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3]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

    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

    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