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怎样写诗词鉴赏

    鉴赏古典诗词的几点方法:一.“知人论世”法所谓诗词鉴赏的“知人论世”法,就是学习诗词时,要联系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状况及创作意图等方面去分析鉴赏诗词。

    一个优秀的诗人、词人,其诗词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其个人经历、思想状况总是饱含在作品中,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要理解陆游词中的梅花形象,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分析,就容易把握。

    公元1166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获罪罢官。

    这首诗是他在宋代投降派的排斥打击下,抗金抱负不得施展而备感孤独寂寞的反映,是受投降派排挤的身世和壮志未酬的心境的鲜明写照。

    词的上片,以梅花生长在驿道外断桥边,在日暮黄昏中独自开放,隐喻词人的不幸遭遇和不得志的心情。

    词人饱经忧患,然而始终保持着他的爱国情操,不屑与权贵争名夺利。

    词的下片,表现词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表现词人在黑暗的环境里坚持战斗,虽粉身碎骨而矢志不移的精神。

    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状况来分析此词,问题则迎刃而解。

    此外,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桃灯看剑》、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许多诗词都可用这种方法去分析、鉴赏。

    二.咀嚼字词法诗词的情感、内容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因此通过反复咀嚼品味字词,能更好的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用这种咀嚼字词法,有几条途径:1、注意字词的意义,尤其是古今异义。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坐”,现代汉语是动词,但在诗中是连词,是“因为”的意思。

    此字误解,则谬以千里;又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其中“可怜”,现代汉语是“值得怜悯”,但在诗中是“可爱”的意思。

    这个词既承上,又启下,贯穿了全诗,表达了对前后两幅画的喜爱赞美之情,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2、注意字词的语境。

    汉语中的一个字词往往有多个义项,鉴赏诗词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去选择义项。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闲居少邻并”的“少”,义项有①数量小。

    ②缺少。

    ③遗失。

    ④暂时,稍微等,而在具体语境中应选“缺少”,整句的意思是“近旁无人家居住”,描写的是幽居的环境,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也不是“闹”的一般意义。

    在诗中它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杏花盛开时的成团成簇的盛况及蜂飞蝶舞的繁忙景象,这里的“闹”字有充盈盎然的意思。

    且此字暗用通感,一字妙用而境界全出。

    3、注意诗词中使用的典故。

    只有理解典故之意才能进一步理解作品内容。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封狼居胥”使用了典故,原指汉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之事,于此隐指南宋张浚隆元年北伐兵败之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处也是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言己不如廉颇,廉颇暮年尚有人问讯,作者却无人问津,为此壮志难酬,内心惆怅,哀叹连连。

    典故不解,则何以明了诗词意蕴?三.表达技巧鉴赏法因为诗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技巧来表现,因此,从表达技巧入手,思考作品所用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鉴赏诗词。

    1.表现方法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教学中让学生积累一些必需的术语,如: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并学会运用这些术语去鉴赏诗词。

    赋、比、兴手法在《诗经》里运用得最多,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伐檀》主要是“比”,用令人憎恶的大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贪婪可恶,《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了兴的手法写相思之情,由鸟及人。

    在虚实结合手法方面,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可以作典型,上片以实写为主,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恋人之间依依不舍之情。

    2.修辞手法我们要善于用平常学习到的修辞知识去分析、鉴赏诗词。

    比喻、借代、对偶、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常用于古典诗词里,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夸张的手法写愁生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深重。

    李白写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大胆的夸张,把瀑布一泻千里,末势犹壮的气势呈现在读者面前。

    若死板套用科学思维,对这些诗句则一筹莫展。

    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则用排比的修辞,构成典型环境。

    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运用借代,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可见,懂得运用修辞知识去鉴赏诗词,则往往事半功倍。

    3.表达方式写作中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常见于诗词中,鉴赏时须注意。

    如陆游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用记叙的方式回顾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前两联则用描写的表达方式,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描写李凝居处周围的环境,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描写月下的幽静。

    而元稹《菊花》后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用了议论,表明作者爱菊的原因,从而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赞美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

    高考诗词鉴赏题常考查诗词的表达方式,如前面提及的贾岛、元稹诗句,故须加强诗词表达方式的训练。

    四.诵读理解法诵读理解法就是通过熟读成诵去学习、去理解诗词。

    三国时学问家董遇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人名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诵读意义重大。

    诵读有助于知识的积累、文化底蕴的加强,诵读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写作手法、遣词谋篇的方法,诵读有助于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诵读有助于触类旁通。

    如2002年高考诗词鉴赏考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

    如果背诵了初中课文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么通过联想,就知道这“杨柳”是《折杨柳》曲调,这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怀远思乡之情。

    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诵读,通过诵读来理解、把握诗词的内容。

    具体方法如下:1.线索记忆理解。

    让学生在理清诗词线索基础上进行记忆。

    如让学生背《卫风·氓》,先让他们理清线索——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抓住线索组织材料背诵就容易得多了,这样,理解诗词内容就不成问题了。

    2.名句记忆理解。

    让学生抓住诗词名句,把它作为突破口去记忆。

    如背诵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抓住其中的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个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呈现于眼前,主人公面对着天高地迥,宇宙无穷,怎能不感慨万千?于是下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出来了。

    这样,一首诗就记好了,诗词的内容也铭刻于心了。

    3.句首记忆理解。

    让学生记住诗句首字,从而把整首连接起来。

    如记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用句首记忆法,就要注意每句首字,“歧……崔……正……落……”然后想起整句、整首,前两句作者回忆他们曾在“歧王宅里”和“崔九堂前”见面,后两句写江南重逢,暮年飘零。

    这样容易记得快,记得全,记得牢。

    总之,熟读成诵有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加强、文学修养的提高,自然也就有利于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提升

    怎样写诗词鉴赏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