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诗词or淫诗or相声)生在江南地界流落塞北幽州

    古代文人

    这类荤谜素猜的有很多

    民间流传的以“粽子”为主题的民间谜语,是人们运用谜语中的拟人、比喻、状物、谐音、象形、会意、喻事、描摹等成谜手法,奇思巧构而创作的脍炙人口,饶有风趣,飘着粽子悠悠清香的“粽子谜语”,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我屯(住)深山坳里坳,相公请我去看潮,我问相公讨把米,相公反手缚我腰。”谜底为“粽子”。

    谜中将“粽子”模仿成第一人称口气,“拟人”化作小姐“我”。

    然后采用“指事会意”成谜法门和“拢意”、“比喻”谜法,巧妙描述了生长在广袤的丛山峻岭之中“屯深山坳里坳”还没成形的“粽子”小姐(即粽叶),被“相公”(喻指人们),从“深山坳里坳”请出“去看潮”(意寓“粽子”最后要“去看”到的是沸腾如“潮”烧煮“粽子”镬内的滚水)。

    “粽子”小姐(粽叶)为了充实自己“我问相公讨把米”(即往粽叶里塞糯米等)。

    末句将人们抓米裹粽子绑缚粽绳的动作,在谜中被拢意比喻成“相公反手缚我腰”的灵动诙谐意景。

    还有“我在青山青蓬蓬,上山进岙将我寻,请我回家吃饱饭,草绳一根将我捆。”与前则谜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苗族民间还传唱着这样一条粽子谜语:“生在青山青朵朵,爬岩爬坎去找我,找到回家吃饱饭,拿棵草草拴住我。”与前两条谜语不谋而合,同为精构妙喻之作。

    谜中的“草草”喻指的是用来包扎粽子的粽绳,用棕榈叶撕成一条条制成。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传递交流,也体现在这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民间谜语中。

    “五月端午我生辰到,身穿着一领绿罗袄,小脚儿裹得尖尖娇,解开香罗带,剥得赤条条,插上一根梢儿也,把奴浑身上下来咬。”谜中运用拟人成谜手法,将“粽子”化作“身穿着一领绿罗袄,小脚儿裹得尖尖娇”的美娇娘。

    并点明了“我”(粽子)的“生辰”,即吃粽子习俗的日子是要“到”每年的“五月端午”节。

    后三句风趣地描述演绎了吃“粽子”的全过程。

    谜中的“香罗带”和“梢儿”,分别隐喻的是扎粽子的粽绳和*入粽子的竹筷。

    综观全谜,拟人状物,化静为动,极具灵气;赋物象形,惟妙惟肖。

    怪不得明代小说家、戏曲家冯梦龙读到这则谜语时,批注曰:“字字有题,却又自然,咏物中最为难得。”谜语融情于物,借物抒情,令人浮想联翩。

    “生在江南地面,流落塞北幽州。

    实指望金盏配玉瓯,不料想拿我胡诌。

    内有红娘陪伴,外有锦被蒙头。

    宽衣解带任君游,好俊一身肉。”谜中的“江南地面”隐喻包“粽子”的叶大而宽的箬竹叶子(箬壳)的出“生”地。

    第二句将包粽子时,用浸泡过的糯米等“塞”入叶片平整,透着清香的箬壳中的一个动作,寓意成一位千金小姐远嫁“流落塞北幽州”的落魄生涯,身贵似“玉瓯”的小姐原本“实指望”,与“金盏”郎君相“配”个“金姿玉质”的“金玉良缘”。

    可严酷的现实是:“不料想”误嫁了个“中山狼”,受尽凌辱“拿我胡诌”。

    “胡诌”寓意包粽子时,将糯米与各种馅料胡乱搀和。

    用“内有红娘陪伴”句中的那个《西厢记》中的“红娘”,来隐喻所裹的粽子是只赤豆粽,馅料中有“红”色的赤豆。

    “陪伴”的“伴”与拌和的“拌”谐音,寓意赤豆拌和在“粽子”中。

    包裹“粽子”的箬壳,被描摹化身成了谜中华丽的“锦被”,裹粽子比喻成了“锦被蒙头”。

    吃粽子时解剥绳子、箬壳,被巧妙喻意成“粽子”小姐“宽衣解带”欲歇息。

    “任君游”一句,隐寓面对裸露的那一团煮熟后,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粽子“肉”的清香时,人们香甜地吃粽子的吃相,在谜中被刻画的幽默谐趣。

    正如“三角四楼房,里面住皇娘,想吃皇娘肉(“皇”与粽肉金黄色的“黄”谐音,“皇娘肉”隐喻粽肉),先得解带剥衣裳。”的“粽子谜语”描绘的那样,尖角突出是“粽子”最具有个性的外表特征。

    吃时,或先咬“粽子”的尖角“三角”、或先咬“粽子”的棱角“四楼房”中的“皇娘肉”,嘴巴在粽肉上“任君”随意“游”动。

    金黄透明如玉的粽肉,则被超现实浪漫地妙喻、赞叹成为对谜中小姐“人体美”的描写“好俊一身肉”。

    谜中描述巧妙而形象浪漫幻化,以谐音隐意而演绎意境,妙境中散发缕缕粽香和丝丝柔情。

    还有将“粽子谜语”,用浪漫的思维,幽默诙谐地描述成了一桩惊险的命案。

    如“珍珠玉粒千金女,嫁了穷夫竹叶郎,今晚投河吊颈死,明朝解去入衙门。”谜中将粽肉拟人比喻成一位“珍珠玉粒”般的“千金女”,下“嫁了”一位“穷夫竹叶郎(喻指棕叶)”。

    “吊颈” 隐寓用粽绳包扎粽子。

    粽子入镬水煮,则被诙谐地喻作“千金女”的“投河”而“死”。

    “解去”意即将粽肉送往人们的口中。

    “牙”与“衙”谐音,喻指谜中的封建“衙门”。

    谜语拟人状物,形象谐趣,借谐音喻新意,意切而神驰。

    谜语喻意于物,以物隐意,辛辣嘲弄讽刺了爱富弃贫“粽子”化身的“千金女”,具有现实意义。

    唐.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谜语中的“粽子”,源自人们纪念屈原的风俗,有的“粽子谜语”通过谜中的精心谋划,巧思妙构,赋予“粽子”于诗人的高贵特质,将其演绎谱写成了弘扬光大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颂歌。

    如:“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贫,半世煎熬。”谜底为“粽子”。

    谜语用运“拟人状物”成谜法门,将“粽子”拟人化塑造成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谜语首句借物喻人,描绘出屈原刚正不阿“有棱有角”的高山仰止的光辉形象。

    谜中后三句“有心有肝,一身清贫,半世煎熬。”是对诗人一生崇高品格和坎坷经历的生动写照。

    拯人民于水火,匡世道于颠沛的屈原,任凭世事风云变幻,依然能固守自我,伫立于人类人性美好精神的苍穹下。

    全谜喻物言志,喻事寄意,虚神实理,晓畅自然,极见流宕,表达了人们对胸怀浩然之气屈原的敬仰和同情,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诗词or淫诗or相声)生在江南地界流落塞北幽州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