的歌女舞伎。

    藐视权贵的大诗人李白,灵魂深处太想当官了。

    在《与韩荆州书》中肉麻地写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拍马拍到如此精湛和富有艺术色彩,真是非李白莫属了。

    后来跟着永王邻起事,差点丢了诗人的命。

    诗圣杜甫,看起来老实巴交,心里也非常想当官。

    冒着安史之乱的枪林弹雨,穿着麻鞋,跋涉几百里,追赶逃难的唐玄宗,其忠实,其理想可见一斑。

    就是高傲的王维先生,虽栖身终南山,心却在长安城中,时刻窥视着吏部的动静。

    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曲线的官场捷径。

    也清高,也实惠,也不用行贿。

    牛耳级的诗人,文人,端着酒杯,挥起笔墨,慷慨激昂地蔑视权贵,骄傲清高得像云中的白鹤,把世人玩的高山仰之,眼花缭乱,称仙称圣。

    压根看不到仙们圣们六根未净,抵不住权势名利的诱惑,砸不烂世俗红尘的枷锁,割舍不了长在自己心头角落里的毒瘤赘疣。

    铿锵而清高的言词下潜藏着比普通老百姓更大的官瘾和对权势的贪婪。

    应该承认,屡试屡败的柳永也无法结扎了自己对仕途的向往之情。

    然而,与李白、杜甫的执着卖力,完全彻底地愿意搭着性命而献身官场的状态相比,柳永本能的“向往之情”也就微不足道了。

    在名利的试金石前、李白、杜甫、王维、韩愈等一流的,口碑很好的大师、大家们绝对输给了沉沦者——柳永。

    对官场自作多情,千方百计想挤进官场的文人,若不脱胎换骨地去无耻,去污浊,是很难与官人为伍的,也很难登上自己的理想之舟。

    一厢情愿地想当官的李白,官没当上,反而被流放夜郎。

    人死后,身边连一个处理后事的人都没有,够凄凉,够惨。

    终生效忠于朝廷,任劳任怨的杜甫最后竟死在一叶小船上,够可怜,够悲。

    而远离官场的柳永,虽无儿无女,却死在市民百姓和歌女们断肠的哭声中。

    歌女们把柳永的丧事办得很隆重,也很气派。

    为了纪念柳永,每年逢柳永的忌日,歌女们还要集中在一起召开“吊柳会”。

    柳永的死,虽没有人说他重如泰山,却是难得的幸福和温馨。

    风流才子,生生死死都风流。

    千百年来,敢如此沉沦的惟有柳永,沉沦到如此精彩的也只有柳永。

    读诗词《雨霖淋》后有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