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古城西安”的开头怎么写?

    三城岁月之古城西安(一)

    有人说,中国有三个最有代表性的城市,那就是古城西安、皇城北京和洋城上海;也有人说,要看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要到西安去看,要看中国五百年的历史要到北京去看,要看中国一百年的历史要到上海去看。

    不管哪一种说法,都表明一点,西安、北京和上海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三座城市。

    西安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北京有着封建社会末期明清两代的皇城文化气派;而上海则有着西风东进、中西合壁的文化交融。

    这三种城市形态是中国城市的典范,其它城市在文化形态上也大都可以归入这三种形态之一,但又不象这三座城市的文化脉络那么清晰,文化色彩那么绚烂;文化内涵那么饱满。

    所以,要想了解中国得话,最好能到这三座城市去看一看。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著名的国内外人士在中国之行的时候,纷纷选择了到这三座城市去游览。

    如果你还没有去过这三座城市的某一个,不妨将它们列入你的旅行计划,那将会是不虚此行的。

    我的父母都是上海人,五十年代末期,响应祖国的号召支援大西北,去了西北的代表城市西安。

    这样使我非常有幸地出生在了西安这座古城。

    我在那里度过了我的大部分的学生时代,从小学读到了大学,大学毕业之后又到北京去读书,完成了学业之后,再到上海来工作。

    能沿着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行走,从古城走到京城再到洋城,我感到非常地幸运。

    因为这样我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到中国三座名城的差异,三种文化得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我很想把我对三城的生活体验讲给大家听,也许我的体会比一般浮光掠影的旅游会来的更真实一些。

    我想,就先从古城西安说起吧。

    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讲到知青的遭遇,比如《今夜有暴风雪》、《磋砣岁月》等;但很少有作品反应另一批为祖国建设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们,这就是支内人士。

    记得最近刚刚看过一部电影叫《青红》,是讲支授贵州的上海人非常希望子女能回上海的故事。

    这种题材的影片非常少,由于它所表现出来的人物非常象我从小就熟悉的那些支内的上海人,所以,让我产生了强烈得共鸣。

    在西安的东郊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叫产河(产字应该有一个三点水,可惜打不出来)。

    产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著名的半坡猿人就起源于那里。

    五十年代末期,出于开发大西北的考虑,国家在产河边上建造了一座新城,它离西安市中心大约二十公里,这就是在当地非常有名的纺织城。

    它由国营棉纺企业三、四、五、六厂组成,另外还有一座印染厂。

    这里的每一个企业都以某一个地方来的技术工人为主,因此,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每个厂的公共语言是某一个地方的方言,比如:五厂主要讲四川话;而我们六厂则主要讲河南话。

    所以,在公共场合一听讲什么话就知道是哪个厂的。

    我们六厂大多数工人都是河南籍的,也有少数人来自于上海,我们家就是其中的一家。

    这些上海人有的来的时候就已经是夫妻了,有的来了以后才结为夫妻的;但是毕竟由于上海人很少,所以很多上海的男女娶了或嫁了其他地方的女子或男子,这种婚配对他们的一生影响都非常大。

    一对上海夫妻会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的把子女送回上海,使自己将来有可能到上海去养老;而由上海人和外地人组成的家庭,这种回沪愿望就不那么强烈了。

    有的时间长了,连上海话也不会讲了,讲一口四不象的话,混合着陕西话河南话上海话和说不清的什么话。

    而在我们家里父母从小就给我们灌输一种类似于《青红》那样的思想,就是要回到上海去。

    当时,那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看不到哪里有那样的出路。

    只是父母过一段时间就带我们到上海的亲戚家住几天,让我们感受一下上海的气息,也激发一下我们回上海的愿望。

    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回上海的路是那么地艰辛。

    “古城西安”的开头怎么写?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