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二年级古诗有哪些

    【小学二年级 】

    上册:《赠刘景文》苏轼,《山行》杜牧,《回乡偶书》贺知章,《赠汪伦》李白

    下册:《草》白居易,《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望庐山瀑布》李白,《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

    擎:举,向上托。

    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山行》杜牧

    【原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车儿停下,

    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译文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赠汪伦(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作者: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

    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

    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

    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

    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翻译】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注释

    ①篱:篱笆。

    ②疏疏:稀疏。

    ③径:小路。

    ④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⑤急走:奔跑。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农村早春风光的,诗人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别有情趣。

    第一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篱落”是有宽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状态,显见其中有间隔,才能看见篱笆外面的山道。

    “一径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

    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

    第二句也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路旁,树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密,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

    “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

    读者可以想象,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早春风光。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这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浑、奇异、壮丽的景象,字里行间都流露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情怀。

    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描绘了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

    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构思奇特而又精巧,语言洗炼明快而又生动形象。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⑴千秋雪⑵,

    门泊⑶东吴⑷万里船⑸。

    【注释】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白话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

    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

    【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垸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

    “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

    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

    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

    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

    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二年级古诗有哪些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