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求背井离乡寄人篱下抑郁不得志的古诗词

    一、古诗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二、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三、赏析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

    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

    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

    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

    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

    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啊。

    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

    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啊。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

    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

    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

    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

    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

    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

    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

    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

    周济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

    此词句句不离山水。

    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

    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

    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

    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

    “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

    《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

    杜甫《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

    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

    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

    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

    “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

    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

    《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

    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

    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隐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

    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

    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

    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

    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

    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

    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求背井离乡寄人篱下抑郁不得志的古诗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