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九首其八诗意
作者在前两句诗中以坚定语气表明,即使谗言如“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遭受不公正的迁谪逆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沙一样沉入江底,也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
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
全诗皆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尽管谗言诽谤,小人诬陷,以至于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被罢官降职,逐出朝廷,贬谪他乡,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
历经艰辛和磨难之后,终究还是要洗清冤屈,还以清白,就像淘金一样,尽管“千淘万漉”,历尽辛苦,但是终究总会“吹尽狂沙”,是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
唐代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八》原文: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译文:
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低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
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
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
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
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
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诗词赏析
《浪淘沙九首》这组诗作品是民歌体诗,既通俗易懂,又非常纯正,无浮华之词。
第一首演绎神话传说,第二首用象征手法表现爱情经受磨难,第三首写世事流变之理,第四首写游子情怀,第五首描绘锦江风情,第六首揭示劳作与享受的不平,第七首描绘钱塘江潮,第八首写迁客情怀,第九首再写世事流变之理。
第八首诗歌咏的是淘金,但用意在表达诗人不屈于困难、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意念。
深浪与沙尘,都是埋没金子的力量,谗言和迁客,也是人才的困境。
但是既然淘金者能够在千淘万漉中得到真金,人才也可以在种种磨难之后闪闪发亮。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这句话成为很多面临困境的人的座右铭。
是金子总会闪光,不管是浪涛的冲击还是泥沙的掩埋,都不会改变它的本质。
同样,一个真正的人才也总会在经历种种考验之后,闪现出他出类拔萃的优点。
一时的困难并不能阻碍一个人进步,只会让他变得更成熟、更有能力、列经得住考验。
刘禹锡,自幼好学,精通诸子百家,诗文辞赋。
在青年时代,可谓一帆风顺,平步青云,较之其他诗人要幸运的多。
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后又当上监察御史,23岁授太子校书,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虽说刘禹锡仕途一帆风顺,二三十岁便位极人臣,但他是个有为青年,梦想着治国平天下,便与数名有志之士一合计,搞了个大事情:永贞革新,誓要彻底瓦解藩镇和宦官手中的权力,恢复唐王朝的兴盛。
结果只是螳臂当车,宦官权贵以及手握兵权的藩镇军阀一反扑,不仅逼迫皇帝禅位,还将他们纷纷贬官。
带头的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剩下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贬为边远八州的司马,是轰动一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突然从人生巅峰跌到了谷底,之后他一被贬就是长达23年之久。
刘禹锡的一生,在政治上,是斗争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是在被打击中不断反击的一生。
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立门户,不断创新,写出大量雄浑苍劲的诗歌。
同时,他又以诗歌作为武器,无情地嘲讽和打击着他的对手。
他虽然不断地被排挤,被打击,被流放,但从没低头认输,反而是愈挫愈勇,豪情万千。
虽然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但刘禹锡从不颓废,始终充满乐观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
在诗中,他表达的是一种不屈不挠、奋发自立的情怀,给他人以启迪,给自己以激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浪淘沙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