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所编的大型图书(正史除外)
魏时之《皇览》、北齐后主武平三年敕撰的《修文殿御览》、齐、梁间的《古今同姓名录》、梁朝的《华林遍略》、欧阳洵等奉敕撰《艺文类聚》,许敬宗等奉敕撰《文馆词林》,徐坚奉敕撰《初学记》
宋代类书编纂规模空前,产生了许多大型类书。
较为著名的有:
《太平御览》,1000卷。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下诏命李昉等人编修,历时八年而成。
初名《太平总类》,太宗令人日进三卷阅览。
“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故改题今名。
又简称“御览”。
是书分55门,各门之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5474类。
《御览》征引古书1690余种。
可见其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
《太平广记》,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
开始於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
《册府元龟》,1000卷。
宋真宗命令王钦若、杨亿等辑。
始于景德二年(1005年),历时八年于太中祥符六年即1013年修成。
分31门,1104门。
将历代事迹,自上古至五代,分门顺序排列。
所采以史籍为主,间取经、子引文多整章整节,对宋以前史辑的校勘工作有较高价值。
《山堂考索》一名《群书考索》,212卷。
南宋章如愚私撰。
共分46门,所引经史百家之书,都附有辑书人的断语。
《玉海》,200卷。
南宋王应麟私撰。
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
该书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卷末还附有《辞学指南》四卷,并有辑者所作《诗考》及《诗地理考》等13种。
明清两代官修和私辑的类书更是汗牛充栋。
这里只介绍两部最富代表性的类书──《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
《永乐大典》,22937卷,11095册,字数三亿七千万左右。
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诏令大臣解缙编纂《文献大成》,次年竣工。
永乐三年,再令重修,永乐六年修成,命名为《永乐大典》。
该书集中图书八千余种,依洪武正韵将有关资料整编。
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即以洪武正韵为纲,按韵分列单字。
每一单字下详注音韵训释,录有篆隶楷草各种字体,字下将有关人物事件、制度名物、山川河流、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号令文章,随字所含之类收载。
《永乐大典》篇幅浩繁,内容十分丰富,保留了不少古籍。
可惜正本毁于明末,副本也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洗劫,现仅存七百余卷。
《古今图书集成》。
清康熙时陈梦雷等编。
康熙四十五年书成,赐名《古今图书集成》。
雍正时复命蒋廷锡等重新增删润色。
原书分六编,三十四志,修订后的该书改为三十二典,6109部仍旧,共一万卷。
全书体例以六汇编为总纲(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各编下分典,计三十二典。
典下分部,凡六千余。
部下又分别列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造句、纪事、杂录、外篇等细目。
所引图书资料,一律注明出处。
《古今图书集成》卷帙浩翰正如雍正所称赞:“贯穿古今,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
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备具。
洵为典籍之大观。”为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见。
中国的丛书,一般认为始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悟》可算为丛书的鼻祖,它刻于1201年,以后各代多有编纂,比较有名的丛书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
其中《四库全书》的部头之大,堪称中国古代丛书之最,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
当时,《四库全书》没有刻印,全书只缮写七部。
曾分藏于清代的七大藏书阁。
查找古代丛书目录及其子目,最完备的工具书是《中国丛书综录》,还有《丛书大辞典》、《丛书子目索引》、《丛书子目书名索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