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屈原《离骚》的有关资料

    你用的是手机, 给你粘过来吧。

    释名  离 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楚辞》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

    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

    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

    迄无定论。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

    《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诗  离骚(因编辑需要,删除原文和译文-------风的方向注)《楚辞》篇名。

    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王逸《楚辞章句》题作 《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 米芾手书《离骚》补注》中指出:“盖后 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 赋》,或简称《骚》。

    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 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

    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 括《楚辞》。

    《离骚》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

    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

    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离骚》是屈原被贬后写出来的。

    本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诗人也称“骚人”。

    风:《诗经》,《国风》的现实主义源头

    骚:浪漫主义源头《离骚》 [编辑本段]写作年代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 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则当作于 放逐以后。

    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 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 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编辑本段]创作缘由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 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尤罹忧也。”;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 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 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 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 诗。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 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 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编辑本段]内容层次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 丰富的。

    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

    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 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 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 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 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 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 “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最 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 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 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 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

    前一部分 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 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 篇。

    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 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 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 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 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司马迁评论《离骚》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 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引刘安《离骚传》说:“《国风》 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 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 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 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 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 获世之滋垢。

    □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 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基本上道出了《离 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精神实质和不朽价值。

    [编辑本段]后世评价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 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 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 现。

    《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 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 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 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又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 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所谓“《离骚》之文,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 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

    而且其中 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 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

    《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 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 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 “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 “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 虚字的。

    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 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

    《离骚》中又多用对偶。

    据统 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 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 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 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 等等。

    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 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 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同时,《离骚》又 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汨”、“搴”、“莽”、 “冯”、“羌”、“诼”、“□傺”、“阊阖”等,并常 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

    诗 中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 写云霓翻腾之貌,“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蜿蜿” 状神龙游动之态,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

    《离骚》 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 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 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曾赞之为“逸响 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给予了极高 的评价。

    【赏析二】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

    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

    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

    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

    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

    《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

    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

    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

    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

    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

    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

    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

    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

    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

    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

    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

    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

    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

    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

    《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

    《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

    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

    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

    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

    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

    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从外部结构言之,全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

    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

    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

    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

    由此引发出向重华陈辞的情节。

    这是由现实社会向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重华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贤,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

    然后是巡行天上。

    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

    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

    “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诗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

    而后两部分则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

    常常展现出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

    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不能不说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能成为像目前这样的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两部分而没有第一部分,那么诗的政治思想的底蕴就会薄一些,其主题之表现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既含蓄,又明确;既朦胧,又深刻。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届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

    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

    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有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赵逵夫)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 http://poem.8dou.net/html/poem/0/poem_27.shtml

    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

    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

    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

    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

    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

    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

    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

    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

    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

    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

    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

    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

    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

    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

    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

    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

    《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

    “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

    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

    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

    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

    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

    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后人多各从其一说。

    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

    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但一般认为离骚: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离骚>>:<楚辞>篇名.战国楚人屈原作.'离骚',旧解释为遭忧,也有解作离愁的;近人或解释为牢骚.作者在前半篇中,反复倾诉其对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因编辑需要,以下删除----风的方向注)

    屈原《离骚》的有关资料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