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诗词文化类节目大火:我们为什么要传承诗的精神

    诗词文化类节目大火 我们为什么要传承诗的精神?文 | 赵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人研究诗?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

    近呢,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服侍君上;而且还可以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孔子对伯鱼说:“你研究过《周南》和《召南》了吗?人假若不研究《周南》和《召南》,那会像正面对着墙壁而站着罢了!”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孔子说:“礼啊礼啊,仅仅是指玉帛等礼物而说的吗?乐呀乐呀,仅仅是指钟鼓等乐器而说的吗?” 

    学习《诗经》就对了啊,我们中国文化具有一种诗性的精神。

    你看古代没有《圣经》,但是我们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的现象,大约为华夏文化所独有,这也与我们的语言有关。

    据说老外初学汉语时都非常开心,觉得这种语言太好掌握了,一点儿也不复杂,没有那么多时态,动词也没有复杂的变化,名词更不用区分什么阴性、阳性。

    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就彻底疯了,怎样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一个意思呢?

    几乎没有任何语法规则,怎样说都行,每个词的位置似乎都不固定,仅仅是声调变一下意义就不同了,天哪,怎么会有这么变态的语言!想我大汉语词汇多义模糊,语法灵活随意,语音上还具有音乐性,这些的确都不太利于清晰准确地表意,但却天然地和艺术亲近,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的态度和感受温柔地对待着这个世界。

    孔子为《诗经》总结的这四个作用,对后世诗论影响深远。

    中文系的同学都知道,兴、观、群、怨四个字都可以做博士论文了。

    可是许多人学诗学得很呆板。

    他们很勤奋、很认真,甚至能够背诵整本《诗经》。

    你看在一些知识竞赛类的综艺节目上,许多人的记忆力那么好,无论怎样出题,他都能背诵出上下句。

    可我常不自觉地想,这样其实是把诗词当作一种智力游戏。

    如果忽略,或者全然不理解诗歌中的精神,那意义何在?

    这样怎么叫学习呢?所以孔子提醒说,难道讲礼乐就只是说钟鼓玉帛这些物质形式吗?当然不是的。

    诗当然也不是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未完待续)追答

    续:

    据说从前有个人喜欢吟诗作对,一天,他有事外出,半夜时分才回家。

    进院后,他把柴门关好,朝居室走去。

    这时他的妻子刚好没睡着,就问:“你是谁?”他答应着走进房去。

    过一会儿,他觉得刚刚这个情景很有生活趣味,意境不错,便即兴写下一首诗:“半夜三更子时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老婆贱内妻子问,你是哪个何人谁?”

    很好玩吧,每句含有三个词,三个词却都是同一个意思,虽然啰唆得可爱,但这毕竟不是诗啊。

    一首诗之所以成为诗,是因为它有诗的精神。

    比如这首:“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白话意思就是:漫步城东门,美女多如云。

    虽然多若云,非我所思人。

    当然,你也可以这样文艺地翻译它:

    走出城的东门,

    尽管那里有一千个美丽的女子走过,

    我也能听出你的脚步声。

    因为其他九百九十九个人的脚步

    都踏在地上,

    而你的脚步,

    却是踩在

    我的心里。

    它写的,是眼中只有心上人的美好情感,是一首爱情诗,这固然没错,但仅仅如此吗?我可不可以引申一点去理解?这个女子的形象是不是有什么寄托?是不是诗人理想的化身?当然也可以啊。

    这就是诗的精神。

    春秋时期的外交场上,许多人都会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问答,十分有味道。

    ……供参考。

    诗词文化类节目大火:我们为什么要传承诗的精神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